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文物】一面「支前船工」的獎旗

京華丹心 發佈 2023-03-17T19:16:55.808077+00:00

渡江戰役前,解放軍部隊來到了重要的沿江城市——安徽省安慶市,開始投入到緊張的渡江準備工作中。其中有一項最為重要且最為緊迫的工作,那就是徵集渡江的船隻和招募支前船工。在香山革命紀念館基本陳列展廳里,陳列著一面殘缺不全的獎旗。


渡江戰役前,解放軍部隊來到了重要的沿江城市——安徽省安慶市,開始投入到緊張的渡江準備工作中。其中有一項最為重要且最為緊迫的工作,那就是徵集渡江的船隻和招募支前船工。


在香山革命紀念館基本陳列展廳里,陳列著一面殘缺不全的獎旗。獎旗是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06團授予「支前船工」陳文義和陳玉華父子的,原件藏於渡江戰役紀念館。獎旗右側在渡江戰役過程中被炮彈擊穿,露出了彈痕燒焦的線頭,它是渡江戰役中軍民團結戰鬥的重要物證,它見證了70多年前解放軍浩浩蕩蕩下江南時,眾多人民支援解放軍強渡「天塹」的歷史。今天丹丹來到紀念館,瞻仰文物,聆聽它所講述的解放戰爭時期英雄兒女英勇而動人的故事。


文物展示

二野第106團授予「支前船工」陳文義和陳玉華父子的獎旗


陳玉華從小成長在漁民家庭,當年只有21歲。在迎接全國解放的大形勢下,他和父親陳文義將自家船隻貢獻出來,並義無反顧報名成為支前船工中的一員。


渡江之前,野戰軍首長親自為他頒發獎章,章上面縫著他的名字、年齡和出生地。那可不是一般的獎章啊,陳玉華清醒地知道,戴上它就意味著隨時要做好犧牲的準備。除此之外,首長還特地頒發給他一面方方正正的小獎旗。黃底黑字,上面寫有「獎給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一零六團」。從這面獎旗上,陳玉華知道,自己擔負著最先沖向江對岸的任務。他小心地接過這面象徵著光榮的獎旗,如珍寶一般將它縫在了自己衣服的內里上。


1949年4月21日凌晨,106團的渡江戰鬥正式打響,無數支前群眾劃著密密麻麻的船隻沖向了大江之中。父親陳文義上船掌舵,兒子陳玉華負責扯帆、搖槳。兇險的江面和密集的炮火中,前鋒船的船帆被擊落了,船頭也被炮火擊碎,他們就一邊修補船隻,一邊繼續渡江,使出了渾身解數送軍過江。


渡江戰役影像資料


最終,他們從敵人的炮火中穿過,英勇地抵達了江南岸。靠岸後,本已經完成任務又剛剛躲過生死之劫的陳玉華仍然不肯離開。南岸上等待著他們的,是更加猛烈的炮火,還有敵軍布置的大片地雷。身邊的將士們一個個不畏犧牲、為了新中國前赴後繼,陳玉華想起了身上那面光榮的旗幟,並更加堅定了只有贏得戰爭的勝利,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才能迎來真正新中國的信念。


渡江戰役影像資料


為了給後續部隊開闢道路,在炮火硝煙中,陳玉華小心地清除地雷引線。就在這時,一枚炮彈在他身旁炸響。一瞬間,劇烈的爆炸和沖天的氣浪將在岸邊的他們全部吞沒。漫天火光之中,陳玉華遍體鱗傷、血肉模糊。身上那面象徵光榮使命的「渡江第一船」獎旗,也隨之炸毀了一角。血泊中的他只模糊記得,後面有我們的戰士用信號燈為部隊開路,我軍勝利登岸。


70多年過去了,這面歷經硝煙的「渡江第一船」獎旗,見證了軍民齊心、改天換地,把浩蕩長江變成平陽大道的偉大奇蹟。如今,它仍在默默向世人訴說著那一段浴血奮戰、勇往直前的光輝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