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澄湖美,巴城蟹肥」,今晚去巴城吃大閘蟹!

cctv4遠方的家 發佈 2023-02-08T16:24:57.391395+00:00

「陽澄湖美,巴城蟹肥」說起大閘蟹,不能不提陽澄湖,陽澄湖產的大閘蟹品質尤為上乘。民諺有雲,「魚走深潭蟹走灣」,陽澄湖曲折蜿蜒,河汊湖盪眾多,正適合蟹類的生長。

《記住鄉愁》鄉村振興篇
播出內容:《巴城——金秋蟹滿堂》


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陽澄湖美,巴城蟹肥」

說起大閘蟹,不能不提陽澄湖,陽澄湖產的大閘蟹品質尤為上乘。民諺有雲,「魚走深潭蟹走灣」,陽澄湖曲折蜿蜒,河汊湖盪眾多,正適合蟹類的生長。

而位於江蘇崑山西北的巴城鎮,則是陽澄湖大閘蟹的主產區之一,被稱為「中國陽澄湖大閘蟹之鄉」。

如今,巴城鎮共有2000多畝陽澄湖圍網和2萬多畝池塘養殖面積,每年出產大閘蟹220多萬隻,大閘蟹相關產業總產值達40多億元。靠著聲名遠揚的大閘蟹,巴城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誰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巴城與螃蟹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大禹時期。

那時巴城所在的地方地勢低洼,又臨近入海口,常有海水倒灌,洪澇災害頻發。為解決水患,大禹派壯士巴解來這裡開掘河渠。

然而在施工時,常有兩螯八足的「夾人蟲」夾傷人們手腳。為此,人們開挖水溝,將「夾人蟲」引入其中,並灌入沸水。被燙的「夾人蟲」渾身變紅,飄出香味,出於好奇,巴解剝開殼品嘗,沒想到香甜無比。

這「夾人蟲」自然就是螃蟹,巴解正是傳說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蟹」字,其實就是巴解的「解」字,下面加個「蟲」。

解決「夾人蟲」困擾之後,巴解繼續帶著人們平崗造渠、引水入海,終於平定了水患,他也因此被大禹封為「巴王」,封地命名為「巴城」。而巴解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也隨著他的故事傳頌至今。


退網還湖 科學養殖

以往,巴城的大閘蟹都是野生的,後來由於野生蟹洄游路線的變化,當地人漸漸很難在陽澄湖中捕到蟹。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巴城人開始從長江口購回蟹苗,在陽澄湖中進行圍網養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陽澄湖大閘蟹迅速占領市場。

嘗到甜頭的巴城人紛紛開始在陽澄湖上圍網養殖,網越圍越密,蟹苗越投越多,但蟹的品質和陽澄湖的水質卻變得越來越差。

這時候,人們意識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走不遠。2012年,陽澄湖範圍內開始了退網還湖行動。為了在環保與產業發展之間取得平衡,鎮裡請來了專業團隊,把陽澄湖湖水引入蟹塘,發展科學養殖。

然而,從湖養到塘養,並非簡單的水域轉換。圍網養殖是靠天吃飯,餵食就可以了;塘養則需要用電、用人工,還要分出淨化區,很多人因為觀念轉變不過來,在頭一年都賠了本兒。

為此,鎮裡一次次請來技術團隊對養殖戶進行培訓。慢慢地,大家才知道,要想在岸上養好蟹,不僅要學新技術,還要更新理念。成本、產量、環境等因素都得考慮進去,做好平衡才能走得長遠。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岸三年後,各家蟹塘就迎來了豐收。原來少見的三兩半以上的母蟹、五兩以上的公蟹,爬滿了蟹塘。年底人們一算帳,每畝塘養的利潤果然增了不少。


敢闖敢干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隨著家鄉發展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了巴城,邢金元就是其中之一。

邢金元的父母都是蟹農。十多年前,回鄉探親的他發現父母滿面愁容,細問之下才知道,這些年由於螃蟹銷售渠道單一,只能依靠當地市場,售價並不高。

為此,邢金元動起了開網店的念頭。那時開網店雖不是新鮮事兒,但賣生鮮的網店卻很少,快遞時效跟不上,保鮮技術不成熟,需要克服種種困難。

不過邢金元不想放棄,他想像傳說中的巴解一樣,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快,他便和同村的夥伴開起了銷售大閘蟹的網店。不出所料,一開始的幾單生意,因為物流延遲,生鮮全都變質,虧了不少錢。

儘管出師不利,但他沒有放棄。物流不及時就去和物流溝通,包裝有問題就去開發新的包裝。經過不斷嘗試,邢金元和小夥伴們終於摸到了竅門。

2012年,邢金元所在的巴城鎮武城村成立了大閘蟹養殖合作社,2021年,合作社銷售額突破2億元。靠著合作社分紅和銷售旺季打打零工,當地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能達到6萬多元。

今晚20:00,走進江蘇崑山巴城,嘗肥美大閘蟹,賞陽澄湖風光。

編輯 | 王琳艷

製圖 | 劉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