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美國工廠噩夢:成本高三倍,工人短缺,製造業回流破產

硬核熊貓說 發佈 2023-03-09T20:42:48.041773+00:00

去年12月,台積電亞利桑那州的工廠高調舉行了「遷機儀式」,慶祝首批機台設備入駐工廠,美國總統拜登還在儀式上興奮地表示,「美國的製造業回來了,美國將再次引領世界」。

去年12月,台積電亞利桑那州的工廠高調舉行了「遷機儀式」,慶祝首批機台設備入駐工廠,美國總統拜登還在儀式上興奮地表示,「美國的製造業回來了,美國將再次引領世界」

隨後在場的媒體也是一通追捧,宣稱美國工業回流將給中國造成很大的影響。

然而今年2月份,《紐約時報》的一份報導卻無情打臉了拜登。

他們採訪了11位台積電工程師,以及部分台積電供應商,得出的結論是,台積電美國工廠內部問題重重,項目建設情況堪憂。

那麼,台積電美國工廠情況究竟如何?到底是怎麼從被看好走到被看衰的地步?美國政府的製造業回流計劃又能否成功呢?

大家好呀,我是熊貓,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台積電美國建廠始末

2020年5月,台積電宣布:計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投資120億美元建立一座晶片工廠。這座工廠不僅將為當地提供超過1600個高薪職位,並且還將填補上美國本土先進位程晶片生產的空白。

在去年12月份時,台積電還舉辦了一場隆重的「遷機儀式」,慶祝首批機台設備到達工廠。出席儀式的不僅有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還有蘋果CEO庫克、英偉達CEO黃仁勛等科技巨頭的掌門人,以及最重量級的美國總統拜登。

當然也少不了各路媒體。

在這場儀式上,台積電又宣布,將投資總額從120億美元增加到400億美元,準備興建二期工廠,生產更加先進的3nm晶片。

一切貌似看起來非常的順暢。

當時拜登還在儀式中宣稱,「美國製造業回來了,這些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晶片,將為iPhone和MacBook提供動力的晶片,這些晶片可能會改變遊戲規則....這對全美甚至全世界都很重要。」

不僅如此,他還驕傲地表示,這證明了美國還能在製造業上再次引領世界。

然而,令拜登沒想到的是,打臉來得太快了,僅僅一年後,台積電美國的建廠計劃就被爆出各種問題,至少不像表面看上去那麼的風光靚麗。

首先是成本上,2月份時,台積電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受人力開支、許可證、合規性和通貨膨脹的影響,美國的建設成本可能至少是原來的四倍。

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更是直接對股東說,美國建廠投資可能會損害台積電今年的盈利能力。

而實際情況比台積電會議中透露的還要嚴重。

長春石化是一家為台積電供應化學品的公司,也跟隨著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投資建設配套廠。

他們的CEO蘇裕弘直接對媒體吐槽,美國的建廠成本足足是原來的十倍之多。

造成這麼大成本差距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會鬧事,人工貴、各種法律法規非常複雜等等,這些大家都知道,屬於美國的老問題了,但是除了這些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美國產業鏈已經不能再支持他們重返製造強國。

首先你建晶片廠,得需要各種各樣的配套廠吧?

然後晶片廠和配套廠你得有足夠水泥、鋼鐵、設備、零部件等等生產的材料吧?這些生產材料美國都很少,而且有些甚至非常短缺,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說不定還有很多是從中國遠渡重洋過去。

因此這就產生很多額外的成本。

從這些消息上看,台積電之所以把投資增加到400億美元,恐怕是因為原本的建廠預算嚴重超支,所以才不得不加大投入。

實際上,在去年12月的遷機儀式上,在拜登喜氣洋洋地發言之後,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就曾打過預防針。

當時他說,「1995年時,台積電就曾在美國的卡瑪斯建立過一座晶片工廠。起初,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但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多久,這座工廠就成為了一個噩夢。

成本問題、人員管理問題、文化衝突問題等等難題層出不窮,工廠不斷虧損,最後台積電花了幾年時間,才終於關閉了工廠,擺脫了這個噩夢。」

在演講的最後,張忠謀說,「當然,現在的情況跟27年前不太一樣,台積電已經從上次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準備得更充分了,這一次,台積電將獲得成功。」

但事實證明,張忠謀還是低估了,現如今在美國建立一座晶片製造廠的難度。

在美國建廠有多難?

與27年前相比,在美國建廠遇到的情況,確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首先當時的美國是主要的晶片市場,對於外來的企業自然不太歡迎,而且當時的台積電遠沒有現在的輝煌。

而現在美國急需晶片入駐,對於台積電是夾道歡迎,並且現在的台積電也已經成為了, 世界上晶片製造最強的企業,沒有之一。

因此兩個主題都在變化的時候,台積電自信心上漲也是正常的,然而讓張忠謀沒料到的是,改變的確有,但是這種改變不是變好,而是變得更糟了。

首先是張忠謀當年建廠遇到的三大難題:成本、勞動力以及文化衝突,這三大難題在美國愈演愈烈。

成本上,除了上面說到翻了十倍的建設成本,後續的晶片生產成本同樣高昂。

2022年4月份的時候,張忠謀在美國智庫的訪談中直言不諱,「美國的晶片生產成本高出至少5成。」

高昂的成本又直接影響了美國的晶片製造業在全球的地位。

在1990年時,美國晶片製造業還占到全球37%的份額。但到了2020年,這個份額已經下降到了12%不到。而能夠製造14nm以下先進位程晶片的企業,更是只剩下英特爾一家。

這是因為晶片是高度集中化產業,周邊需要部署非常多的配套工廠,兩者相互配合才能快速疊代晶片以及造出良品率更高的產品,而美國晶片隨著地位不斷下降,周邊的配套廠都跑到新興的亞洲去了,導致他們本土的配套廠越來越少。

這次台積電去美國建廠就將自己的數家配套廠都帶過去。

除了自身的配套廠外,美國製造業空心化的大環境,導致美國現在嚴重缺乏合格的普通工人。

早在2014年,半島電視台就曾爆料,波音公司的北查爾斯頓工廠,很多員工都是大街上找來的,完全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甚至工廠內部,還存在員工普遍吸毒的現象。波音的員工可以輕鬆地在生產車間裡,買到古柯鹼、大麻等毒品。

要知道飛機是美國製造業僅存的樹苗之一,而且從未斷檔過,但是即使如此,還是面臨著嚴重的人才短缺,而晶片製造業的勞動力短缺更加嚴重。

根據美國Eightfold AI的行業報告,美國晶片製造業工程人才的缺口在50%以上,至少需要7-9萬名的工程師才能填補上這一空缺。

當然,台積電對於這種局面也不是完全沒有準備,在宣布美國建廠計劃之後,台積電就建立了一支600人的赴美工程師團隊,以解決美國人才不足的問題。

實際上僅僅600人肯定是不夠的,在台積電看來只要有這600個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做班底,然後慢慢培訓,美國就可以誕生處出許多人才,最後形成良性循環。

這種經驗在亞洲屢試不爽,然而它在美國並不適用,因為兩者的文化,和彼此相處的方式都有差異。

比如出現在《美國工廠》紀錄片裡的福耀玻璃,就被曝光過中美工人磨合的問題,文化衝突問題、工廠管理問題、甚至上班時間問題,還有工會問題,可以看出兩者的矛盾非常大。

福耀創始人曹德旺甚至公開喊話,如果員工敢成立工會,那麼福耀就會關閉美國工廠。

為啥鬧得這麼不愉快就是因為文化衝突。

美國作為曾經的工業強國,他們員工自身有傲氣,認為只有美國貨才是質量最好的,對於其他國家的製造企業打心裡是看不上的,而且還認為是亞洲搶走了屬於他們的工作。

這個不是開玩笑!

在上世紀美日貿易戰以及前幾年的中美貿易戰時,美國都在宣傳日本和中國奪走了他們的技術和製造業,甚至上演了當眾打砸日本電視的名場面。

在21世紀初,美國民眾是非常痛恨外國貨的。

當時美國很多企業就打出「美國製造」這個噱頭,來吸引民眾購買,比如蘋果公司賈伯斯為旗下電腦產品就打過這樣的廣告。

當然後來亞洲的產品又便宜質量又好,香的讓他們忘記了曾經抵制亞洲貨的初衷,但是在心裡上他們天生就對亞洲企業有一種不信任的感覺。

除此之外兩者的生產和文化衝突也很大。

作為製造企業,晶片工廠很多時候也是人停機器不停,因此在中韓日等國家,一般採用多班倒方式來進行生產。

台積電美國工廠也採用了類似的生產模式,為了照顧美國員工,台積電提供了夜班補貼,可即使如此,絕大部分的美方員工也都不願意上夜班,要麼嫌棄補貼太少,要麼覺得要享受生活,總之就是拒絕加班。

而且台積電對此毫無辦法,軟硬兼施也不行。

於是就產生了一個名場面,原本說好的輪班制,變成了只有台積電從某灣帶來的員工參與,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即便是副總監級別的台積電高管,也不得不親自去擰螺絲。

當然誰都不願意被區別對待,於是台積電老員工嚴重不滿。

其次,晶片是精密製造行業,需要的是嚴格執行每一個步驟,但美方員工受到的是快樂教育,導致他們往往有更多獨特的想法,甚至會拒絕執行標準化的命令,認為這會讓他們變成沒有思想的機器。

不少赴美的管理人員表示,從事行業多年,美國人是他們遇到的最難管理的工人。

而除了內部的這三大難題之外,台積電美國建廠的外部環境同樣談不上友好。

亞利桑那州是美國第四乾旱州,每年的平均降雨量只有13.6英寸,常年面臨用水緊張的問題,而晶片製造需要用到超純水反覆清洗晶片基底,最大程度避免雜質干擾,用水量巨大。

據統計,台積電原有工廠每日用水量在5萬-8萬噸,2020年,台積電的總用水量達到創紀錄的7000萬噸,是中國某省最大的用水戶。

2021年,中國某島遭遇大旱,居民用水嚴重受限,但台積電卻沒受到限制,最後甚至還調集了大量的水車,確保台積電工廠的供水安全。而在亞利桑那州,台積電能否享受到這種待遇,還是一個未知數,大概率是爭不過自由人民。

除此之外,台積電還要面臨「地頭蛇」的反擊。

在台積電宣布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建設計劃之後,作為本土最大的晶片製造商,英特爾也宣布要在亞利桑那鳳凰城投資200億美元建設工廠。

相比於外來戶台積電,英特爾在亞利桑那州布局長達40年,與很多當地高校、供應商都有合作,而美國學生畢業之後,也更願意進入英特爾工作,這無疑會進一步加大台積電獲取人才的難度。

最後一個難題,就是美國越發極端化的兩黨之爭,有很多倒在美國政治鬥爭問題上的製造企業,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富士康。

2017年1月,川普正式上任美國總統,在他上任兩天後,富士康就表示將投資70億美元,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建立液晶面板工廠。

這筆投資顯然是在響應川普的MAGA計劃,川普也投桃報李地出席了富士康工廠的動工儀式,並稱富士康工廠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然而,2018年,威斯康星州州長由共和黨人斯科特·沃克,變成了民主黨人托尼·埃弗斯,富士康工廠的補貼申請就不斷遭到州政府的拒絕。

等到2021年,拜登擊敗川普上台之後,壓錯寶的富士康工廠,就徹底成了爛尾工程。

投資額從70億美元直接縮水到7億美元,占地超700畝的工廠,只建成了一座孤零零的廠房,變成了一座大倉庫。

與富士康工廠類似,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州工廠,現在是拜登政府大力吹捧的政績,身上有太多的民主黨印記。

如果下一屆美國大選,共和黨上台的話,富士康工廠的遭遇,很可能就是台積電的前車之鑑。

因此很多人看衰台積電美國工廠的未來。

既然有這麼多的問題,台積電為什麼還要花400億美元的巨資,在美國建廠呢?

台積電為何要在美國建廠?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被逼無奈。

2021年,美國商務部要求各大晶片企業,提供庫存、產能、原材料採購、銷售等等生產數據,用以控制各大晶片製造商。

緊接著,2022年8月,美國政府又出台了《晶片與科學法案》,規定只要企業接受了美國政府的補貼,在未來十年內,都不能在中國進行投資、擴產。

這等於是在逼迫晶片企業,在中國和美國之間站隊。

而對於台積電、以及韓國的三星、SK海力士等晶片製造企業來說,他們有大量的技術、設備都來自美國,或者涉及到美國的專利。

此外,台積電最大的股東,是美國花旗銀行託管帳戶,占比達到20.5%,三星、海力士等韓國企業,同樣有美資背景。

所以,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進行站隊,台積電只能選擇美國。

當然,美國政府也知道大棒和胡蘿蔔得兩手抓,揮舞完大棒之後,提供的胡蘿蔔也是足夠香。

在《晶片法案》中,美國不僅將為晶片製造企業,提供了527億美元的建設項目資金支持,最高可補貼項目建設總額的35%。

並且,美國政府還為相關的晶片製造企業,提供了總額為240億美元的稅收減免,而且企業購買晶片製造設備,還可以抵扣最高25%的稅收減免。

在美國的雙管補貼政策之下,不僅是台積電,三星也宣布了170億美元的美國工廠計劃,SK海力士也計劃投資數十億美元,在美國建立晶片封裝工廠。

因此對於美國製造業來說,晶片就是一個美國要打造的一個樣本,如果它能成功,那麼其他製造業也可以成功,即便只是一部分,美國製造業的話語權也會逐步增加。

然而可能嗎?

美國製造業回流,恐成幻夢

從台積電現在的情況來看,美國的製造業回流美夢,恐怕只是一場幻夢。

一方面,是美國晶片工廠問題重重,生產成本過於高昂;另一方面,是美國不斷施壓,晶片工廠的銷路堪憂。美國的製造業回流美夢,卻是晶片製造企業的噩夢。

2020年5月,美國商務部升級了對華為的晶片出口管制,只要華為設計的晶片使用了美國商業控制清單上的軟體和技術,在交付前都必須得到美國的許可證。

此後,美國政府又不斷升級晶片制裁範圍,擴展到大批中國企業。截至2022年12月初,被美國列入各類限制清單的中國企業數量,已經高達1100多家。

對於台積電等晶片生產企業,這等於說是在逼迫他們逐步放棄中國市場,張忠謀對此看得很透徹,他說「全球化已經接近死去,自由貿易也幾乎要死了,很多人希望它們還能再回來,但我認為,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它們是不會回來的。」

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失去這一市場對半導體企業來說是傷筋動骨的。

根據韓國2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韓國對華半導體出口已經連續下跌了8個月,出口總額縮水超過三成,而對華出口占到韓國晶片出口整體規模的60%。

所以三星電子2022年第四季度營業利潤只有4.3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32.74億元),同比下滑了68.95%;另一家韓國晶片巨頭——SK海力士2022年全年營業利潤同比減少了43.5%。

再加上中國半導體企業的不斷追趕,晶片製造企業赴美建廠,越發成為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於是才有了美國媒體不得不說出台積電出現大問題的預測。

而美國其實也看出這個問題,現在他們製造業戰略先是從美國製造回流轉到近岸外包,

2022年4月,美國眾議院馬克·格林提出《西半球近岸外包法案》,就是將墨西哥等美國周邊鄰國都納入美國製造業的版圖。

這些地方人工便宜,而且距離美國近,可以輕易控制產業鏈,後來他們又提出「友案外包」將盟友擴大到整個西半球,而不僅僅是美國的鄰國。

但是結果是這個其實也失敗了,因為你這麼做那不是將韓國、日本、越南、印度也排除在外了嗎?

所以至今進展都特別緩慢。

所以從台積電的案例來看,美國已經很難主導製造業了,未來製造業更多還是以中日韓印越等亞洲國家為主。

當然中國面臨壓力的也同樣不小,需要繼續加油。

好了我是熊貓,本期內容就到這邊,歡迎點讚關注,我們下期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