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溫州幹部倒在了崗位上!年僅47歲......

溫度新聞客戶端 發佈 2023-02-18T17:26:59.181865+00:00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只是說「頸椎不舒服」的潘勝利,被送進醫院留觀室幾分鐘後,心跳驟停。潘勝利倒在了崗位上,年僅47歲。

沒留下一句遺言,潘勝利走得突然。2月9日晚上7時,還在單位加班的他被同事發現坐在一樓門口的地上,用手按著背部,臉色慘白。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只是說「頸椎不舒服」的潘勝利,被送進醫院留觀室幾分鐘後,心跳驟停。


潘勝利倒在了崗位上,年僅47歲。生前,他履新溫州灣新區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不到半年。


追悼會上,他曾經的老戰友、老同事們一大早就趕來了。人們看到,那個像陀螺一樣連軸轉從不喊累的「老黃牛」潘勝利,此刻在鮮花叢中安靜「睡」著。

「管委會裡如果只有一盞燈亮著,
那一定是勝利的辦公室」

潘勝利短暫的一生有兩個重要節點:1995年12月入伍,慢慢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空軍航空兵;2006年11月,退伍轉業到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先後在黨委辦公室、組織宣傳部工作。

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轉業後的潘勝利,依然保持著軍人本色。第一天到黨委辦公室,科長讓他整理一份黨建台帳,他脫口而出:「好,馬上辦。」

同事很快發現,每一次,只要潘勝利爽快答應的事,都能利索地辦好。他曾自我勉勵說:「再困難也要奪取勝利!」

2012年,組宣部剛組建,從黨委辦公室調來的潘勝利一人兼了辦公室、幹部人事、幹部監督三個活。

第二年,碰上村級換屆。要準備預選和正式選舉,從熟悉政策、村幹部資格審查到印選票,潘勝利一頭扎了進去,吃住在單位,困了就支張摺疊床眯一會。一周時間就完成全部準備工作,確保了之後的順利換屆。

原經開區管委會組宣部部長項忠曾這樣評價他:特別能吃苦、方法點子多,是典型的「老黃牛」。

與潘勝利在組宣部共事六年的吳海潮,至今記得2018年一次幹部人事批量調整,潘勝利帶著他三天三夜只睡了10個小時,拿出了細緻周詳的方案。「任務急、數據多,到後半夜熬不住了,我們就輪流睡,2個小時後起來接著干。」

幹部人事工作因為情況複雜以及嚴格的保密要求,屬於難啃的「硬骨頭」。


這樣的「硬骨頭」,潘勝利這些年幾乎是一個接一個啃。

2012年,龍灣區4個街道託管給經開區管委會,涉及街道人員調整;2015年,浙南產業集聚區與經開區、甌飛機構三區合一,開展全區幹部整合工作;2022年溫州灣新區獲批成立,涉及478名幹部人事調整……

每一次勝利的背後,總有常人看不到的艱辛。在經開區管委會裡有一個說法:管委會裡如果只有一盞燈亮著,那一定是勝利的辦公室。

深耕組織人事工作,他把自己變成了政策的「活字典」。去年溫州灣新區成立,還在負責疫情防控工作的潘勝利,又被組織委以重任,挑起了幹部調整的全盤方案。因工作保密紀律要求高,他連續加班兩個月,逐一核對涉及調整的幹部信息,起草分流方案。

長年累月以單位為家,挑燈夜戰攻克難關,潘勝利,讓「老黃牛」精神,變得立體起來。

「他是擅長在風高浪急里搏擊的勇士」

戶外爬山是潘勝利最大的愛好,他曾帶著襁褓中的孩子,攀登過一座又一座高山。他把勇攀高峰的精神延續到了他所熱愛的事業中,總是能漂亮地完成一個又一個急難險重的任務。

能幹事的潘勝利,自2020年疫情爆發後,始終沖在了第一線。

三年裡,他負責隔離組總協調、總調度,既當組織統籌「指揮員」,又當涉疫處置「排頭兵」,累計處理突發情況百餘起。

在疫情剛發生的時候,他冒著極大的風險,帶領3人突擊隊,建立經開區首個集中隔離點,接收首批疑似對象,每天工作在16小時以上。

在一次轉運異地來溫的隔離人員中,一家5口陸續被確診,潘勝利挨個安撫,細緻做好協調管控、隔離和轉運工作。

原經開區衛健局局長武明峰眼中的潘勝利,是「擅長在風高浪急里搏擊的勇士」。

接上級緊急通知,隔離點需要騰挪出300個床位,他能在短短24小時內保質保量完成任務;接到隔離人員的電話,凌晨2時開車回家的他,二話沒說調轉車頭直奔隔離點……

與潘勝利共事過的人們,都聽他說過:「工作裡面不要講困難,要多去解決問題。」而他就是一個攻堅克難的行家裡手。

隔離點人員每半個月要換班,他利用思維導圖將相關工作流程步驟製圖成冊,讓每一名進駐隔離點的工作人員心中有數。每一次支援人員的名單擬定更是不易,他發揮所長,遊刃有餘地協調統籌。除夕夜,他還為隔離人員準備年夜飯和愛心禮包,讓疫情防控有力度更有溫度。

憑著一份本心兢兢業業,舉重若輕善於解決問題,潘勝利,是同事信賴的夥伴。

「一束微光可以映亮夜空」

去年9月,轉崗到綜合服務中心後,潘勝利干起了後勤服務。在別人眼裡這是個可以「朝九晚五」的差事,可潘勝利還是停不下來。

中心負責食堂的同事,經常發現新來的副主任,會在凌晨4時到餐廳查看菜品和早餐製作情況。晚上忙完後,他習慣到食堂、物業、車隊挨個轉一圈,有時會發現新問題。

至於問題的解決,他更是「較真」。中午剛布置的任務,同事在下午2時上班時就接到潘勝利的電話,詢問推進情況。他還不忘叮囑大家:「要到一線去。」

小到一個公務用車的申請,大到一場重大接待活動的保障,他細緻入微,帶著團隊逐一建立規範流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編制了綜合服務手冊。下班晚來不及買菜的同事,在「微菜場」里買到了應急的新鮮肉菜;加班的同事,吃到夜晚食堂里的一碗熱面、一口熱飯。

潘勝利的父親潘國朋經常勸他,工作上不要太拼了,留一些時間給家裡。潘勝利卻說,自己是後勤線上的「新兵」,沉下心才能快速熟悉起來。

潘勝利對工作的精益求精,戰友葉鋒勇最能理解。「他在部隊裡當過機務幹部,常常要在40℃高溫的跑道上對飛機各部件進行檢查,他的嚴謹細緻,是深入骨子裡的。」

潘勝利多年的好友和他彼此間有著特別的默契:工作時間不聯繫他。好友林浩記得,這幾年為數不多的幾次見面,潘勝利說的最多的還是工作。「他就是一心撲進去了,對自己的身體反而疏忽了。」

出事的當天,潘勝利正在處理辦公用房置換的問題,這事十分棘手。他反覆琢磨政策,協調涉事單位。傍晚6時開完理論中心組學習會議後,他又回辦公室繼續研究,直到突然倒下被緊急送醫。

他留給妻子曉靜的只有當天傍晚6時5分撥出的最後一通電話:晚上不回來吃飯,單位里還有工作。

加班是常有的事,但這一次,他再也沒回來,甚至來不及給妻子留下隻言片語的交待。

這幾天,曉靜總是緊緊攥著手機,給丈夫發去微信,訴說著那些來不及說的告別:你給孩子取名蟲蟲,是希望他和我們一樣熱愛生活,走進大自然,我會帶著你的遺願陪伴他長大……

不久前,潘勝利送給兒子一個戶外燈,他告訴蟲蟲,等到爸爸工作不那麼忙了,就帶著他和媽媽一起去露營。這個戶外燈,蟲蟲每天都帶著,這些天他總問媽媽:爸爸什麼時候回家?媽媽告訴他:「一盞燈照射出的一束微光,可以映亮夜空,這是爸爸在守護我們。」

來源:溫州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