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又「惹禍」,媒體喜不自禁:又有流量了

人在旅途心隨景動 發佈 2023-02-13T02:41:10.243502+00:00

我認為,不是專家不對,也不是年輕人不對,是因為無良媒體在中間傳播的不對,為了流量,媒體斷章取義,歪曲原意,混淆了年輕人的視聽,最終導致年輕人不合理的言論。

最近,發覺「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反感專家」登上了熱搜。看這討論題帶得節奏,就知道專家又「惹禍」了。

「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反感專家」,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認為,不是專家不對,也不是年輕人不對,是因為無良媒體在中間傳播的不對,為了流量,媒體斷章取義,歪曲原意,混淆了年輕人的視聽,最終導致年輕人不合理的言論。

我是70後,小時候,沒有網際網路,接觸的信息渠道非常官方,非常正規,頭腦中對專家的認知非常清醒。

小時候我以為的「專家」:袁隆平、錢學森、鄧稼先、竺可楨、李四光……,專家等同於科學家,伴隨專家而來的,是鮮花,是掌聲,他們的求實精神、創新精神、社會責任,讓無數人為之仰慕,為之敬佩。

成年後,有了網際網路,各種信息紛繁複雜,腦袋中專家的概念反而迷茫了。

現在網絡上的專家:房地產公司經理xx、基金經理xx、成功學大師xx、投資大師xx、營養健康大師xx......,專家名頭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伴隨專家而來的,是板磚,是吐槽……,專家已經變成了「磚家」,讓無數人為之嗤之以鼻,有人說,「專家的嘴,男足的腿」,已經成為當今中國解不開的迷。



「媒」是「女」字旁,「媒」在古代男女婚嫁中起傳情達意的中介作用,現在的「媒」字意義已經被發揚廣大了,媒體是傳播信息的媒介。《詩·衛風·氓》中有「匪我愆(qiān)期,子無良媒」,是說並非我要拖延約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為你沒有找好媒人。古語又講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

回到剛才的問題,「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反感專家」,是因為「匪我愆(qiān)期,子無良媒」。也就是說,「專家」還是「專家」,只不過中間的信息傳播渠道——媒體沒有做好,「專家」才開始變成了「磚家」。

年輕人根本看不到專家,只能通過媒體接觸專家,怎麼會「越來越反感專家」呢?就好比年輕人相親,男女雙方根本沒有見面、根本沒有聯繫,怎麼會互掐呢?原因就是背後的利益——婚介賺的是中介費,媒體賺的是流量。

「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反感專家」,我看了一下這個問題的來源,最初來源於央視網(讓我沒有想到,央視網應該是宣傳正能量的媒體啊)。

原因是某學者建議,可以將法定結婚年齡下調至18歲,以此降低成婚門檻促進單身男女建立家庭。此話一出,引起不少人質疑:18歲正是接受教育的黃金年齡,此舉是否會不利於個人發展?


後來我查了一下,文中的「某學者」指的是任澤平,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後,曾任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擔任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能有這麼多高光頭銜,沒有兩把刷子能行嗎?這個問題是題外話,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我想說的是,人家學者也好,專家也罷,總有發表意見的權力吧,發表一個「調整法定結婚年齡」的建議,怎麼能扣上「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的這頂帽子呢?這不明擺著唯恐天下輿論不亂嗎?

退一步說,現行的法定年齡是計劃生育時代的產物,時代變了,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建議調整也正常啊!如果一個專家、一個學者連建議的權力都沒有,何談民主?國家還有希望嗎?我們可以不尊重、不實行他的建議,但是他的建議的權力我們應該要尊重吧!

再退一步說,人家只是建議「將法定結婚年齡下調至18歲」,18歲指的是結婚年齡的最低值,並不是讓你18歲必須結婚,就好比現在法定22歲結婚一樣,你完全可以30歲結婚、甚至不結婚啊!

再,再退一步說,世界上各個國家,中國的法定結婚年齡幾乎是最高的。很多網友不是喜歡拿中國的方方面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嗎?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法定結婚年齡普遍不滿18歲,人家的小日子過的也不比我們差呀!

各國法定最低結婚年齡:

中國大陸男22歲,女20歲;

香港16歲;台灣16歲;荷蘭12歲;

俄羅斯14歲(2002年前為16歲);英國16歲;德國18歲;

澳大利亞男21歲,女18歲;法國男18歲,女15歲;希臘男14歲,女12歲;

韓國:男18歲、女16歲。

美國統一結婚法規是18歲,但美國各洲不一,部分州規定男21歲,

我並不一定相信專家說的話,但是我更不願意相信媒體說的話。

網際網路時代,是需要流量的時代,而流量是有價值的,為了挖掘流量的最大價值,產生最大的收益,有的專家與媒體,狼狽為奸,一個在前台胡說八道,一個在後台胡編亂造,故意製作一些有爭議的話題,前台說完,後台跟著報導,為了賺取流量,虛張聲勢,無所不用其極。

最後說一句,「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反感專家」這個話題剛出來,就有人在美國發表了文章,我們真的應該警惕一些無良媒體亂帶節奏,甚至被他人利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