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分鐘便抽筋倒地!「中國足球」如何「強身健體?

上觀新聞 發佈 2023-02-25T06:54:18.727890+00:00

「中國足球怎麼了」,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種答案,但親身執教過中國足球的世界頂級教練們的意見是一定不容錯過的。

「中國足球怎麼了」,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種答案,但親身執教過中國足球的世界頂級教練們的意見是一定不容錯過的。從里皮、斯科拉里、卡佩羅、馬加特、博阿斯、岡田武史等名帥在華執教經歷的觀察與思考,到張路、吳金貴、孫繼海、王海鳴、王麗平等本土名宿的多年實踐與反思,《中場對話:大國足球的反思與探索》記錄並整理了北京體育大學學者團隊歷時三年對百餘名中外足球人的對話與研究。

本文摘自書中,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中場對話:大國足球的反思與探索》王健舒 白宇飛 著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為何70分鐘便抽筋倒地

北京時間2021年9月3日,懷揣著世界盃夢想再度啟程的中國隊迎來了2022年卡達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十二強賽首輪與澳大利亞隊的較量。在高昂的鬥志和全國球迷的期待中,中國隊上半場出乎意料地採取高位逼搶戰術,幾次精彩的傳跑配合屢屢威脅到對手球門。然而好景不長,中國隊隊員的體能儲備在支撐近20分鐘高強度逼搶後便迅速告急,隨後緩過神來的「袋鼠軍團」意識到了中國隊體能接近臨界點,憑藉快速反擊在3分鐘之內連下兩城。此後的比賽便徹底被對手接管,體能見底的中國隊員又一次陷入技術動作嚴重變形、身體對抗乏力的怪圈,這場萬眾矚目的國足十二強賽首戰終以0∶3慘澹收場。

這不禁引起許多球迷和從業者的深思:我們的球員從小就在圈、折返跑等體能訓練上投入了大量時間,成年後也不斷征戰職業聯賽,長期接受著職業球隊嚴格的體能訓練,為什麼到了國際賽場仍然存在如此明顯的體能差距,甚至在節奏較慢的國內聯賽中都能時常看到有球員在70分鐘左右便抽筋倒地。也有人進一步發問:中國足球對於體能訓練的理解究竟與足球強國存在怎樣的差距?

事實上,中國足球體能訓練已全方位落後於世界,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專項訓練思維的貧弱。專項即「特定的某個項目」,專項訓練思維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各項運動都有其獨特的身體運動模式,相應的體能訓練也應該根據專項的特點進行設計,充分發展和改善與專項運動有直接關係的各項素質;其二是對於不同年齡段、不同身體狀況、不同技術特點的球員理應採取差異化的體能訓練安排,根據不同人的特點進行專門化的訓練設計。其實,專項訓練思維的正面效應在中國早有應驗,正如本書前文所述,在里皮執教廣州恆大時,令諸多亞冠對手包括澳超球隊膽寒的「惹不起的下半場」,就是科學開展專項體能訓練的果實。時任體能教練高迪諾曾在意甲、義大利國家隊、中超和中國國家隊工作多年,他用親身經驗為我們闡釋了專項體能訓練的價值。在隨里皮執教中國國家隊期間,高迪諾還有一位重要的搭檔,就是世界級體能教練馬西莫·內里(Massimo Neri),他曾在羅馬、尤文圖斯、皇家馬德里等歐洲豪門俱樂部以及英格蘭代表隊任職過。在中國工作期間,內里同樣對中國球員經常在70分鐘左右抽筋的現象表示詫異,為此還進行了深入的跟蹤分析。兩位專家都強調,中外球員體能上的差距早在青少年階段就有所顯露。對此,曾經在尤文圖斯、日本國家隊和北京國安等隊任職的世界級體能教練金尼奧·阿爾巴雷拉(Eugenio Albarella),也在工作中對中國青少年體能訓練狀況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三位專家一致認為,儘管中國足球近年來在體能訓練上做出了一定改進,但仍然存在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中澳之戰足以讓我們清醒:中國足球體能訓練的改良依舊任重道遠。

基於此,為了逐步揭開中國球員體能欠佳的謎團,並求索下一步改良革新的方向,我們邀請了高迪諾、內里和阿爾巴雷拉三位體能教練共同進行探討。

喊「加油」確實能「加油」

提及中國球員體能不足,人們最常想到的就是比賽中抽筋的場面了。中國成年隊的球員在比賽中頻繁抽筋,固然是和人們常說的基因遺傳等因素有一定關係,但這遠不是全部謎底。根據自己在中國的工作經歷,高迪諾分析中國球員頻繁抽筋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

第一,球員本身的耐力儲備不足,無法支撐整場比賽。「中國球員在賽季前的準備期和日常的訓練中欠缺充足有效的耐力訓練。耐力訓練不同於速度訓練。速度更多是靠天生的,取決於人體快速肌肉纖維的占比,而耐力更多是要通過後天練習來培養的,即使那些先天速度快的球員平時也需要做好耐力練習。」

第二,體能分配不均。「這既包括了球員自己在上下半場體能輸出不均,有時候上半場輸出了過多體能,下半場抽筋的概率就會增大;也包括了教練在技戰術設計方面給場上11個人安排的任務不均,如果某個位置的球員承擔了過多的職責,消耗了過多的體能,自然也就更容易抽筋。」

第三,球員在日常訓練中沒有模擬真實整場比賽的強度。這既有可能是訓練計劃本身的問題,也有可能是球員沒有認真地按照計劃去訓練。「舉一個正面的例子,與中國俱樂部較為拖沓的訓練節奏不同,英國聯賽的球員在日常的1—1.5小時訓練中會進行超高強度的對抗,其訓練強度甚至大於比賽。經過這種訓練的球員能夠輕鬆地適應比賽中的大量體能消耗,體能儲備足以應對90分鐘甚至120分鐘的比賽,因體能下降而導致的動作變形和決策遲鈍也比中國球員要少得多。」

對於高迪諾提出的以上三點,他的搭檔內里表示認同。除此之外,內里提出中國球員頻繁抽筋可能還跟飲食有關:「中國球員通常以米飯作為主食,米飯提供的是即時能量,消耗較快,因此球員的血糖下降也快。等到球員上場進行高強度比賽時,往往容易快速陷入供能不足的困境。」不過,內里表示上述觀點只是他通過自己的工作經歷分析總結出來的,還有待進一步驗證,但這個問題也同樣值得國內學者研究。如果頻繁抽筋確實和飲食有密切關聯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考慮適當地調整中國球員的飲食習慣。深圳隊前主教練小克魯伊夫在國外俱樂部擔任體育總監時就曾對球員的飲食進行了高度精細化的控制。事實上,對球員飲食的嚴格把控在世界足壇已然成為一種風尚,越來越多的歐美俱樂部愈加重視起球員的科學飲食。

除卻飲食因素,內里發現中國球員頻繁抽筋可能也有精神層面的原因。「很多時候,球迷高分貝的吶喊助威能夠幫助球員挺過體能難關。」他認為中超和歐洲頂級聯賽相比,球場氛圍還不夠熱烈。高迪諾也表示,英超、德甲等熱門聯賽的球迷上座率很高且相當狂熱,他們的呼喊能感染和鼓舞賽場上的球員,讓球員心理上暗示雙腿避免抽筋。另外,內里直言中超的整體競技水平還不夠高,青少年球員選拔機制和培養模式仍不夠科學,造成球員在缺乏競爭、遠離社會的環境下「自我設限」,日漸習慣了平庸的節奏,不僅懈怠了體能訓練,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喪失了銳意進取之心。

缺乏足夠的專項體能訓練

針對中國球員暴露出的種種體能短板,高迪諾主張中國足球體能訓練應補充專項訓練思維。在他的觀察中,中國球員在日常訓練中往往安排了過多的一般體能訓練,而缺乏足夠的專項體能訓練,這兩者之間其實有著顯著的區別。

一般體能訓練是所有運動的基本要求,而每項運動都分別有不同的專項體能要求,例如足球有足球專項體能訓練,籃球有籃球專項體能訓練,排球又有排球專項體能訓練。在足球項目中專項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尤為明顯,因為足球運動需要一個複合型框架,包含無氧、有氧、乳酸、力量、絕對力量、快速力、反應力、彈力等要素,這一系列要素在其他運動中並不常全面涉及。現代訓練方法大師尤里·維爾霍山斯基(Yuri Verkhoshansky)教授曾指出:「體能訓練的專業度越高,運動員的表現越好。」而目前中國的足球教練對於足球專項體能訓練的認知相對不足,導致我們培養出來的更像是長跑運動員,而不像足球運動員,這一現象同時反映在我們的成年隊球員和青少年球員當中。

高迪諾介紹道,現今的趨勢是根據足球運動的特點,提取出可行性高的方法將一般體能訓練和專項體能訓練進行緊密結合,為此他舉了小場地足球的例子:「小場地比賽(Small Sided Game,SSG)訓練就結合了所有可能出現的變量(場地面積、球員數量、單次訓練時長、單次訓練恢復間歇、訓練次數、特殊規則等),這是足球訓練中將一般體能訓練和專項體能訓練緊密結合的一個典型實例。」

《通過五人制足球培養現代球員》一書的作者麥可·斯庫巴拉(Michael Skubala)在訪談中告訴我們,五人制比賽的總體強度甚至要高於十一人制比賽,當然,滿足「小場地」「有一定人數」「有嚴格規則」這幾個條件的比賽或對抗訓練也都能起到類似的效果。因為在小場地中,球員能得到更多的觸球機會,需要更快速、更高效的決策,更多的衝刺和折返以及更激烈、更密集的身體對抗,這不僅向球員的專項體能儲備提出了巨大挑戰,而且還能調動球員的積極性和進取心,能有效提高球員貼合實戰的專項體能水平,這也正是斯庫巴拉的理念中通過小場地足球培養現代球員的重要一環。

因此,除了緩解頻繁抽筋、技術動作容易變形等現象外,專項體能訓練帶來的好處正體現在球員身體對抗能力的提高。隨著高位逼搶等戰術理念在世界足壇盛行,現代足球對亞洲球員在實戰中的身體對抗能力提出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昔日的日本頭號球星香川真司在接受《每日郵報》採訪時直言,自己需要努力適應更注重身體對抗的英超聯賽以改善表現;技驚歐洲的任意球大師本田圭佑(Honda Keisuke)在自己建立的足球學校里,除了紀律素養和團隊移動,最強調的就是身體對抗。目前,身體單薄的技術型球員越發難以在歐美足壇立足,反而像孫興慜、遠藤航這種實戰對抗能力突出的球員越來越受到青睞。那麼,中國球員想要走向世界,實戰中的對抗能力就是一座必須翻過的大山。

在高迪諾的建議中,中國球員應先重視起除下肢外的其他身體部位的力量訓練。「對於足球運動員來說,上肢力量和核心力量也非常關鍵。在身體對抗的過程中,那些上下肢力量以及核心力量發展很均衡的球員往往比只是下肢強壯的球員要更占優勢。」如果我們觀察歐洲球員就會發現,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不僅是下肢強壯,胸部、肩膀和臀部等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也很發達,這使得他們擁有良好的身體平衡性、衝刺能力、肢體衝撞能力、對抗中的自我保護能力等。具體來說,在身體對抗的過程中,他們可以利用上肢的力量達到阻攔和緩衝等目的,而核心力量可以幫助他們保持肌體穩定性,降低受傷概率。同時,在歐洲賽場,身體衝撞可以說是家常便飯,比賽中高頻率、高強度的身體對抗也會對身體形成持續刺激,從而造成肌肥大,使得球員們的身體素質進一步提升。由此,訓練和比賽形成了良性循環,共同促進球員實戰對抗能力的不斷提升。令高迪諾感到遺憾的是,目前一部分中國球員對專項體能訓練依舊缺乏完整的認知和系統的實踐,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在場上的發揮。

閉鏈練習更調動全身肌肉

在綠茵場外,健身房中的力量訓練也同樣需要專項思維。長久以來造成中國球員功能性肌群欠發達、實戰身體對抗能力欠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常力量訓練中開鏈練習的占比過大。開鏈練習更注重對目標訓練肌肉的孤立刺激,多用於強化單一肌肉力量,動作相對更容易掌握。但足球是一項調動全身肌群協同發力的複合型運動,更強調用閉鏈練習來提升身體功能性力量,因為閉鏈練習更能調動全身的肌肉,更容易在一個連貫動作中全面強化力量,在提高球員對抗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方面很有意義。

對此,高迪諾為我們強調了當中的要點,首先在設置閉鏈練習計劃時,每單個練習的重複次數和每組練習的重複組數遠比練習的執行速度更重要。其次,體能教練要先對每名球員自身的阻抗力最大負荷進行監測,然後在設計訓練的過程中,將阻抗力的超負荷比例設置在自身最大負荷的70%—75%,這樣能有效避免運動中的受傷風險。還需要注意的是,開鏈與閉鏈這兩種訓練類型沒有優劣之分,二者是各有專攻、彼此互補的關係,足球體能教練需要根據足球運動的特點和球員的當下需求,採用正確的比例來分配開鏈與閉鏈的訓練時間。內里則補充道,對於足球運動員來說,開鏈練習與閉鏈練習最理想的訓練分配比例應該是4∶6。

欄目主編:顧學文 文字編輯:顧學文

來源:作者:王健舒 白宇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