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農村喪葬改革再推進,土葬或被嚴整,火葬真的好嗎?

村姑曉佳一 發佈 2023-02-28T23:30:14.792777+00:00

導語: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都是人生之大事,而關於其中的風俗各地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大體也是差不多的,比如農村習慣於土葬的問題,然而到了今天就要全面改革了。

導語: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都是人生之大事,而關於其中的風俗各地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大體也是差不多的,比如農村習慣於土葬的問題,然而到了今天就要全面改革了。

3月,持續推進農村殯葬改革

殯葬風俗的一代代傳承是經過了數千年人類文明進程的不斷總結歸納出來的一種規律,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已,其中包括人文、精神文明、生存習慣,乃至忠孝禮義廉恥這些基本的要素,因而不是說改變就能改變的。

但是,不得不說在現代的社會中有一些風俗習慣走了樣,就如2月27日安徽渦陽的一位老人給自己辦喪禮,活人辦喪禮我們聽說過,電視上也演過,甚至於有些很感人。但是這位老人的做法在當下卻讓人褒貶不一,視頻中一輛貨車拉著棺木,老人把自己捆在棺木上,前面吹著嗩吶,後面跟著很多人,老人還在棺木山和人打招呼,一路招搖過市引起關注。

從禮節上說,正常人是很難理解和支持的,喪禮本就是悲哀的,為了祭奠亡者、慰藉生人、減少悲痛的一種禮儀,而老人的活人喪禮卻完全違背了喪禮之道,從而淪為了一場鬧劇。

在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表明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風易俗規範,強化村規民約約束作用,黨員、幹部帶頭示範,紮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推進農村喪葬習俗改革。

土葬或被嚴整

中央要求推進喪葬習俗改革絕對不是希望出現老人生前招搖過市的給自己大辦活人葬禮,而是要改變農村現有的喪葬風俗習慣,比如:土葬!

二月份發布中央一號文件,三月份必定會全面實施,也就意味著3月開始農村喪葬改革將會大力推進,而作為一直被專家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土葬將面臨全面整治。

土葬作為承載著喪葬禮儀文化的重要形式,在未來將全面消失而被火葬取代。現如今大部分的農村地區依然沿襲著土葬的傳統,尤其是一些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火化的推行還是很困難的,要不然幾十年來火葬早已全面施行了,也不會到如今還有近50%的人依然土葬。

但是,隨著政策收緊,尤其是國家開始全面推動農村殯葬改革,土葬被嚴整將是大勢所趨了。

火葬哪裡好?農民支持嗎?

殯葬改革,最終取代土葬的則是「火葬」,但是對於此,北大教授吳飛並不看好,在一場訪談節目中他直言不諱:火葬是把人的屍體當垃圾一樣處理。沒有中華禮儀,更沒有人文關懷,從而會造成禮崩樂壞,中華文明也就如無根之木了。

那麼火葬好在哪裡呢?從殯葬管理條例和有關專家的論點中主要有三個。

第一、節約耕地

節約耕地這一點是主因,因為傳統的土葬的確會一下子占據一大片土地,尤其是平原地帶,一大片莊稼中突然堆起一個墳頭,占用耕地的同時還影響耕種。因而土地管理法中明確禁止在耕地中建房、建墳。而火葬後集中安葬在墓園中,集中且占地較小,所以被推行。

第二、杜絕封建迷信

土葬承載著喪禮中的多種禮儀形式、例如燒紙、燒紙馬、紙人,進行哭喪等等,在有關方面看來都是封建迷信行為,不值得提倡,而火葬只需要在殯儀館念幾句悼詞繞一圈就完事了,節省時間還沒污染。

第三、減輕農民喪葬負擔

農村辦喪禮,大吃大喝,人情往來多,還有上萬的棺木、吹拉彈唱等等都是巨大的消耗,嚴重消耗了農民的財產,還耽誤了數十上百人的時間,影響了社會生產力。

然而關於火葬比土葬好卻沒有幾個農認同,先不談人文禮儀關懷和數千年的文明問題,就是在節約土地、封建迷信以及喪葬花銷中都不太認同火葬這種方式,這也是為何在火葬區有農民花錢「買屍」土葬的原因。

在農民看來火葬和土葬不應該強制性,而是尊重民眾自己的選擇意願,有條件土葬的就土葬,人生活著本就艱苦,為何死後還要被折騰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