張進良|殘硯風韻今猶在

一畫如春 發佈 2023-02-07T05:46:31.234359+00:00

老神 宋國柱殘硯風韻今猶在文/圈裡人張進良神哥工作室搬家,轉贈我一枚殘硯,灰白泥質,背有殘缺不全的銘文,因我不善雜項收藏,也就沒有深入研究,只是作為拓片標本拓過幾次。



殘硯風韻今猶在

文/圈裡人張進良

神哥工作室搬家,轉贈我一枚殘硯,灰白泥質,背有殘缺不全的銘文,因我不善雜項收藏,也就沒有深入研究,只是作為拓片標本拓過幾次。忽一日,一抖友發來我做拓片的截圖,問我是否轉讓,我問他哪裡人氏,答山東魚台,我好像想起點什麼,馬上翻出那枚殘硯,銘文有「泗水」「誕聖」及印文「東魯」「儒林」字樣,總覺得與「魚台」有什麼瓜葛,拿不定主意,遂將殘硯圖片和緣由發給善收藏雜項的三松兄,一刻鐘功夫三松兄發來一堆有關這枚殘硯的資料,研究一番,方知原委。





此殘硯為泥質,色澤灰,細膩堅硬,有研磨的痕跡,有兩足,可辯識的銘文有12個字,還有兩枚章「儒林之寶」、「東魯孔氏精製」。可以揣測此硯應為四足長方硯,這是下半部。

資料顯示,齊魯大地,孔孟之鄉,素來文脈深厚,儒風盛行,尼山聚秀,泗水鍾英,亦是文房之首古硯的主產地,以石末摻和澄泥而成澄泥硯,多以模具而成,據說「梁公硯」就是重要的一脈。相傳泗水縣柘溝鎮梁氏制硯世家延續宋、元、明、清善制澄泥硯,延用像「墨模」一樣的「標準版」,統稱為「梁公硯」,蓋託名唐名臣狄仁傑之故。因為狄仁傑去世後,受封「梁國公」。硯背常有銘文,少的只幾個字,如「梁公硯」、「大明時」、「尼山精氣」,多的則有數十字之多。內容以勸學崇儒為主,「大明時」是指狄仁傑斷案如神,能使有冤情的人大白於天下的意思,「尼山精氣」的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鄰泗水。用現在的話說自然是想借孔夫子的名氣為自家產品做個宣傳,也有打文化品牌的意思。據查康熙三十八年的《魚台縣誌》涉及梁公硯的文字有兩則。



資料中有一「梁公硯」圖片,其銘文可與殘硯吻合佐證「尼山聚秀 泗水鍾英 維茲?? 誕聖餘精 制而為硯 萬古文明 ?白孔書」,殘硯還有篆書寄託印「儒林之寶」和硯工印「東魯孔氏精製」。從隻言片語可以斷定誕聖為誕生聖哲之意,東魯指春秋時魯國,後指魯地,白孔書當指銘文字集自《白孔六帖》,就像現在的電腦字體「康熙體」源自《康熙字典》一樣。此不僅為文人學子的文房嘉友,也是王侯貴胄的齋中上賓,這對宣揚儒家「詩書教化」,不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

三松兄囑託此硯雖殘,千萬別出手,亦當寶之,此亦為你的《半瓶廬》平添一「半硯」長物,亦當不亦樂乎。

2023.2.5


作者簡介:


張進良,現為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衡水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桃城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為《圈裡人》主編,圈裡人畫館住持,衡水當代美術館副館長兼藝術總監。


編著有《半瓶廬閒話》、《雜碎》、《雜粹集》、《知命集》、《七嘴八舌話進良》、《圈裡八友》《玩意——張進良書畫小品集》、《洪荒之力》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