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到底有多神?

栩然說 發佈 2023-02-20T23:23:45.655593+00:00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我是劉慈欣的鐵粉,曾經寫過不少有關的文章。從動畫版《三體》到劇版《三體》,再到《流浪地球2》。

文 | 栩先生

首發 | 栩先生(ID: superMr_xu)

發布 | 栩然說(ID:xuranshuo)

各位栩先生的朋友們,大家好!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我是劉慈欣的鐵粉,曾經寫過不少有關的文章。


而最近,影視領域算是捅了「大劉窩」了。


從動畫版《三體》到劇版《三體》,再到《流浪地球2》。


網飛的《三體》也跑來湊了個熱鬧。


品質我就不評點了,網友們的眼光都是雪亮的。


我奇怪的是,劉慈欣為啥最近就這麼火了,他究竟有多大的魔力?


1


1985年,劉慈欣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位於山西陽泉的這個小城鎮工作。最開始的幾年,他也堅持在業餘時間寫些東西。20多歲,正是有一股子衝勁的時候。


但很快,他似乎也習慣了這裡的生活節奏。他所在的這家國企,工作沒有那麼忙,下班了他就和同事們打打撲克、玩玩麻將。


1994年,31歲的他結婚了,婚後的生活同樣很幸福。一切就這麼慢慢地在時間之河裡流淌。


悠閒靜謐的生活當然沒什麼不好。只不過,當你決定要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看起來「車馬慢」的生活里,其實時間過得最快。一轉眼,已經是他大學畢業後的12年。


很多人都有過想要改變自我的強烈願望,但往往只是瞬間的激情。不同的是,劉慈欣堅持了下來。


隨後的很多年裡,他幾乎每一年都要寫下好幾部短篇作品。從1999年開始,他的作品也陸續在雜誌上發表。


一次,他又在雜誌上發表了一部新的短篇小說。很多讀者看完後給他寫信,期待他能寫成長篇。他思考之後決定,乾脆不再寫中篇和短篇。他把原打算用來寫短篇的一個構思,寫成了長篇小說。


在完成這個系列之後,他給小說取了一個名字:《三體》三部曲。


2010年,《三體III:死神永生》完成出版。


在讀完他的幾乎所有作品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是這樣說的:


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而他的這部作品,則毫無爭議地成為中國科幻的巔峰之作。此時,離計算機工程師劉慈欣開始他在山西陽泉娘子關電廠的工作,已經整整25年。


讓我們想像一下,在一個偏僻的、黃沙漫天的地方發電廠里工作一生,會是什麼樣的情景?


一眼望到頭的人生、不高的收入、單調重複的工作,以及平淡如水的生活。對現代的年輕人而言,估計是很難忍受的。


而劉慈欣就是在這種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中,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出了科幻史詩,尋覓著人類文明毀滅和浴火重生的蹤跡。


科幻作家韓松曾經路過娘子關,在博客里寫了一篇《路過科幻聖地娘子關》。在他眼裡,這是個跟科幻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


滿眼的黃土丘陵,遍地的煤場和發電廠,黑煙滾滾,空氣中都是煤渣味——他實在不能把這樣一個地方和中國最優秀的的科幻作家聯繫在一起。


但在我看來,情況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在娘子關發電廠過著的凡俗生活,才刺激著不甘寂寞的劉慈欣那些天馬行空的創意和持久的寫作激情。


2018年,劉慈欣獲得克拉克獎。他在獲獎感言中說:


「我最初創作科幻小說的目的,是為了逃離平淡的生活,用想像力去接觸那些我永遠無法到達的神奇時空。」


這種從得過且過、麻木不仁的生活中突然找到了一條道路,並且持續走下去,最終走出一條通天大道的過程,我稱之為「覺醒」。


是的,這才是我在這篇文章里,最想給大家分享的內容。


路遙《平凡的世界》中有一句話,「我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


2


我覺得,世界上有兩類人,一類看過《三體》,一類沒有看過。


因為《三體》裡的人物和情節太經典,所以看過三體的人,動不動就會用三體裡的人物來指代某一類人,比如聖母程心,救世主羅輯,ETO,面壁者,智子。


會用《三體》裡的一些名詞來開玩笑或者討論,比如丟你一塊二向箔,降維打擊,黑暗森林,水滴。


會引用《三體》裡的經典台詞、名詞,比如「主不在乎」,「黑、真他媽黑」,「XXX,我是你的破壁人」,「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讀過《三體》的人,會津津樂道於這些東西,並把在生活、工作中談到這些東西視作一種樂趣和逼格。


而對於沒有看過《三體》的人來說,什麼二向箔、什麼降維、什麼面壁人,都是些啥玩意兒,能說人話不?


至少在我大學沒讀《三體》前,有幾次碰到幾個比較愛好讀科幻、玄幻類小說的同學在一起,開玩笑式的聊起這些「三體詞彙」,完全一臉懵逼。那時候的《三體》還沒火,剛開始出單行本,看過的都是真愛粉。


到了《三體》火出圈之後,看沒看過三體更是成了一種分界線。


我曾經專門思考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至少在我看來,目前還沒有什么小說能像《三體》一樣,具有區分人群的作用,看過的,天然成了一類,說的話、聊的天,都讓沒看過的人覺得莫名其妙。


四大名著夠厲害了吧,看過《紅樓夢》原著的和沒看過的,也不至於就真聊不到一塊兒。


最關鍵的,還是在於《三體》立足現實,卻又完全靠自己想像和虛構出了另外一個世界,宇宙圖景。


這個世界,劉慈欣沒有寫出來之前,我們是沒法想像的。


我們聊起《三體》,就會像是從現實中抽身出來,進入另一片時空。


所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才會說:看完三體之後,我覺得當個美國總統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實在太渺小了。


另一方面,還在於《三體》這幾年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要是沒看過,感覺就像是脫離了時代一樣。


3


關於《三體》的影響力有多大,我覺得舉再多例子,都沒有一個我親眼見證的真事兒更有說服力。


去年,共和國70周年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開展,我跑去看了。


那是對從建國以來,70年時間裡我國各方面取得的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涉及面太廣,而展廳又面積有限,所以,真的是寸土寸金。


能在展覽里露個面有幾句話介紹,都是不得了的事,很多我們從教科書上學到過的知名作家,什麼余華啊,余秋雨啊,我印象中在展覽里連名字都沒出現過。那些網紅作家就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然後!我居然看到了劉慈欣!


一個人占了一個展櫃,還放了他的三體全集。



(說明:照片系本人現場拍攝,栩先生版權所有,所以質量……)


要知道這個展覽幾乎可以算是建國以來分量最重的展覽了。


國慶70年,就這一次啊,每個方面都是要平衡的,比如農業,衛生,軍事,經濟,文化等等,每個方面下又分很多領域,都是要照顧到的。


70年裡那麼多的成就,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在展廳里都找不到位置。


你只要想想,和《三體》放在一塊展覽的,都是什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衛星上天之類的成就,能上展覽的人都是什麼雷鋒、袁隆平這樣的烈士、大科學家。


就知道,劉慈欣和《三體》能出現在那個地方,說明他的影響力已經不僅僅只是一部科幻小說了。


那麼,劉慈欣又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呢?


4


我小的時候,有一種說法,叫中華民族是缺乏想像的民族。


那時候深信不疑,覺得我們都太現實和功利了,學校的填鴨式教育也不是為了培養想像力。


現在當然覺得純粹放屁,這種說法,應該就是那個時代的某些公知、跪族,有意炮製出來的概念,本質上和「中國的月亮沒有外國圓」是一回事。


事實上,自古而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極具有想像力的民族。


當我們寫下《山海經》,天馬行空地創造出太極八卦、河圖洛書,製造三星堆面具、太陽神鳥金箔之類藝術珍品的時候,現在歐美人的祖先們還在茹毛飲血玩泥巴。


這些瑰麗奇絕的遠古神話、傳說,給我們古代的詩歌、傳奇,以及近代以來的武俠、玄幻等等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素材。


農業社會,我們從來不缺乏對遠古世界、神怪傳奇等的幻想,我們真正比較欠缺的,其實是工業時代後,對未來科技的想像。


畢竟,我們真正全面進入工業化,晚了世界近百年,之前的幾十年,多數人的思維都還停留在農業時代。


大家開始在生活里經常見到那些現代的、科技的產品,也不過就是這數十年的時間。


而劉慈欣的小說里,對未來世界的想像之宏大、壯闊,幾乎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級別的。


所以有人說,看完了《三體》,再看星戰那種套著科幻外衣還在進行冷兵器戰鬥之類的國外科幻大作,都會覺得味同嚼蠟。


這也就是劉慈欣和《三體》的巨大意義,以一己之力,拉近了我們和全世界科幻水平的差距。


更帶給人,無盡的想像空間。


5


但在我看來,《三體》極致的想像力,只能說明它是一本合格的科幻小說。


真正讓它產生巨大影響的,是它藉助這種想像和故事,所傳遞出來的思考、判斷。


它讓很多看過《三體》的人突然發現,其實還可以這樣去思考世界和問題。


獵豹CEO傅盛說過一句挺經典的話:


認知,幾乎是人與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能的差別是可以量化的,而認知的差別不可量化,是本質的,它是唯一的壁壘和成長的核心。


人越往上走,思維壁壘就越難打破,想要改變自己的固有認知,換個新角度去思考分析問題,太難了。


而《三體》作為一部科幻小說,卻能帶給你極大的思維突破。


比如,在你之前看過的所有科幻小說、影視劇里,外星人都是一種我們可以感知、可以理解的存在,外星人打地球,無外乎還是什麼飛碟、星艦,BiuBiuBiu,BangBangBang,說得直接點,不就是世界大戰的太空升級版麼。


而在劉慈欣的筆下,真正的星際戰爭,是你不能想像和理解的存在。


至於外星人,從頭到尾,人類幾乎都沒有直接接觸過他們,但僅僅只是知道他們的存在,就已經給人類社會造成了不可彌合的割裂。


外星人的一個探測器,就團滅了人類2000艘星際戰隊,真正的外星武器,那時候的人類都不配見到。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都還在想像接下來外星人會如何處理人類,最殘忍的無非就是殺光而已嘛。


但在《三體》裡,處理的方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外星人用幾個探測器,將所有人類趕到澳大利亞大陸,要隔離幾個月,卻並沒有提供糧食。


有人問:那這幾個月我們吃什麼?


外星人透過一個傳聲機器非常淡定的說:吃什麼?你們身邊的每個人就是糧食啊!


就問你震不震撼。哪裡有科幻小說,是這麼寫外星人的。


而像類似這樣震撼人心的點子、情節、場景,在《三體》裡比比皆是。


和歐美那些擅長鋪陳故事、塑造人物的科幻小說相比,《三體》的信息密度高了無數個量級。


也就是很多粉絲說的,點子太多了,任何一個點子都可以單獨寫成一本小說,而劉慈欣居然將他們一股腦全塞進了一本小說。


這種石破天驚式的點子,以及不斷突破你固有認識、想像的情節,可以極大激發你的思考和想像。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網際網路大佬,馬雲、馬化騰、雷軍、周鴻禕都那麼推崇《三體》了。


對於像他們這樣的人,一般的書(比如那些暢銷的勵志書、成功學書)估計早已入不了法眼了,而《三體》能被他們視為聖經,絕對不會是因為好看。


《三體》裡有太多的心理學、社會學的經典應用,它寫的是全宇宙,卻對我們的現實社會、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有指導和解釋的意義。


比如這次疫情里,黑暗森林、猜疑鏈、技術爆炸之類的概念,簡直是未卜先知式的將疫情下國與國的關係解釋得淋漓盡致。


甚至於,還有人因為看過《三體》,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路徑。



6


最後說下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吧,劉慈欣火了,並不代表中國科幻火了,更不能就此樂觀地以為,我們靠一個劉慈欣就真正能走到世界科幻的中心了。


但無論怎樣,有這麼多人對劉慈欣的小說感興趣,有那麼多的投資人、影視公司願意去拍他的小說。


總是一件好事。


但問題是,劉慈欣的小說那麼多,為什麼就非得盯著最熱的幾本拍?


而且各自為戰,換個公司就是換個班底重新來。


就不能像好萊塢一樣,一點一點布局,搞一個咱自己的「劉慈欣宇宙」或者「三體宇宙」?


劉慈欣的小說想像恢弘,世界觀很大,真的不建議都想著一步登天,一夜暴富。


更不要想著一部片就把劉慈欣榨乾。


竭澤而漁,賺一筆就跑的想法要不得。


你看,之前的《流浪地球1》選的並不是劉慈欣最熱的小說,大家也沒有抱多大的期望。


結果就是默默地積蓄力量,然後就一飛沖天,大獲成功。


這告訴我們,有時候偏小眾一點的作品,改編的空間更大,更靈活,反而可能容易出彩。


《三體》和《球狀閃電》等的體系則太龐雜,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特別是在電影的篇幅里,感覺從哪都不能講好故事(所以劇版《三體》照著原著拍,反而有優勢)。


更何況,我們現在的電影人隊伍、科幻片經驗和電影工業體系,都並沒有達到很好駕馭超大場面科幻片的程度。


太早地,跨越階段地去挑戰劉慈欣最著名的宏觀巨製,很容易浮皮潦草。


當然,也不建議每次只選一部短篇小說來拍,這樣又太雜了,特別是劉慈欣原作篇幅太短的那種,一些編劇上手強行拉長,完全不知所云,成了套著劉慈欣外殼的「愛情片」「槍戰片」了。


我真正希望的,是像漫威那樣,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全盤的考慮,將一些短篇串聯起來,主要人物在多部影片中持續成長,共享統一的故事背景和設定,按照體系化的設計,最終形成中國獨有的「劉慈欣宇宙」或者「三體宇宙」。


表現出完全不弱於甚至超越漫威宇宙的宏大感、史詩感。


而漫威宇宙,實際也不是從最激烈的「無限手套」開始,而是從一開始名氣沒那大的二線英雄「鋼鐵俠」開始,一點點布局,積十年成功,成為全球最有名的科幻超英IP。


所以,作為一個劉慈欣的鐵粉,真誠地對國內正在參與「劉慈欣作品」影視化改編的人,提一點具體的拍攝建議(以下內容,非大劉鐵粉可能有點不友好啦)。


比如,第一階段(僅舉例):

⑴ 建議先將《地火》和《帶上她的眼睛》兩部作品合併在一起拍。

這兩部小說,都是講地底的事的。


中國人對土地有執念,相對於上天,我們對土地有著更深沉的感情和親切的思念。


所以,《流浪地球》才能想出把地球帶上一起到宇宙中去的點子。


第一階段,從土地開始,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另外,還有個建議,拍劉慈欣的小說在早期不要拍愛情戲,處理不好就爛了。但是可以拍親情線,特別是父子、父女、母子、母女這種,人類最容易理解和產生共鳴的感情。


這兩部作品組合在一起,看似是拍科幻,實則是展現人類的生命力和情感連結,設定可以是上個世紀的山西,為了女兒和家人更好的生活,煤炭工人在地底工作,結果遭遇地火爆發,被埋在了地底。


女兒長大後成為了這方面的專家,為了研究地心深處的秘密,結果被困在了地火中,然後就可以接《帶上她的眼睛》的劇情。


整個片子可以拍的像《地心引力》,低成本,突出地火、幽閉、親情,還能有災難場面、生離死別等等,這裡可以引出《三體》裡那個煤老闆,因為怕三體人,所以死後把自己埋進廢棄的煤礦等,這樣和三體宇宙就連起來了。


⑵ 《朝聞道》《鄉村教師》,主題是知識、真理和獻身,可以拍的懸疑一點,《鄉村教師》可以和歌者文明以上產生連結,朝聞道則可以和ETO引誘物理學家自殺聯繫起來,這裡大史、王淼等可以出場。


⑶ 《鯨歌》《吞食宇宙》等,可以拍的像《銀河護衛隊》,重點展現宇宙的恢弘,多種族、多文明的故事。


⑷ 《贍養上帝》,《贍養人類》等,主題是科技與社會,到底是給文明以歲月,還是給歲月以文明?


可以看到,在我的建議里,整個第一階段,無論是《三體》還是《球狀閃電》都並沒有真正出現,而是通過一些小成本的故事,勾勒出整個劉慈欣宇宙的背景,為下一階段的爆發積累基礎。


而到了第二個階段,即使拍《三體》也建議從類似前傳《山》《信使》《詩云》等等開始拍,而且拍的時候一定要讓《球狀閃電》和《三體》有更多的劇情交集,比如《球狀閃電》裡的主角「我」不能浪費了。


關於這些,我本來有一籮筐的話想說,但限於篇幅原因,並且考慮到很多讀者並沒有那麼多地去了解劉慈欣的其他小說,我自嗨地在那寫下去意義也不大。


就算是開個頭,讓大家感受下吧。


大過年的,希望大家都能在電影院裡找到自己的所愛。


不負春光,不負時光。


—— END ——

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進入我們的綠色常用暢聊社區,到小程序「探知號」交流討論,授權碼20230202。

這裡是栩然說(ID:xuranshuo)。微信上寫毛澤東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於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毛澤東,學習毛澤東,實現從三觀到認知的重塑。

如果你想讀到有深度、有洞見的好文章,歡迎關注:栩然說,這裡不僅有嚴謹求實的歷史態度,還有一針見血的犀利時評。我將藉助於對歷史、現實和人們行為規律的分析,幫助你預測事情的走向,看透世界的本質,甚至洞悉人性的秘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