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必備四個科學素養並做好四個交代

子民好好說 發佈 2023-03-01T02:00:45.326938+00:00

科學素養是指人對自然世界和社會存在進行理解和判斷的能力,依靠科學知識、科學意識、科學精神來支撐。

科學素養是指人對自然世界和社會存在進行理解和判斷的能力,依靠科學知識、科學意識、科學精神來支撐。科學素養體現在參與社會事務和經濟生產中個人決策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水平和理解程度,即能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包括掌握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科學、數學和技術的作用和局限性;能夠以科學的態度,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方法處理和解決問題。

  通常,科研人員的科學素養體現在四個方面: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敏銳的靈感和想像能力、很強的綜合分析能力、無畏而誠實的表達能力。專業基礎知識不紮實,容易出現方向性錯誤;沒有敏銳的靈感,很難找到突破點;綜合分析能力不強,可能會忽略新的發現;新發現往往與已知的概念有差別,要敢於突破框框向學術界宣布。

  然而,要達到這幾點要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現在的研究生素養可能提高不少。但數年前,我曾經面試過幾位應聘「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網站編輯的求職者,都是理工科的碩士畢業。6人都公開發表過論文,但只有1人學過文獻檢索課,沒有人知道科技查新是什麼。是學校沒開過這樣的課?導師沒有給予指導?還是自己沒好好學?這樣的知識基礎根本不可能做出像樣的科研成果。即便今天有了ChatGPT,文獻檢索和科技查新的思維邏輯也是科研人員基本素養,有志從事科研事業的人,一定要掌握科技文獻檢索方法,科研過程中要時時查新,處處查新。這是獲得學科知識和科學研究前沿的基本技能與前提。

  再比如說文獻閱讀能力,有志於從事科學研究的年輕人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激發人的思考和分析,認知和判斷,書寫和表達等能力;閱讀少,理解能力就差。通過閱讀大量與本學科相關的文獻,積累知識並建立起對本學科研究方向的基本認識,理解問題的層面就會深入,才具備研究問題的辨識能力。掌握學科背景知識很重要,背景知識越多,吸收新知識的速度就越快,擁有堅實的學科背景知識,才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資格,才能在本學科領域找出突破方向。大量的閱讀和研究積累還能建立起不同知識領域的連結能力,這種連結與應用會隨背景知識的積累而更加流暢,學會融會貫通,進而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科研的突破點往往在交叉學科之間。

  關於「無畏而誠實的表達能力」,乍一聽容易誤解,尤其是「無畏」倆字,其實,如果結合科學的發展進程,我們不難理解。科學事業上沒有最高,只能是更高。在探索未知世界,發明和改進技術的道路上要永不停步,永不自滿。每一項新的發現都會隨之而來產生新的理論問題,任何一個學科在發展過程中都會不斷遇到新的問題,最高只是相對的。所以科學事業中不存在權威,沒有老大,不要盲從和迷信權威,院士們也不要自大。

  所以,科學不等於正確,有非議和不足是論文的常態,科學的不斷進步不僅要求科研人員尊重他人的發現的優先權,還要尊重他人理性懷疑的權利。因為科學上新的命題往往是挑戰已知概念,不可能符合傳統邏輯,引起非議是必然的。同時,科研人員不僅要嚴謹,而且要誠實守信,準確無誤地報告研究過程,誠實地向科學界開放自己的實驗數據和研究結果。要客觀公正地評價他人的科研成果,自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維護自己和同行的社會聲譽。

  基於此,從事科研工作的人要做好四個交代:一是對前人的交代,你的工作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的,主要進展是什麼;二是對後人的交代,你的研究發現或結果是什麼,今後的研究方向是什麼;三是對自己內心的交代,你的研究對人類是否有價值;四是對同行的交代,數據真實、結論可靠,同行可放心參考引用。(李志民,圖片源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