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紀》:尹守衡就「大禮議」之事的看法以及對楊廷和的評價

歷史雜錄 發佈 2023-02-16T13:32:36.235430+00:00

除了《楊廷和傳》,費宏、王瓊等傳中亦有關於楊廷和的記載,與《楊廷和傳》相為補充,且多為負面話語。尹氏在《費宏傳》記復寧王護衛事,言時兵部尚書陸完與寧王交通,見費宏持異議,完竟謀於廷和,票旨與之,宏不知也。

除了《楊廷和傳》,費宏、王瓊等傳中亦有關於楊廷和的記載,與《楊廷和傳》相為補充,且多為負面話語。

尹氏在《費宏傳》記復寧王護衛事,言時兵部尚書陸完與寧王交通,見費宏持異議,完竟謀於廷和,票旨與之,宏不知也。宏復大言於朝曰:「納重賊許護衛者何人?」錢寧輩以是深恨宏,遂共傾宏,罷宏去。」此處說法與《雙溪雜記》相同。而在《王瓊傳》中,尹守衡雖然提到王瓊與豹房諸佞相交之事,但卻重論其功勞才能,對楊氏的這位政敵極為推重,其言:「是時,乘輿出邊塞逾年,京師無房警,邊圉安堵如常,皆瓊鎮定功也。」

在眾說紛紜的寧王之事上,與《行狀》等言楊氏一語點破寧王謀逆事不同,尹守衡將此事首功歸於王瓊,並且以瓊語暗示楊廷和等屍位內閣,持觀望態度。其記載:「是時,上好出口不親萬,且未有皇子,朝濠反,不敢及各惴惴相語口事必成,瓊獨曰:豎子烏鼠聚,刻期成禽首。請下詔削濠屬籍,正賊名。」此處與《楊廷和傳》「公卿大臣噤聲」說法相承,其所謂「豎子烏鼠」之輩顯然包括了對武宗南巡態度隱晦的首輔楊廷和。

關於「大禮議」的評價

在《明倫紀》中,尹守衡述「大禮議」之事不同於他書之平白直敘,他記載了一些其他文獻未見的細節,敘事更為生動。而且與列傳中楊廷和的形象前後相承,楊氏在《明倫紀》中的面目是可憎的,儼然世宗之「定策國老自居,門生天子視朕」的即視感。

其記載,議禮初始,楊廷和借主選庶吉士的機會,以濮議為題,考量諸臣,作為劃分陣營的依據,由是,新進官員便皆附廷和。又,楊廷和因張璁對其「濮議」有異議,遂將張瑞外調南京,其言:「璁出,廷和猶不自安,致書致仕都御史林俊,俊宿望素重公卿間,廷和欲決於俊,而俊遂即家上疏,建議一如廷和旨,廷和遂起俊為工部尚書,雲南巡撫何孟春頗有時名,亦上議附廷和,廷和悅其助,已摧入為吏部侍郎。」

尹守衡就林俊、何孟春之起用拔擢的敘述在引用《明倫大典》的記載基礎上進一步挑明其事,揭露了楊氏在議禮事之中拉幫結夥、黨同伐異、欲以群起之勢脅迫世宗妥協的非臣之舉。當世宗特旨命張璁、桂萼為翰林學士後,吏部尚書喬宇堅決反對並因此致仕去,世宗命南京吏部尚書楊旦來代喬宇,楊旦推搪不來,時「群臣以此數人者,上所眷注,即共齡齕之,而莫敢誰何。

翰林修撰楊慎,廷和子也,伺璁等赴院,率同僚閉門拒之不聽,入奏言君子小人不兩立,正論邪說不並行」。在楊廷和致仕後,群臣仍然堅與世宗相左,失大臣事君之體,甚至不顧禮法名節,欲撲殺張桂二人,楊慎等又閉翰林院門抵之。在尹守衡看來,諸臣行為幼稚,亦非臣下所可為。

另外,群臣左順門哭門時,世宗怒而令逮諸臣下獄,尹守衡記曰:「初,百官實非真見國是禮體,獨沿大臣,墨守濮議,堅共附和為名高,聞當速多奔避,上令盡追系之,凡二百二十人俱下詔獄。」全然沒有肯定楊慎等人的士氣之舉,反以諸臣假託附和而虛偽求名,其言群臣奔逃之事,未見他書有此說法,但頗有畫面感,與前之撼門大哭相對比,在此反差中展現出尹守衡對諸人好聲名而無節氣的諷刺。

尹守衡的議論明顯承接了世宗敕定議禮諸臣之罪時的說法,以楊廷和「定策國老自居」,不顧世宗純孝而堅持「濮議」,身處內閣首輔之權樞,上欺世宗,下迫群臣,而張桂等人勢單力薄,難以與之抗衡。議禮得成,全賴世宗神睿英斷,實乃大聖人之製作,此處論調與《世宗實錄序》頗為相似。但是,尹氏所言的最後一句卻發時人之未敢議,興獻之廟稱宗在隆萬初年確有曾提及,但是,穆宗與神宗皆以世宗親定不敢違背。

萬曆九年(1581),禮科給事中丁汝謙重提襯廟之事,認為興獻襯廟不妥,請將睿宗神主移出太廟專祭於玉芝宮,結果,上以睿宗襯享系世宗親定,汝謙輒敢輕肆妄議,詔降調外任。在私史撰述中,諸家為了避文網之禍,亦不敢直言世宗對襯廟稱宗事之不妥有直接責任,如黃鳳翔在《嘉靖大政類編》的《大禮》篇中,言興獻之廟稱宗「則導諛微寵者之過也」。

尹守衡言辭看似婉轉卻直中關節,他先給予了肯定,以襯廟稱宗事乃禮樂出於天子之所當,且足彰世宗之孝心,然後又自言竊恐興獻在天之靈有所不安,則是認為世宗此舉終是有所不當,而且此事根本責任還是在於世宗。至於興獻所不安者何?

尹氏沒有直言,但是嘉靖以來之人多有討論,也就是興獻未曾一日為君,且於正德時與武宗分屬君臣,而今入太廟位於武宗之上,興獻何可安心。在當時的史學環境下,尹氏敢發如此之論可謂有膽有識,也難怪其對其子言「毋謬出吾書示人,汝不善藏,恐有追放子長,且為吾戮,反不若付之咸陽之火」。

對楊廷和的總體評價

在梳理了《楊廷和傳》的書寫與尹守衡對「大禮議」事的基本評價後,我們基本上已經可以看出尹守衡對楊廷和的褒貶。在《楊廷和傳》後,尹守衡有一段評論,對楊廷和於正德、嘉靖二朝之種種表現給予了評價分析。

尹守衡認為楊廷和是功過並存的。其在正德之時,能夠在武宗荒政的情況下盡力輔佐天子,確有其功,然其在正德末年,在諫止南巡等事中,虛與委蛇,尸位素餐,未盡到輔弼匡正之責。楊氏在武宗崩後能夠安定京師,迎世宗順利即位,實乃社稷之臣,本當君臣同心共謀中興之際,卻因議禮之事而致君臣離心,其堅持「濮議」,雖出於事君之忠,但是泥於舊說,不能暢明今日形勢,況又黨同伐異,身失大臣事君之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