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中醫成中國在非洲「軟實力」支柱

參考消息 發佈 2023-02-16T20:20:14.263546+00:00

據法國《世界報》網站2月13日報導,傳統中醫成為北京在非洲的「軟實力」支柱。據報導,2010年在馬里首都巴馬科郊區尼日河右岸落成的馬里醫院,有時被稱為「中國醫院」。進入大廳走上幾步就能明白為什麼。

據法國《世界報》網站2月13日報導,傳統中醫成為北京在非洲的「軟實力」支柱。

據報導,2010年在馬里首都巴馬科郊區尼日河右岸落成的馬里醫院,有時被稱為「中國醫院」。進入大廳走上幾步就能明白為什麼。中文標識在提醒人們,這家醫院幾乎所有建築材料都來自中國,中國援建了該醫院並提供了設備和藥品。

然而,中國對馬里醫療系統這一重要領域的貢獻並不止於此。在各科室走動,就會遇到一些中國醫生,他們提供傳統的中醫治療,包括針灸。

在這座城市的其他地方,人們會看到一些私人中醫診所,這證明這些治療方法和藥品在首都居民中很受歡迎。巴馬科在非洲大陸並不是特例,因為非洲許多大城市都有中醫。

幾十年來,醫療衛生一直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支柱之一。法國里爾天主教大學地緣政治學講師格扎維埃·奧勒岡分析說:「中醫的進入往往反映了中國和各國之間的歷史聯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有中國醫療隊派駐的國家,這種情況更為明顯。」

從那時起,中國以各種形式參與到非洲醫療衛生領域中,最近它還對與衛生有關的重大項目進行了投資,如剛剛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建成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

報導稱,中醫的推廣是通過建立被稱為「魯班工坊」的技術與醫療合作中心來實現的。中國創辦了十多個此類工坊,旨在讓諸多非洲學生走上獲取專業資格之路。

巴馬科的中醫技術魯班工坊在2019年12月設立。格扎維埃·奧勒岡表示:「在隨後的數月里,中國在衛生領域非常活躍,主要是通過提供中醫產品和療法來救治新冠病毒感染者。」此後,從象牙海岸到馬達加斯加,還有衣索比亞和肯亞,大概建起了14個魯班工坊。

除了北京派來的醫生和海外華人,中醫也越來越多地得到了非洲醫生或傳統治療師的認可。一些魯班工坊和非洲許多校園裡的孔子學院一樣提供中醫培訓。

中國也定期提供獎學金,讓非洲人可以在中國接受培訓。對於一些當地的傳統治療師來說,這是一種能讓他們提供多樣化治療和擴大客戶群的方法。

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東非中醫》一書的作者伊莉莎白·許(音)曾多次前往坦尚尼亞、肯亞和烏干達,為自己的研究積累素材。根據她的觀察,中醫吸引了各個年齡段的患者,他們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從糖尿病到高血壓,還有瘧疾,而在這些方面,中國藥典的有效性已經表現出來了。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屠呦呦,這也有助於增強許多人對中醫的信心。

來源:參考消息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