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江南雲岡」,南京這個石窟到底有什麼來頭?

了了5866 發佈 2023-03-17T20:35:14.784597+00:00

南京古稱金陵,戰國時期楚威王在此設立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三國時期,孫權定都於此,那時南京已改名「建業」,而棲霞山還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山。


南京古稱金陵,戰國時期楚威王在此設立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三國時期,孫權定都於此,那時南京已改名「建業」,而棲霞山還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但在之後幾百年裡,它卻對南京的「風水地氣」起了重要作用。

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與棲霞山結緣,其中清乾隆帝六下江南,六到棲霞山,五次駐蹕棲霞行宮,讚譽棲霞山為「第一金陵明秀山」

南京棲霞山

「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

那麼,「棲霞山」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01

南朝四百八十寺,其中必有棲霞寺

公元308年,西晉王朝已支離破碎,大權落於琅琊王司馬睿手中。他從封地南下,渡過長江後,登上了棲霞山察看地形,俯瞰之下,發現腳下的建業城虎踞龍蟠,有王者霸氣,當即決定就在此紮根。

10年後,皇帝被殺,司馬睿被擁立為天子,建業順理成章成了新國都,並改稱「建康」。西晉貴族紛紛遷居新都,建康城也日益繁盛起來,並成為整個中國南方的中心。東晉之後的宋、齊、梁、陳四朝,也都定都於此,南京才有了「六朝古都」這個稱謂。

司馬睿

司馬睿建都前登臨時,那時還不叫棲霞山,而叫「攝山」——山中盛產草藥,能「滋養攝生」。「棲霞」之名是源自後來山中一座寺院。

南朝宋、齊時期,隱士明僧紹在攝山(棲霞山)隱居,兩朝皇帝多次征他為官,都拒辭不受,有「征君」之意。明僧紹號「棲霞」,將山中宅院命名為「棲霞精舍」,死後,舍宅為寺,為棲霞寺的前身。

棲霞寺

唐朝詩人杜牧的《江南春》詩曰: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四百八十寺」中,必然有棲霞寺。而今天的棲霞寺,最知名的地方,還是屬那堪與敦煌飛天較長短的南朝石窟群

棲霞山石窟群

02

千佛岩:「江南雲岡」石窟

20多年前,考古工作者對棲霞山無量殿周圍進行考古發掘,意外找到一塊殘缺不全的碑刻,經過辨識,碑文的撰寫者竟然是南朝著名文人江總

出身於梁代的他,在後來的陳國擔任過宰相,並於隋文帝滅陳後隨著陳後主一道被俘虜至長安。作為南朝最尊貴的官員之一,江總為棲霞山立碑撰文,細數了前代在這裡營建佛窟、寺廟的施主名單:

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竟陵文宣、始安王等,慧心開發,信力明悟,各舍泉貝,共成福業。

別的人先略過不提,「竟陵文宣」正是齊朝「竟陵王」蕭子良。歷史上的蕭子良身邊,聚集了當時一批極為出眾的文士,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八人,號稱「竟陵八友」。等於說,蕭子良他們的小團體,是當世文風的領頭人物

而「竟陵八友」中的蕭衍,正是後來的梁朝開國之君梁武帝。如此,從江總負責撰文的這塊石碑來看,棲霞山實是蕭氏皇族傾力打造的佛國聖地。皇室的財富與權威,讓這裡成為建康城不容忽視的一片風景。

橫屏觀看



千佛岩

很明顯,蕭子良正是時尚的跟風者。而在梁朝建立後,棲霞山的工程再次登上了新的巔峰。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1500多年,但是棲霞山保存下的南朝佛窟依舊數以百計,尤以千佛岩一帶最為壯觀

千佛岩位於棲霞寺後方之岩壁上,據傳,棲霞寺創始人之一的明僧紹曾夢見岩壁之上放光,於是立志中在此開窟造像。明僧紹逝世後,其子繼承遺志開鑿佛像

棲霞山千佛岩

為了「佛光再現」,齊朝皇族紛紛在此開鑿石窟禮佛。這一鑿就是幾十年。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十年(489-511),逐漸形成了至今依舊不容小覷的聖跡。

後,唐、宋、明等朝代相繼開鑿,共有佛龕200餘個,佛像500餘尊,號稱千佛岩。

一些石窟內還繪有飛天壁畫,與敦煌莫高窟中的類似,後人稱之為「東飛天」

千佛岩較大同雲岡石窟遲31年,但比洛陽龍門石窟早17年。精緻的佛像,堪與雲岡和龍門石窟媲美,但由於這裡的石質屬石英砂岩,易於風化,致使這裡佛像的藝術價值有所折扣。

棲霞山的「飛天」


03

棲霞的諸佛,保護不了大廈將傾

天監十年(511)及十五年(516),梁武帝蕭衍的弟弟——臨川王蕭宏,再出資擴建棲霞石窟:「周以鳥翅之房,覆以魚鱗之瓦。」

這位臨川王在歷史上資質平平,卻以愛錢如命標榜史冊。《南史》記載,蕭宏在府邸中建了許多倉庫,有人懷疑他圖謀不軌,在庫中私藏兵器,將此密告梁武帝。

武帝知道後當然心情不好,他親自前往蕭宏家中,一間間房挨個搜查,不料卻看到了比兵器更為震驚的東西

宏性愛錢,百萬一聚,黃牓標之,千萬一庫,懸一紫標,如此三十餘間。帝與佗卿屈指計,見錢三億餘萬,餘屋貯布絹、絲綿、漆、蜜、紵、蠟、朱沙、黃屑、雜貨,但見滿庫,不知多少。

光是蕭宏家藏的錢幣,就占了30多間庫房,粗略清點一下就超過了3億枚,至於其他各種財物更是多到無法計數的程度。

本來疑心弟弟的梁武帝,見此情景反倒開心了起來,說道:「阿六,汝生活大可!」老六啊老六,你這賺錢的本事還真是一流。

如此沉迷斂財的蕭宏,也逃不過佛法的魅力。棲霞山石窟在他的鼎力資助下,修繕一新。而類似的營造活動,一直持續到陳朝末年。除了皇室之外,相信也有大量都中百姓為此獻上香火,祈願在亂世之中得保平安。

棲霞山造像

佛教對於當時分裂的國家來說,是彼此之間展現文化實力的名片。南朝、北朝皇帝均自稱是受命於天的「正統」,而指斥對方是蠻夷。

江南為了占有文化上的主動權,甚至別出心裁利用起佛教故事裡關於蓮花的種種傳說,將這種佛教中的聖花與江南劃上等號,以此突出自身是神聖國家的地位。

描繪「魚戲蓮葉間」的《江南可採蓮》之所以名動四海,正是源自此時的南北競爭。南朝文人在舊書堆里把這首本身名不見經傳的長詩翻了出來,甚至梁武帝還親自帶頭仿寫了一首:

遊戲五湖採蓮歸,發花田葉芳襲衣,為君艷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採蓮曲

只不過,江南在文化上的先進性,無法彌補武力值上的差距。當梁朝因為內亂四分五裂後,江北、蜀中盡為北朝所奪,即便接下來的陳朝繼續在建康立國,卻只是迴光返照罷了。

棲霞山的諸佛,保護不了大廈將傾的國家。而身為亡國之臣的江總,在長安的昆明池,留下了一首這樣的作品:

靈沼蕭條望,遊人意緒多。終南雲影落,渭北雨聲過。蟬噪金堤柳,鷺飲石鯨波。珠來照似月,織處寫成河。此時臨水嘆,非復採蓮歌。


在棲霞山的南朝石窟中,最著名的為「三聖殿」,為明萬曆年間建造,主佛為無量壽佛,旁邊為觀音和大勢至菩薩。

棲霞山千佛岩出土佛頭

關於無量壽佛,我們還要提一下以「滅佛」著名的「會昌天子」唐武宗李炎


按史書記載,李炎痴迷於道法,在道士趙歸真的蠱惑之下,決心剷除全國範圍內的佛教勢力。當時唐朝境內四千多座寺院,還有四萬多處僧人住所被集體拆毀,寺院奴婢多達15萬人被編入朝廷戶籍,稱為「會昌法難」


棲霞山最為壯觀的大佛,怎麼可能逃過這一場由大唐天子主導的宗教戰爭呢?不過,唐武宗在推行滅佛一年後便駕崩了。即位的唐宣宗,既是武宗的叔叔,也是政敵。他下旨恢復佛寺。


棲霞山無量壽佛

兜兜轉轉,昔年在棲霞山祈願的皇族,早就湮滅於世間了。只有依舊挺立的佛像,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寄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