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的數據,13億人月收入低於5000?真的嗎?

碧樹西風的記憶 發佈 2023-02-15T12:10:04.954229+00:00

有人問我一則數據,網傳是中金披露的,說國內95%以上的人月收入都低於5000,也就是說,有13億人月收入不足5000。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前往關注閱讀全文。

有人問我一則數據,網傳是中金披露的,說國內95%以上的人月收入都低於5000,也就是說,有13億人月收入不足5000。

我想起來一則疫情前的人均收入分析報告。

這是2019年的。家庭人均,據說得出月收入大於2萬的人,全國只有70萬。

難以置信。

所以對於疫情後的這次數據,我也表示懷疑。

我之所以覺得這些數據都沒啥參考價值,是因為中國人的收入本來就是個傳奇。

你說你們公司樓下賣煎餅的那位,他的收入到底多少錢呢?

他的收入到底多少錢,只有他知道,因為你買煎餅的時候,基本都是支付寶或者微信掃碼。

再比如廣州那個賣鴨腿飯的老闆,有7棟樓在收租。

但是7棟樓到底收了多少租,是正的還是負的,就是一筆糊塗帳。

過去很多企業主是公私不分的,也就是說,公司帳上的錢和自己個人名下的錢,是一筆糊塗帳。

你比如有的老闆給自己一個月就開3000塊,以至於十多年前,二胎還要罰款的時代,人家超生按照家庭收入三倍罰,也只有幾萬塊。

但是他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消費都走公司帳目,甚至買房也可以。甚至有時候直接支取。

那年月我們管得真的不嚴,你可以拿著一麻袋現金去買房。這種故事在煤老闆還是個傳奇的年代,是很常見的。

煤老闆開著車,後備箱裡都是現金,隨便掃貨。

存錢超過一定額度,要你填寫收入來源是今年才開始的。那之前都是一筆糊塗帳。

因為那時候,也管不過來。

人一多,人際交往是呈指數增長的。十幾億人產生的連接,可不是美國幾億人的幾倍,而是幾十倍。這是我們發展網際網路的優勢,也是我們統計學上的難題。

而且美國這個國家,光律師費就占了GDP的1/20,我們這個比例微乎其微,可以認為不存在。

咱們做律師的朋友們要努力了,你們的行業存在感太低。

一方面因為弄清楚數據的人手不足,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們的人數太多,交集太大,想要弄清楚也很難。

所以所謂的統計中國人收入,本來就是一門玄學。

你把中國人的收入統計的很高,大家發現自己被平均了,不相信。你把中國人的收入統計的很低,你說過去的這一二十年那些房子是誰買走的?

所以我一直覺得,統計中國人的收入是沒有意義的。

你不需要觀察中國人掙了多少錢,你要觀察中國人花了多少錢。

我們的消費數據相比於收入,更容易統計,因為我們是一個網購大國。

線上消費非常多,而且線下消費往往也以無線行動網路支付為主。

這就使得每個人的消費數據實際上是很準確的,因為一個人全年的現金消費占比,可能連一成都沒有。

消費能統計出來,負債也能。畢竟借錢大都是通過銀行,有記錄可查。

現在買房子也不允許你拎著幾麻袋現金了,所以大頭基本上都能算出來。

知道消費數據,知道負債情況,知道存款,知道個人名下的住宅市值,其實一個人,一個家庭大致的財務狀況,是可以判斷的。

我是指毛估估,也就是給群體畫像。

具體到個人是不準的,因為我們有很多民間的抵押,民間的債務,但是總體畫像肯定是準的。

這個原理叫做肉爛爛在鍋里。

民間的這種債務無論三角也好四角也罷,一般來說都不牽涉國外,張三欠李四錢,李四欠王五錢,王五欠張三錢。總的來說,是沒有改變群體畫像的。

我們國家在這一塊,正在投入精力。

這件事很重要,意義也很深遠,遠比很多網民想的那點作用大得多。

你觀察下身邊的情況,就會發現粗放式的投資建設效率很低,效果很差。

有些地方綜合體起來了,高檔的商鋪入駐了,結果生意冷清,沒多久店鋪紛紛倒閉轉租。

最初為什麼這麼規劃?因為誤以為有錢人很多,誤以為消費能力足夠。

這就是數據不準確帶來的。

還有很多,是根本沒有數據。

一個地區之前沒有綜合體,建了一個,火得不行。眼看人家掙到了錢,以為這就是參考數據,於是一股腦建了八個,結果一個都火不起來。

這個就是粗放式的投資。

這還不是最粗放的,最粗放的是90年代那波人,就像許半夏指著一片村民的灘涂鹽鹼地硬著頭皮說這就是未來的維多利亞港。

那時候你可以這樣做的前提是起點太低,做什麼都會成,無非大成與小成。

就像深圳也是第一批,汕頭也是第一批。深圳不用說了,大起,那汕頭再起不來,也總比80年代初強多了。

到了照貓畫虎,到了跟風的時期,其實已經不算粗放了,比許半夏那批人細緻多了。

問題是,存量大了,起點高了,這種不是粗放的,也還是粗放。

說到底,當下這會兒,你只有特別特別精耕細作,才有可能打上來糧食。

怎麼精耕細作?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弄清楚國人的消費潛力,就是決策大軍的糧草。

如果數據都不准,你把某個地區人們潛在的消費能力想得太低了,就錯過了發展的機會;反過來,你把人們潛在的消費能力想得太高了,最後就是一筆爛帳,債務堆積。

80年代初期,交點學費無所謂,因為起點太低,你虧幾十萬,後面很快就因為高速發展把之前的帳填平了。

雷東寶作為支書,他怎麼打都能贏,小雷村無非走彎路與走直路的區別,因為那個年代,頂天了虧幾十萬上百萬了不起。

後來不是這樣,今天城市土地貴得多,開發成本貴得多,稍有失誤就是幾百億,上千億的壞帳。

你站在自己的盤子的視角也應該明白粗放投資,野蠻生長是行不通的。

很明顯,我們有短板。如果把國看成一個家,我們現在要弄清楚的就是每個家庭成員的消費潛力。

這很重要,尤其在2023年這個以消費為主體的年份。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前往關注閱讀全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