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上門分診,院感專家駐點指導,這家養老機構憑何與眾不同

八點健聞 發佈 2023-02-23T12:13:39.945242+00:00

進入2月以來,隨著國內新冠疫情形勢的持續好轉,經歷長時間封閉管理的養老機構也陸續向社會打開大門。毫無疑問,老年人是受這一輪疫情衝擊最大的群體。

進入2月以來,隨著國內新冠疫情形勢的持續好轉,經歷長時間封閉管理的養老機構也陸續向社會打開大門。


毫無疑問,老年人是受這一輪疫情衝擊最大的群體。根據國家衛健委的統計,調整優化防控政策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患者90%為60歲及以上的老人,新冠死亡病例的平均年齡為80.3歲。


重症風險高,醫療資源缺,作為老年人口最為集聚的場所,各大養老機構都背負著巨大的壓力。


泰康之家·申園(下稱「申園」)是泰康在上海的旗艦養老社區,2016年7月開業,建築面積約22萬平方米,入住老人近1500位。這些老人的平均年齡達到82歲,百歲以上的有3人。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大型養老社區,在這輪疫情中的整體感染率僅為三分之二,重症率遠低於社會面平均水平。2月份開園後,這裡立即就恢復了往日的熱鬧和活力。


今天,讓我們走進申園,看看他們是如何打贏這一場疫情防控攻堅戰。


用三級醫院的標準,做養老機構的感控


對於申園來說,這場戰役的警報是2022年12月下旬正式拉響的。在園區里出現了第一位新冠感染患者後,按照之前擬定的預案,申園隨即進入封閉管理期。


對於老人而言,封閉管理能夠切斷病毒傳播,降低感染風險,是最安全有效的保護手段。但對於社區來說,這也意味著所有老人足不出戶,將近1500人的餐食、核酸、配藥等服務都要由工作人員跑腿代辦完成。


△申園管家連夜為居民準備抗原檢測


「那段時間,我們最大的壓力就是人手,因為工作人員不可避免要和外界接觸,保安、保潔、餐飲一批批地倒,最緊張的時候,一半員工都上不了班。」泰康之家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徐曉歡表示,養老機構和其它地方不一樣,醫生陽了還能帶病上崗,但在養老機構里絕對不行,感染員工必須連續7天核酸陰性才能重新返崗。


除了對員工進行嚴格的健康管控,申園還從泰康醫療旗下的泰康仙林鼓樓醫院請來院感專家駐點指導,把園區的感控措施提升到「三級醫院」的標準。


以快遞消殺為例,封閉管理期間,申園每天的快遞量都在1000件以上,是病毒入侵的主要途徑。過去,申園的要求是對快遞表面進行消殺,再靜置2個小時後分發給居民。院感舉措升級後,申園緊急採購了一批紫外線裝置,將「靜置2小時」改為「紫外線消殺24小時」,消殺後還會對快遞表面物進行採樣抽檢,合格以後才交由專人配送給居民。


△申園環境部做好每日消殺


感控做得越專業,所需要耗費的人力就越多。比如說送餐,為了保證餐食的絕對安全,申園將原先一站到底的配送拆分成兩段,員工A負責將消殺完的餐食從廚房送到樓棟,由員工B再做一輪消殺後配送到居民門口。這種分段接力式的配送方式,雖然更費人力,但確實能多隔離一層風險,更大限度地保證居民的安全。


「為了做好封閉管理期間的服務和感控,我們在人力的投入上,可以說是不計成本,不算代價。」申園社區總經理陸臻表示,一邊是半數員工感染,一邊是工作量成倍增加,他們除了求助泰康保險集團在上海的兄弟公司支援以外,只能通過大量外聘第三方服務人員解決燃眉之急。整個封閉期間,申園使用的外部人員超過300人。「正因為我們做了大量專業的感控措施,申園居民的感染高峰比社會面推遲了半個月左右,感染率、重症率都遠低於全社會平均水平,沒有出現醫療擠兌。」


△申園社區總經理陸臻帶領管理團隊親臨一線打餐


這些幕後的細節,閉門不出的居民並不清楚,他們能感受到的是高水準的服務始終在線。85歲的李阿姨講述了一個細節。封閉期間,她陪著患有糖尿病的老伴連吃了三天的糙米飯,到第4天實在吃不下時,她打電話給餐飲部,想從第二天起換回正常的套餐。誰知道,剛放下電話沒幾分鐘,工作人員就專門給她送來了新的餐食。「申園在工作量激增、人手緊缺的情況下,還能第一時間響應我的個性化需求,真的讓我很感動。」


一家康復醫院背後,是世界500強的資源


和其它養老機構不同,泰康之家從創建之初就以「醫養融合」為特色,給每個社區都配建了醫療機構。在這次申園的抗疫過程中,泰康申園康復醫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醫療資源的儲備。「我們提出了一個『1+3』疫情服務包的概念,所謂1+3,就是1名醫護,加上1個指氧儀,1台10L的制氧機,1盒抗病毒藥物。」陸臻說,這是申園給每個居民配備的疫情服務包,這些醫療資源都是提前採購好的,對於居民來說,既是定心丸,也是真武器。


△申園家庭醫生上門關注居民健康狀態


申園第一個新冠患者是一位103歲的高齡老人,雖然他僅有輕微的呼吸急促,但因為年齡實在太大,病情隨時可能進展,醫療團隊第一時間給他服用了抗病毒藥物,並在5天後轉為吸氧治療,直至完全康復。在這個過程中,老人的血氧飽和度一直在93%以上,未曾進展為重症。


元旦前後,申園開始進入感染的高峰期,最顯著的標誌就是老人拉繩報警的頻率顯著提高。對於足不出戶的老人來說,拉繩就意味著有突發情況,相當於醫院收到了「急診」指令。申園康復醫院副院長朱瑩說,平時他們每個月收到的有效拉繩警報大概是30-40次,差不多一天一次。但在這輪疫情的高峰期,最多的時候,一天就有50次拉繩報警。


「對於我們來說,只要老人拉繩,醫護、管家、保安就必須在3-5分鐘內趕到,這個標準是不會變的。在疫情期間,我們多排了2-3個拉繩跑點的值班班次,保證每一個老人都能及時得到救治。」


大部分時候,老人拉繩都會有發燒、酸痛等不適症狀。醫護人員會在現場做出評估,如果是輕症,就給予對症治療,居家監測。如果症狀比較明顯,就轉到康復醫院進行治療。如果是康復醫院也無法處理的危重情況,就直接聯繫上級醫院,通過綠色通道轉診。這套家庭醫生主導的分級轉診體系,確保了有限的醫療資源能夠被最高效地使用。


「雖然我們有向上轉診的渠道,但絕大多數老人還是願意在園區內治療,因為社會面的醫療資源只會更緊張,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具備救治急重症患者的能力。」朱瑩告訴八點健聞,在這種情況下,泰康保險集團的大健康生態體系體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優勢。一方面,更多的急救設備通過集團的醫藥供應鏈被運到申園,另一方面,泰康旗下5大醫學中心組建的新冠救治專家小組,定期向他們開放遠程問診的機會。


「我們有一個95歲的重症患者,收進來的時候呼吸衰竭,血氧只有70%,一般的氧療已經不起作用了。我們立馬給他用了最新採購的高流量呼吸濕化儀,同時啟動了線上會診的機制,泰康仙林鼓樓醫院的呼吸科專家建議我們用托珠單抗,用上以後,老人的血氧可以恢復到95%,現在已經完全康復了。」


足不出戶,也能「活力養老」


這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後,申園第一次實行足不出戶的封閉管理。


不管房間裡多麼安全,園區的醫療保障多麼到位,長時間與外界隔絕,總會讓人產生焦慮的情緒。尤其申園原本就是「海派文化」的典範,30多個特色各異的俱樂部,平日裡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都讓這裡的居民習慣了「活力養老」的生活方式。


△今年1月封閉管理期間,社區組織了豐富的線上活動


為了充實老人們的隔離期生活,申園的工作人員在繁重的防控任務之外,專門策劃了一系列線上交流和趣味活動,頗受大家歡迎。


「早期老人們最關心的還是疫情,所以我們每天都會在線上報送園區信息,感染率是多少,救治情況怎麼樣,防控措施有什麼改進。我們有自己的電視台,每個樓棟也有自己的微信群,這些都是我們傳遞信息的平台。到了後期,大家焦慮情緒有所緩解後,我們就開始組織一些更有趣味性的活動。」


申園社區服務總監趙愛景告訴八點健聞,這些線上活動既有固定的,比如每周兩次的健身操,文娛主管會通過直播帶著老人們一起做。也有單獨策劃的,比如綠植大賽、烹飪大賽等等。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以水果為原材料的手工比賽,以拍照上傳的方式進行評比。「那次活動算是一舉兩得,既給居民們送了水果,又讓他們有事情可以做。」


這些園區組織的活動加起來,總共辦了近百場。後來,居民們把這些平台用順手了,就開始自發組織,比如開個線上聊天室搞唱歌比賽,也不在意輸贏,就是圖個開心。根據統計,在近1個月的封閉管理期內,申園有5000多人次在線上參與活動。


在這些活動中,有一些創意被永久留存了下來,演變成了申園的日常。比如線上樂泰學院,這裡集合了居民們在疫情期間錄製的各類視頻,內容涉及人文、時事、科技、健康等領域,就像是一個申園版的「BILIBILI」,各位居民既可以是UP主,也可以是粉絲。線上樂泰學院也成了申園「活力養老」的又一塊金字招牌。


「就像陳東升董事長說的,巨大的挑戰是巨大的機遇,申園會借這次疫情整合資源,培養能力,讓這裡成為每一位叔叔阿姨的守護之地。」徐曉歡表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