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欽提出一計,本可改變平津淮海戰役走向,卻被傅作義強硬拒絕

有歷史 發佈 2023-02-15T09:11:25.971672+00:00

淮海戰役開始時間是1948年11月6日,平津戰役開始時間是11月29日,就在這兩場戰役相隔的20多天裡,國民黨軍國防部曾經提出一條方案,險些改變兩場戰役的走向,這是一條什麼方案,為何最終沒有實行?

淮海戰役開始時間是1948年11月6日,平津戰役開始時間是11月29日,就在這兩場戰役相隔的20多天裡,國民黨軍國防部曾經提出一條方案,險些改變兩場戰役的走向,這是一條什麼方案,為何最終沒有實行?

一、何應欽出的點子

1948年5月,一架飛機從美國起飛,最終降落在南京機場,機上走下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將軍,此人正是何應欽。

何應欽在國民黨內威望極高,1948年正值解放戰爭膠著之時,何應欽為何才從美國姍姍來遲。

原來,他是被老蔣「踢」出去的。

和出身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不同,何應欽是個根正苗紅的「黃埔系」。1924年,應蔣介石邀請,何應欽出任黃埔軍校副總教官。黃埔時期的蔣、何兩人關係密切,可以說是鐵哥倆。

不過,後來的事情證明,這兩人完全是「塑料兄弟情」。

1927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在下野前,為了保存東山再起的實力,蔣介石將一眾黃埔畢業生統一起來,編成了十二個補充團。不成想,何應欽在李宗仁、白崇禧的勸說下,以經費緊張為由,擅自撤銷了這十二個團,蔣介石因此對何應欽產生不滿。

不過,這次事件頂多讓蔣、何兩人鬧了一點不開心,並沒有真正影響兩人的關係,直到1936年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後,在如何解救蔣介石問題上,國民黨高層出現分歧。

何應欽竟然語出驚人,要求對張學良、楊虎城等人進行武力恐嚇,逼其放蔣。蔣介石的心腹林蔚在得知何應欽主張後,密告宋美齡,指責何應欽想借張楊的刀,殺掉蔣介石。西安事變平息後,蔣介石也知道了這件事情,從此對何應欽十分排斥。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成立了國防部,原本有望成為部長的何應欽卻被蔣介石「流放千里」,被派去美國,當了個駐美參謀團團長的「九品芝麻官」。

1948年,國軍在戰場上頹勢盡顯,蔣介石想起了「好兄弟」何應欽。

為了提升軍心,蔣介石下令重組國防部領導層。原有的白崇禧、陳誠等人被解職,何應欽出任國防部長,蔣介石還提拔蕭毅肅、顧祝同等親近何應欽的官員,以此表達對何應欽的「誠意」。

眼見蔣介石示好,何應欽也不能光吃飯不幹活,在淮海戰役爆發時,國防部就給蔣介石出了個主意:趁共軍進行淮海戰役之機,調集華北地區的傅作義部,南下突襲濟南,合擊解放軍

對於何應欽的主意,蔣介石回了一句:我再想想。

想了頭髮都掉了幾根(不知道他當時還剩幾根頭髮),蔣介石還是沒有想出個所以然,不得已,蔣介石只能電令傅作義到南京面談。

11月4日,南京鬥雞閘二號的何氏公館內,何應欽、白崇禧、傅作義等國軍要員進行了緊急會議,會議主題就是:傅作義率軍南下。

結果,無論何、白兩人怎樣勸說,傅作義就是兩手一攤,堅決不同意南下。傅甚至聲稱:如果逼急了我,我準備把麾下的中央軍全部交出,到綏遠打游擊。

二、傅作義的小算盤

傅作義拒絕南下,甚至以辭職相逼,原因在於他已經有了小算盤。

1948年1月,國民黨軍第35軍在淶水戰役中,被解放軍重創,新編第32師被全殲、新編第10師大部被殲,軍長魯英麟自殺、第32師師長李銘鼎陣亡。

消息傳來,時任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驚恐不已,他驚的是,第35軍是自己的嫡系部隊,裝備精良,竟被解放軍一舉擊潰;他恐的是,解放軍自此一戰,在華北勢力更強,他這位「剿總司令」前途未卜。

傅作義開始悄悄打起小算盤:他要保存實力,不能再隨意冒頭。

實際上,在一眾國民黨軍戰區司令官中,傅作義的政治和軍事生涯與蔣介石關係並不密切,甚至有些疏遠。傅作義是靠山西軍閥閻錫山起的家,期間還曾追隨閻錫山,進攻國民軍。蔣介石之所以選擇他出任華北剿總司令,也是因為傅作義在華北地區頗有影響力。

蔣介石對傅作義是心懷戒備的。

1948年春,傅作義會見了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董其武,董是傅的老部下。酒過三巡後,傅作義向董訴說了心中的苦悶。

傅說道:「眼下國內形勢直下,我已經三次向蔣委員長致電,希望辭去我華北剿總司令的職務」。董其武對此十分驚詫,傅解釋道:「蔣委員長雖然在表面上給予我華北地區的最高指揮權,然而卻在背后里對我嚴格監視,軍中很多軍統和中統的人,馬漢三、陳繼承都是蔣豢養的鷹犬」。

蔣介石對傅作義如此防備,讓傅心生芥蒂,再加上國內形勢混亂,國民黨中央對地方部隊的管束日益鬆散,傅作義手中的權利越來越大,他已經不想甘願受制於蔣,率軍南下了。

筆者猜測,在傅作義心裡甚至也曾生出過占地自立的想法。

三、傅作義的底氣

既然不願南下,那麼傅作義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兵力,護衛華北。

怎樣才能有兵?第一,不損失兵;第二,多徵收兵。

我們先來看看,傅作義是如何不損失兵的

東北戰局告急後,蔣介石急令傅作義出兵東北。第35軍的教訓就在眼前,傅作義十分不願再做不必要的損耗,但是又架不住蔣的威逼利誘,不得已派遣第九十二軍前往葫蘆島支援。

傅作義清楚,如果不想些辦法,九十二軍出兵只是個開始,東北戰場將會是個深淵,把他傅作義全部軍隊填進去,都不一定頂用。

就在這時,解放軍給了傅作義一個機會。

1948年10月,為策應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第一軍團向太原發起進攻,國軍高層認為,一旦太原失守,將動搖西北根基,非但山西的閻錫山無法自保,陝西的胡宗南也前途兇險。

為此,蔣介石親自向傅作義徵求意見,詢問其如何看待太原問題。

而這正是停止增援東北、不過多損失兵力的絕佳機會,傅作義立即致電蔣,表示要在冀中地區打一個「圍魏救趙」,由他華北戰區出兵,襲擊石家莊、西柏坡,以解太原之圍。

眼見華北和東北只可選其一,蔣介石只得同意傅的計劃,傅作義的兵力保住了。

傅作義又是如何多徵收兵的呢?

除了在華北地區大肆徵召青壯年外,傅作義還向國防部訴苦,「聲淚俱下」的描述自己在華北缺兵少將,何應欽立馬答應給傅提供幾個軍的美式裝備。

同時,傅作義還將目光轉向東北的國軍。

國民黨國防部第三廳副廳長許朗軒在葫蘆島指揮撤退後,曾途徑北平,和傅作義做了短暫會談。傅作義以兵力不足、拒絕防守平津為威脅,要求國防部把葫蘆島甚至更多的東北撤軍留在華北地區。

有了兵,傅作義自然底氣十足,不僅公開和國防部叫板,也對解放軍產生輕視之意。

四、傅作義的「迷之自信」

前文說道,無論何應欽、白崇禧兩人怎樣勸說,傅作義就是不同意南下。何、白兩人眼見說服不了這頭「犟驢」,乾脆破罐子破摔,反將一軍:你傅作義死活不肯,難不成有何高見?

傅作義確有「高見」。

早在傅作義上任剿總司令時,老上司閻錫山就給他出過幾個應對解放軍的法子:

第一, 修建堡壘,堅守塘沽至唐山一線,阻止林彪野戰軍南下步伐,此為上策;

第二, 退出北平,率軍堅守張家口到包頭一線,屆時,山西的閻錫山部、甘肅馬家軍、陝西胡宗南部都可以支援傅。此為中策;

第三, 堅守北平,此為下策。

遼瀋戰役爆發後,傅的參謀也出了幾個方案:

第一, 全軍撤到西北綏遠附近,保住西北根基,和解放軍對抗到底;

第二, 放棄張家口、承德等城市,以小部分軍隊守北平,以大部軍隊守天津、塘沽,確保華北灘頭陣地安全,掌握海路出口;

第三, 兵分兩路,把華北地區中的中央軍剔出來,讓這些軍隊牢守平津,傅帶領自己的嫡系部隊轉到西北。

再三考慮後,傅作義決定將華北戰區的全部兵力,集中在以平津為中心、西起張家口、東至唐山的千里鐵路線上,構成一字長蛇陣。把北平、津沽、張家口分為三個防區,分別修築堅固工事,抵抗解放軍。

傅作義竟想和正面和解放軍一較高下,何應欽、白崇禧初聞此言,驚詫不已,但是在細想後,也明白了傅作義的「自信所在」。

傅作義指揮才能確實不錯。

傅不僅在抗日戰爭中多次立下奇勳,還在解放戰爭中多次擊敗解放軍。朱德老總曾親言:「在作戰上,傅作義學了日本人的一些套路,也學了我軍的一些方法,在華北地區,傅的力量比我們大,傅作義是比較難打的」。

既然傅作義已有「高見」,何、白兩人也不再對牛彈琴,國民黨軍國防部提出的「華北國軍南下山東,合擊淮海」的方案成了一張白紙,再無下文了。

五、分析國軍「南下山東、合擊淮海」的策略

筆者寫文初衷就是為了和各位看官探討歷史、分享其中樂趣。

所以我們不妨假設,如果傅作義採納國防部的方案,率領華北五十萬兵力南下山東、江蘇,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的結果又將如何呢?

平心而論,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難度最大的當屬淮海戰役,淮海戰役中兩軍的對抗慘烈至極。如果傅作義狠心放棄華北,率軍南下,我軍必然不會逞強,在淮海地區南北兩線作戰,只能暫時退避。但是北方解放軍會迅速解放整個華北,南下追擊傅部,傅作義絕對無法在遍地是解放區的山東 、蘇北久留,定會撤到長江以南。

即平津地區迅速解放、淮海地區的解放延後一段時間。

更需要考慮的是,一旦傅作義部在長江南岸駐防,我軍跨江的難度必然極大。不過,以當時的兩軍實力和民心所向,解放軍仍然會取得最後的勝利,只是解放全中國的時間需要久一些。

當然,歷史沒有假設,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是必然失敗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軍在解放戰場的慘敗是一系列原因導致的,國軍中的混亂和腐敗也註定「南下山東、合擊淮海」方案胎死腹中的結局。

傅作義設下的一字長蛇陣也在我軍的猛烈攻擊後,煙消雲散,平津戰役、淮海戰役終究是我軍取得了勝利。

而傅作義,也順應了歷史、順應了民心,在北平起義。毛主席在西柏坡回見傅作義時,曾誇獎道:「宜生啊(傅作義字宜生),北平能夠和平解放,你的功勞很大,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應該獎勵你一枚天壇一樣大的獎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