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黃芪,補氣強身,10種搭配你想像不到

珠海市場監管 發佈 2023-03-06T02:13:08.423053+00:00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應用廣泛,是深受中國人喜愛的一種滋補藥材。黃芪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古寫作「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則是這樣來解釋它的名字:「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可生用或蜜炙用。產於山西綿山者,稱「綿黃芪」,為道地藥材。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應用廣泛,是深受中國人喜愛的一種滋補藥材。

黃芪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古寫作「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則是這樣來解釋它的名字:「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可生用或蜜炙用。產於山西綿山者,稱「綿黃芪」,為道地藥材。


▶臨床應用

黃芪味甘,性微溫。有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可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等。


臨床上常將黃芪與其他中藥材如下配伍使用——

1.氣虛乏力,食少便溏:常配白朮或人參。

2.肺氣虛弱,短氣喘咳:常配五味子、人參等。

3.中氣下陷,久瀉脫肛:配人參、白朮、升麻等同用,如補中益氣湯。

4.氣虛水腫:多配防己、白朮等同用,如防己黃芪湯。

5.氣虛陽衰:常配附子補氣助陽。

6.表虛自汗:常配白朮、防風同用,如玉屏風散。

7.氣虛血虧:配當歸補氣生血,如當歸補血湯。

8.陰虛盜汗:與生地、黃柏等滋陰降火藥同用,如當歸六黃湯。

9.便血崩漏、癰疽難潰:配人參、龍眼肉等,如歸脾湯。

10.久潰不斂:配當歸、人參、肉桂等同用,如十全大補湯。



▶食療附方

1.參芪糯米粥

做法:將生黃芪、黨參、甘草濃煎取汁;另用糯米、大棗煮粥。待粥將熟時,兌入藥汁,再煮至熟即可。

功效:可以治療神疲乏力、自汗等症,中老年人體虛者可經常食用。


2.砂仁黃芪豬肚

做法:豬肚洗淨,將砂仁、黃芪裝入豬肚內,加水燉熟,調味食用。

功效:益氣健脾,消食開胃。適用於脾胃虛弱之食少便溏、胃脘疼痛。可用於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


3.歸芪鯽魚湯

做法:鯽魚下鍋,將黃芪、當歸用紗布包好,加水適量,並放花椒、小茴、蔥、薑片、大蒜、精鹽等調味品。燉至魚熟。

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貧血和腎炎浮腫,以及產後、病後體弱者。浮腫者鹽量宜少。


▶溫馨提示

1.《醫學入門·本草》:「蒼黑氣盛者禁用,表實邪旺者亦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

2.《本草經疏》:「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氣實者勿用;能內塞,補不足,胸膈氣閉問,腸胃有積滯者勿用;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

3.《藥品化義》:「若氣有餘,表邪旺,腠理實,三焦火動,宜斷戒之。至於中風手足不遂,痰壅氣閉,始終皆不加。」

4.《本草新編》:「骨蒸、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




來源:楚雄州中醫醫院、雲南中醫

編輯:珠海市場監管團隊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台,我們將24小時內進行處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