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替代不了親子教育

王營評教育 發佈 2023-02-20T17:52:36.164599+00:00

隔代教育替代不了親子教育王營(特約評論員)針對祖輩參與兒童家庭教養的情況,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相關課題組於今年對小學生及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

隔代教育替代不了親子教育

王營(特約評論員)

針對祖輩參與兒童家庭教養的情況,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相關課題組於今年對小學生及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兒童在幼兒園前、幼兒園期間和小學期間三個不同成長階段,城市家庭中最常見的教養模式均為「父輩為主、祖輩為輔的聯合教養」模式,其次是「單一的父輩教養模式」。

時下,許多生活在城市的年輕父母,由於工作忙,競爭壓力大,為了多賺錢,或者贏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平時大多早出晚歸,在教育孩子上顯得力不從心,不得不把孩子交給祖輩照顧。

隔代教育並非一無是處。很多老人有愛心,對孫輩十分喜歡,且時間充裕、生活規律,在某種程度上更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祖輩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更為豐富,對孩子在不同年齡段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懂得要比孩子的父輩多。另外,祖輩由於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較深,已變得從容淡定,不像父母教育孩子那樣「急功近利」,有利於為孩子創造愉快、寬鬆的成長環境。然而,把教養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祖輩,父母充當甩手掌柜,則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首先,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造成不良影響。據統計,在學齡前階段接受「父輩為主、祖輩為輔聯合教養」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最好,問題行為也最少;接受「單一的祖輩教養、父輩基本不參與教養」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最差,問題行為也最多。這說明,理想的家庭教養模式應為「父輩為主、祖輩為輔」,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不能缺位。

其次,祖輩的教養行為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統計顯示,祖輩參與教養的內容表現為:84.3%為參與對兒童的生活照料;37.9%會對兒童進行習慣培養和行為規範;有40%的祖輩會給予兒童心靈關懷;39.9%的祖輩會陪伴兒童遊戲或閱讀、運動等;而參與比例最低的是學業管理,僅為12%。

由此可見,祖輩在教養孩子時,幾乎把全部精力用到了孩子的生活照料上,很少關心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髮育和學業成績。因為「隔代親」是天理人倫,特別是那些獨生子女,老人心理上更會有所顧忌,害怕萬一有差錯閃失,兒女責怪。於是,老人往往會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對孩子百依百順,處處「保護」孩子,孩子犯了錯誤也不及時糾正,還常常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老人的這種做法,不僅扼殺了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信心,還容易助長孩子自私、任性的不良個性,事事以我為中心,一旦遇到困難或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生氣、大發脾氣。

再次,祖輩的育人知識不能與時俱進。調查顯示,祖輩獲取育兒知識的渠道,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個人經驗」「從上一輩傳承」和「廣播電視/書報雜誌」。有28.2%的祖輩從兒童父母那裡獲取育兒知識,這在祖輩學習渠道中排名第四。可見,在家庭教育知識傳遞上,部分城市家庭中存在著父輩向祖輩反哺的現象。

既然理想的家庭教養方式是「父輩為主,祖輩為輔」,那麼兩代人在教養孩子的方式上如何達成一致呢?

一是祖輩要更新自己的育兒理念。祖輩要教育好隔代孩子,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經驗。特別是在培養孩子的理念上,祖輩一定要跟上時代步伐,如果教育觀念和方法是滯後的,對孩子付出得越多可能對孩子的不利影響越大,老人們要學會跟孩子一起成長。

二是要調整好心態。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父輩要以身作則,時時處處做孩子的表率;祖輩不能以家長權威自居,在教育孩子時,要甘心退居幕後,尤其是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祖輩不能出面干涉,要維護好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三是兩代人要多溝通。當祖輩與父輩在教育孩子的意見上有分歧時,兩代人都要放下架子,平心靜氣地進行溝通,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儘可能地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達成一致。尤其要注意,溝通教育要在孩子不在場時進行,如果當著孩子的面你爭我論,孩子會覺得無所適從,滋生不良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