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代以多個點為中心城池,帶動一個區域的發展

松鶴文史館 發佈 2023-02-15T23:00:51.289811+00:00

一、中心節點國家在對一個地區的建設過程中,總是以一個或多個點為中心,帶動一個區域的發展,戰國時期,趙國對於這一地區開始了首次建設,建設時間較短,形成了以雲中為中心的單核心的道路中心。

一、中心節點

國家在對一個地區的建設過程中,總是以一個或多個點為中心,帶動一個區域的發展,戰國時期,趙國對於這一地區開始了首次建設,建設時間較短,形成了以雲中為中心的單核心的道路中心。趙國建立雲中、九原、代郡、雁門四郡,以九原與雲中地區的軍事防禦作用較大,相比於九原地區,坐落在大黑河下遊河道東側,地處今前套平原東部的核心區域。

雲中郡城以其重要的軍事作用,先後作為趙國、秦國和統一的秦朝在今前套平原東部的地方行政中心和最重要的軍事駐防城。其軍事職能在於統籌今前套平原地區的防務,駐守大青山南麓趙國北長城防線。同時雲中所轄縣城,原陽縣擔負著防守今後套平原東部區域,支撐大青山東段趙國北長城防務,原陽騎邑又是趙國騎兵部隊的訓練基地,具有重要軍事地位。綜合來說,雲中城的價值,使其成為了戰國時期的道路中心。

秦代時期,隨著中原行政中心的轉移,九原城,因其重要的戰略作用,被秦時期重視,這一地區的道路中心轉變至九原郡。九原城北約13公里處是昆都侖溝,昆都侖河由兩山之間自北南流,經九原城西側。可見,九原城先後是趙國、秦國和秦朝,乃至漢朝,在今烏拉山、大青山南側前套平原重要的軍事支撐點,負責烏拉山、大青山南麓趙國北長城防務,並控扼昆都侖河谷通道。不同於戰國時期,從距離上來說,九原城更靠近於秦國國都,為此,九原成為了秦時期新發展起來的又一交通中心。

西漢初期,主要利用的還是秦代時期所保留的城池,至漢武帝時期,北疆地區才發生了重大變化,漢王朝在此地設置了眾多軍事機構。同時因為漢武帝重視對匈奴的戰爭,因此這一地區有了大規模的發展,城池的數量有了大量的提升,道路的密度也有了較大的變化,逐漸形成成體系的道路網,而交通中心依舊集中於九原、雲中地區。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降漢稱臣,進入中原後,先南遷至五原郡西部塞北八十里之地,稍後南遷到雲中郡境。南匈奴在戰爭中處於劣勢,漢光武帝於是「遣中郎將段郴授南單于璽綬,令入居雲中。始置使匈奴中郎將,將兵衛護之。」8至建武二十六年(50),「復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因使中郎將段郴及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擁護之,為設官府、從事、掾史。」

隨著南匈奴內附稱臣、北疆軍政形勢的變化,東漢王朝設置使匈奴中郎將府,用以負責北疆事務。使匈奴中郎將府遂作為東漢王朝在鄂爾多斯高原的高級軍事機構,駐在西河郡美稷縣城。東漢時期的美稷城,因匈奴的入駐,匈奴王室的駐紮,使得美稷城的地位急劇上升,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成為一個繼九原、雲中之後的又一新的交通中心。不管是極其興盛的民間貿易,還是政治地位,每一個時期都有其城池的中心節點,而城池的節點與道路的節點息息相關,這一類節點的城池均是這一地區的中心城池,其不僅在等級與規模上有較高的形制,同時其地理位置也是這一地區的重要節點。

自戰國至秦代,在鄂爾多斯高原逐步形成諸多重要的軍事據點,依託這些軍事重鎮,形成了成體系的道路交通,漢朝建立後,經歷70餘年修養生息,隨著漢武帝將這一地區完全納入漢代版圖,建立完善的軍事城池體系與道路網絡體系,為漢朝中央政府加強此區域的控制、維護北疆穩定和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城池與道路在北疆防務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

二、次級節點

伴隨著地區的發展,中心節點的城池不能有效的管理這一地區的發展,在軍事、地理、政治、規模方面稍微較弱的城池,隨之建設,分布與中心節點城池的周邊。這一類節點多為靠近中心節點的其他郡城,因為中心節點的快速發展,通過中心城池與周邊城池的聯繫,同時也促進了周邊郡城的發展,隨著時間的發展,疆域的擴大與人口的增加,城池的也隨之發展。隨著城池的發展,其下所統領縣城數量也會隨之增加,從而發展出一個新的郡治的產生。

西漢時期,定襄郡的便是由雲中郡分出,定襄郡的分治是由雲中郡的發展產生而成。西河郡也是由九原郡、上郡分出地區而建立。由於領土擴大,在新收復的地區建立新的城池體系,穩固疆域的領土,新建的朔方郡與所屬的縣城,形成憑藉狼山屏障和黃河阻隔、具有後方重要據點支撐的軍事駐防體系。同時也有一些軍事作用、地理位置、經濟交流較為重要的縣城,九原郡所轄縣城稒陽城,始建於戰國時期,處於大青山與黃河間形成的數里寬的狹道中,背山面水,是包頭通往土默川平原的重要交通咽喉之地,同時也是扼守穿越陰山道路的第一關口。

因其位置的重要性,秦漢時期成為縣城,主要防禦陰山以北的匈奴,統籌烏拉山和大青山西段防務,重點控制昆都侖河,即漢石門水谷道。「陰山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也。」陰山以北地區,主要是草原類型的土地,適宜於畜牧經濟,秦漢時期的匈奴的主要聚居地,在陰山的南部,則是平原地區,古代漢族人民在這裡長期地進行農墾經濟,灌渠縱橫。兩種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形式,兩個民族需要經濟、文化上的交流。

陰山山脈橫跨內蒙中西部地區,將草原與平原地區分割開來,山脈的峻陡,阻隔了內蒙草原與平原之間的進出,這一天然屏障,帶來了防禦上的天然優勢,同時又給遊牧與漢族之間的交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穿越陰山山脈的道路就顯得十分重要,而作為穿越陰山後,九原地區的第一座城池稒陽城,其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戰爭時期,防守著這一地區的領土安全,和平時期,又促進著兩方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與此作用相同的還有雲中郡的原陽城。

由此這一類城池主要是中央政權對於這一地區的管理行政中心,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相對較弱,而城池的等級比較高。其次是一些軍事作用、經濟作用、地理位置均較為重要的縣級城池,這一類城池,通常與之直接相連的有一至兩座郡城。

三、邊緣節點

邊緣節點多是一些重要的障城,因其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中央政權對於該類城池的重視度相對於其他城池較高,通常附近的郡城有直接通往這一類城池的直接道路,用以保證邊疆區域的安穩。障城中重要的有高闕塞、受降城等城池,雖地處偏遠,但其地理位置重要,城池規模與等級均不高的情況下,通往該地區的道路缺又比較通暢,其延續性也高於普通的郡城、縣城。這一類城池雖然其不具有較高的等級,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這一地區卻是較高的一類。

漢武帝於太初三年(前102),開始在北疆進行大規模的築造塞外列城並屯兵駐守。內蒙古沿黃地區的塞外列城由徐自為修築123,史載:「漢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餘里,築城鄣列亭至廬朐,而使游擊將軍韓說、長平侯衛伉屯其旁。」塞外城有著極為重要的軍事價值,給匈奴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其進一步完善了北疆的防禦。

塞外城的修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的價值,首先是體現於守的方面,最為西漢最北部的軍事防線,主要是預警與阻礙匈奴南下的功能。其次為進攻的作用,這些城池既可以用於囤積軍隊,亦可以作為軍事作用的中轉點,保證了北伐匈奴的後勤。同時因為北伐匈奴的緣故,疆域到達陰山以北地區,具有重要軍事價值的邊緣節點的城池開始向北遷移,光祿城就是因此產生的。

邊緣節點的城池,其作用更傾向於對匈奴進攻的預警,位於邊疆的第一線,牢牢的駐紮於匈奴南下的道路之上,成為北疆防禦的重要節點。道路節點最重要的特質不僅表現在自身要具有明晰的組織,形成獨特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間及城市意向的窗口,而是要體現在它對周圍城市形態的影響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