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小廠產品經理跳槽,成功拿到3年大廠經驗要求的offer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佈 2023-02-20T04:25:12.334657+00:00

金三銀四季即將到來,你是否還在考慮當前是否跳槽,更換工作一事?作者以自己的跳槽、換崗經驗現身說法,談談自己是如何用1.5年的經驗贏得3年經驗的崗位offer,希望對你有所啟發。大家好,我是桂皮,21屆985本科設計專業畢業。1.5年小廠產品經理,mbti是INFJ。

金三銀四季即將到來,你是否還在考慮當前是否跳槽,更換工作一事?作者以自己的跳槽、換崗經驗現身說法,談談自己是如何用1.5年的經驗贏得3年經驗的崗位offer,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大家好,我是桂皮,21屆985本科設計專業畢業。1.5年小廠產品經理,mbti是INFJ。去年一年面了12家公司均沒有滿意的機會,年前成功轉運拿到2家中大廠offer,其中1家原計劃招聘候選人的畫像是3年以上經驗,給出了遠超預期的漲幅。在這裡想做一個分享,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跳槽的本質是清晰的職業規劃

首先我覺得跳槽的本質是清晰的職業規劃,跳槽只是實現規劃的手段之一。

很多同學跳槽的原因可能是行業下坡、公司裁員、領導關係不順等。我在現有公司也遇到過這些因素,但回過頭看真正驅動我跳槽的充分必要條件是現有公司無法提供我現階段的能力提升,且尋求內部改變無果。如果一份跳槽不滿足內驅,很可能會出現換新環境後又遇到前司同樣問題,從而陷入一個坑跳另一個坑的惡性循環中。

但能在職場早期明白自己要什麼,以及有確定的職業規劃客觀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其中也踩過很多坑,也有過很多迷茫,同時也不確定目前我現有的認知和總結是否正確,歡迎交流。

1. 早實習多試錯,以開放的心態多接觸不同的人和事

我實習很晚,大四下才有第一份實習,因此錯過了當年的秋招。因為我在大三那年都還沒確定是否繼續讀研還是就業。如果當年有前輩指點我,我也不會浪費試錯成本最低的時期大膽驗證。 好在大四的第一份實習到現在,我也經歷了3家完全不同的公司,從互動設計師到產品經理。甚至現在的工作是管培生的身份入職,做過很多大廠校招產品經理從沒想過的雜事瑣事。在橫向上充分體驗不同角色工種對業務的賦能,明白自己性格適合的工作和想成為的人。

2. 規劃自己8-10年後想成為什麼角色

隨著對自我認識的不斷深刻,我慢慢能探索出自己想過什麼樣生活,以及在社會中成為什麼樣的角色。這裡的角色一定是最底層能穿越歷史周期的預判結論。例如是生意人還是手藝人?是業務型人才還是支撐型人才?而後基於這個角色預想8-10年後自己想成為的身份,例如獨立創業自己做老闆或者成為大公司某業務線的業務負責人等等。

3. 倒推每3年需要補齊的能力,並選擇能鍛鍊能力的平台

下一步我會帶著10年後成為的角色倒推每三年需要補齊的能力,規劃粗略的宏觀路徑,而後選擇能在不同階段帶給你這些能力的企業。例如假設我希望10年後成為業務負責人,那在頭3年的關鍵是打好產品基本功,並選擇離業務核心要素近的細分類型產品崗,拿到船票。而後我會拆解構成業務核心的要素,並將自己在目前公司積累的能力套進要素中比較查看,從而明確下一個階段需補齊什麼能力,以及選擇企業的時候真正看重的是什麼。裡面具體的細節方法我就不展開舉例了。

二、關於跳槽的經驗分享

之前看過業內資深HR聊企業招人考核的3大標準,指明了跳槽準備的底層邏輯:能不能幹、願不願意干、能不能一起干。我覺得這3點是一個遞增關係:能不能幹能保證你通過面試;願不願意干能讓你在內卷環境中脫穎而出;能不能一起干能讓你談更高的價錢。

1. 關於能不能幹

能不能幹本質是考核產品經理的專業能力。經過這麼多面試後,我發現能力考核主要是3類能力:通用能力、專業能力、潛力。對應的是軟性題、基於項目深挖的題、開放題。 軟性題、基於項目深挖的題這2類是可以通過科學有效的準備實現質變的。我總結出我個人的方法是:

1)先自己復盤過往項目以及工作流程,去糟粕留精華,並對精華做層層抽象。

2)再接觸行業內高認知的信息和框架。例如,以及和星友們多交流。此處尤其感謝去年10月分享跳槽經驗的同齡星友Adrian,相似的經歷給了我很多可落地的建議和鼓舞。

3)基於新的認知梳理調優第一步的自我總結。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視角看待自己的經歷。而後結構化輸出成通用的話語表達,讓不同行業不同身份的面試官都能在幾分鐘內理解本質。

開放題相對來說比較難通過短期準備提升,更多的是靠積累和認知。我認為主要有2塊提升:思維的提升和心態的提升。關於思維的提升可以多訓練批判性思維看待問題;關於心態的提升可以接觸冥想等理論,目前我也正在這方面探索,歡迎一起交流學習。

2. 關於願不願意干

目前的大環境下經濟復甦還需時日,這就導致競爭的內卷在短時間內不會改善。如果想在一水的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我覺得非常依賴於願不願意干。這點可以從人和事兩方面來準備。

1)從人來看核心在於主動表達,學會反問。我發現面試大的環節上基本都分為3塊:自我介紹、問答式面試、反問環節。在這3塊環節中都有可以體現願不願意的地方,比如自我介紹的結尾針對性加上對目標公司崗位的話術,奠定好的開局。又比如反問環節,裡面也有很多技巧和學問,篇幅原因不展開分享了。

2)從事來看核心在於提前準備。提前準備也分為2塊:自我理解和崗位理解。自我理解包含自己對產品經理能力、自己在產品工作中的優劣、短期及長期規劃等理解。其實這些無不指向是否對自己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崗位理解在於提前根據崗位JD或找到內部人士,結構化調研崗位所在行業、定位、產品等。關於崗位理解其實可以看看戴明老師的新光計劃。提前對應聘崗位深度理解真的在面試的過程中會給面試官留下更深的印象,同時還可以一定程度上讓自己有機率夠到一些原本勝算不是很大的機會。

3. 關於能不能一起干

最後是關於能不能一起干,這點上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緣分。我一直相信人與人的連接很大程度依靠緣分和機遇。當然在這一點上也是有一些方法:

1)當面試的次數足夠多的時候,其實是可以歸納總結典型產品面試官的畫像。如按照背景可分研發出身的技術型產品/注重體驗的體驗型產品;按性格可分冷靜型/溫柔型/思維活躍型;按身份可分同組同級產品/產品leader/隔級主管。不同畫像身份的面試官考察的點和想聽的內容都很不一樣,一定要投其所好。

2)學會快速在面試的前幾個問題判斷面試官的畫像。並根據畫像特徵動態地組織不同的描述方式和內容。其中有幾個通用的技巧,比如把面試引導成聊天而非1問1答;比如故事化講述項目,必要時可以設計勾子引導面試官問準備好的問題;又比如回答問題先說大結構,而後反問面試官是否在一個頻道上,切勿一口氣說很多沒有互動等等。畢竟面試時間很短,而且你也不知道面試官在面試前經歷過什麼,沒準他也剛剛被他的老闆問責,然後帶著這樣的心情來和你面試。能快速讓面試官進入你的場域,被你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也是產品經理和職場人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三、1.5年經驗是否是劣勢?

最後想分享一下年限的問題。很多星友和朋友都認為在現在的大環境下0-2年內經驗太難跳槽了,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剛開始求職的時候,我也是這個認知因此屢戰屢敗。現在回過頭看1.5年反而是個優勢。求職本質是打工人的價值和企業所需之間的匹配,而且是多對多的動態匹配。這裡需補充一個前提:人的能力和年限不正相關。根據我的經驗,一般企業以社招的形式招1.5年經驗的產品有這2類。

1)向下兼容,和應屆生競爭。企業給應屆生校招高薪是賭未來潛力帶來的高回報,但應屆生是一張白紙,你的年限和經驗將成為優勢。

2)向上兼容,和3年以上經驗的老鳥競爭。老鳥一般在職場摸爬3年,base一定是更高的。只要在面試中表現出3年水平的認知+過往經歷和目標崗位的強匹配,低base將成為優勢。

在這2類選擇中,往往第1類能更高概率遇到好的發展機會,第2類能談到更滿意的錢。我能拿到超預期的offer就是碰到了第2類情況。

特別想強調的是,求職是多對多的遊戲。很多時候求職失敗了並不代表自己能力不行,也並不代表和目標崗位不匹配,很有可能是因為比其他競爭者性價比更低了。畢竟換位思考我們是老闆,我們也想用更少的錢招到更好用的員工。所以不要太焦慮和氣餒,保持耐心和好的心態,靜待花開就好。

最後,人生就是借假修真的過程。祝所有有緣讀到這的同學都一切順利,萬事順遂。

本文由 @桂皮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