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雙塔峰之謎:紀曉嵐誤以為這是仙人之所,其實是一座太子墓?

博濤聊歷史 發佈 2023-03-18T18:34:36.924047+00:00

在著名的河北省承德避暑山莊西南方向約十公里處,矗立著兩座高山,兩山直直而立,「並肩而行」,大有刺破天穹的「豪氣」,這就是被譽為承德名山之一的雙塔山。在人類的歷史記載里,出現了許多未解之謎。

在著名的河北省承德避暑山莊西南方向約十公里處,矗立著兩座高山,兩山直直而立,「並肩而行」,大有刺破天穹的「豪氣」,這就是被譽為承德名山之一的雙塔山。

在人類的歷史記載里,出現了許多未解之謎。例如,埃及的法老金字塔,北美的百慕達三角,我國的樓蘭古國等,這些有名的故事似真似假,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使得我們的世界更加神秘莫測。

同樣,在雙塔峰上,也有一個謎團。那是清朝乾隆時期,紀曉嵐前往熱河途中,發現了這一對奇峰。兩峰四周都是開闊平原,並無可攀登之路,且非常陡立,幾乎垂直,與李白所描寫的「蜀道難」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兩山的頂端卻各有一古塔,像是自然生長在此一樣,雙塔峰的名字也由此而來。紀曉嵐頓感震驚,命人搭建木梯,登上山頂一探究竟。結果使他大為震撼,竟覺這是仙人之所。

另一種說法是,兩座古塔乃是契丹人所建,雙峰塔其實是一位遼國太子的墓地,真相究竟是什麼?

雙塔峰誕生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期,承德一帶的地區是一片大海,海岸邊上住著姓王的一戶人家,家裡只有兄弟兩人相依為命,依靠捕魚為生。日子一天天好起來,老大娶到了媳婦,老二也有了情人。

但不幸的是,某天老二進山砍柴,不小心弄傷了自己的腿,從此行動不便。情人便嫌棄起了老二,不僅拒絕成親,還對他動輒打罵,態度十分惡劣。老二不堪其辱,在一個晚上,跑到船上,割斷了繩子。

船隻隨海水漂流,將他安全帶到了兩座石礁之間。老二發現,兩礁上各有一座小廟,他來到北礁,看到了一位正在燒香拜佛的女子,老二一下子認清這女子正是自己的夢中情人。

於是上前詢問女子,女子說,昨晚看見一陣狂風把你吹進了海里,自己也就跳進了海里,在陰間再與你成親。老二聽後感動不已,遂就在此地成親,以南北兩座小廟為家,安頓下來。

過了許多年,這一帶的海水退卻,變成了陸地,兩個石礁就變成了雙塔峰,這就是傳說中雙塔峰的來歷。雖說傳聞真假不定,但這個具有聊齋風格的故事確實為雙塔峰增加了一絲神秘和朦朧之感,讓後人好奇不已。

紀曉嵐造訪「仙山」

乾隆55年,紀曉嵐在前往熱河的途中,發現了這座怪譎的山峰,像是天然就矗立於山頂的古塔,除此,周圍一片空曠。紀曉嵐感到奇怪不已,立刻遣人搭建木梯,想登上山峰查探情況。

山頂上的情況使他大為吃驚。峰頂上除了古塔以外,還有一小塊地,地里種著長勢良好的韭菜,似乎有人每天打理,另外就是一間小屋,屋子裡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放著一個香爐,中間供著一塊石片,上面刻著「王仙生」三字,這一段在《承德府志》中也有記載。

眼前場景讓紀曉嵐無法用常規邏輯去解釋,縱使是見多識廣的他,也是毫無頭緒,這位王仙生是誰,何許人也,為何在此安家?最終只得將這一切歸為:這是一位姓王的仙人的居所,自己是誤闖了仙人之所。之後,他把這件奇遇寫進了《閱微草堂筆記》。

關於此山,還有一件與乾隆皇帝本人相關的有趣的故事。

據說,乾隆皇帝聽到了關於這個塔的傳聞,想要親自上去看看,於是命人搭建雲梯。到達山頂後,乾隆皇帝看見了一間小廟,廟前的土地里還種著韭菜,乾隆皇帝對韭菜毫無興趣,遂進入廟中。廟裡有一石几,上面擺放著一本舊書,有些發黃,石几下有一雙草鞋,除此之外,也就沒有什麼了。

乾隆皇帝感到有些失望,隨意的翻了翻那本舊書,發現自己一個字也看不懂,又看了看那雙毫不起眼的草鞋,頓感無趣,什麼都沒有拿就離開了。

結果到了晚上,乾隆皇帝做了一個夢。在夢裡,一位老者意味深長的對他說,舊書是天書,韭菜是靈藥,草鞋是登雲鞋,可是皇上一個也沒有看中,實在是有眼無珠。

夢醒後,乾隆皇帝感覺奇妙無比,第二天立刻派人重新去搭建雲梯,但這一次,無論怎麼搭建,都無法成功,最終只能放棄。

無論是紀曉嵐造訪仙山,還是乾隆夢中奇遇,似乎都說明了雙塔峰真的是一位仙人的居所。這種傳聞,在幾百年來,為它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得它的來歷身世始終是個謎團。那後來又為何被懷疑是一座太子墓呢?

疑為太子墓

1976年,唐山大地震爆發,雙峰塔所在位置也被波及,從山頂掉下來了幾塊磚頭,這些磚頭形狀不一,整體並不規整。考古學家對磚頭上的花紋,磚頭的材料進行研究,發現這種磚頭的吸水性、透氣性和抗凍性都很好,這是典型的遼代青磚的特點。由此,初步判定雙塔峰是在遼代所建。

1063年,遼朝皇族內部發生了一場叛亂,預謀爭奪皇位,以涅魯古戰死,重元自殺告終。這場發生在灤河太子山的叛亂,史稱「重元之亂」,也稱為「灤河之亂」。由此推斷,這裡應該埋葬著一位遼國的太子,故因此得名。

這座太子山的位置正好在遼中京西南的灤河岸邊,與今天雙塔峰的位置相符,這一結果似乎也佐證了雙塔峰原來就是一座太子墓。

在遼國歷史上,沒有成為皇帝的太子有三位:耶律李胡、耶律浚和耶律倍。但三人的墓地均有明確記載,且都在死後被追封為皇帝,只有一位耶律吼,生平和墓地信息皆不完整,不知其蹤。所以,太子山有可能就是這位耶律吼的墓地。

遼朝早期的喪葬有著很濃烈的民族文化情懷,比較有名的就是樹葬加火葬。

遼朝契丹族是一個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通常沒有固定的居所,都是跟著水源變動,進行放牧,天為被,地為床,這種生活方式使得契丹人的原始宗教里充滿對自然、天地、萬物的崇拜。

在親人死後,人們會用馬匹搭載屍體進入原始森林,找到一棵合適的樹,就將親人的屍體放置在上面,他們認為,人生於自然,取於自然,最後也要回歸自然。屍體在自然里接受了三年的「洗禮」之後,家人會將屍體帶回家,進行火葬。

火葬顧名思義,就是將屍體焚燒後,將骨灰裝進一個陶罐里,用瓦片或磚頭將罐口封閉起來。在陶罐周身會留出一些小孔,契丹人認為這樣可以便於親人的靈魂進出,與家人團聚。而這種行為更多是表達對親人離去的不舍與思念。

這種葬禮方式無疑是喪葬文化的大進步,它淘汰了傳統的天葬,將屍體放置野外,不管不顧的習俗,而是用一種更恰當的方式將親人的遺體保存下來。因此,它擁有了強大的生命力,一直到南宋末年,民間還有樹葬加火葬的習俗。

到了後期,契丹族與漢族交流融合增多,喪葬習俗也漸漸轉向漢族常用的「土葬」。特別是遼朝的晚期,正是墓葬建築繁榮興盛時,流行建造結構繁多的墓室。通過對墓室的結構、陪葬品和建造材料等都分析,就能推斷墓主人生前的基本情況。

土葬的流行使得更多歷史文物被保留下來,為後人的考古提供了更多有力的證據,可以更加準確清晰的了解當時時代的情況。

至於太子墓為何會位於雙塔峰上,應該就是與契丹族的神山崇拜和佛教塔葬文化有關。這也是藏族中最為高貴、最高待遇與最高規格的一種葬式。操作方式有點類似於埃及的木乃伊。

如果真是如此,那紀曉嵐記載的「韭菜」「王仙生」又是怎麼一回事?

相關學者提出,紀曉嵐當時看到的,也許是失傳已久的契丹文,錯誤理解了它的意思。

契丹文是遼朝契丹族為了方便記錄契丹語而依照漢字的形式發明的文字,算得上是漢字的衍生文字。有大字和小字兩種類型,大字是一種具象文字,就像方塊字,小字是一種拼音文字,更加抽象。字的寫法、字與字之間的排列方式都和漢字有著較大差異。

後來遼朝覆滅,契丹文隨之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裡,到了現在,還沒有一個完整的語句被解讀出來,契丹文的破解無疑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難題。

紀曉嵐顯然不認識契丹文,自然也不清楚契丹文的排列方式。所以,他應該是用漢字讀寫的方式將契丹文「主」「崔」二字誤解為「王仙生」,才會產生仙人之居的想法。

契丹文里,「主」的意思是「皇帝權威的標誌」,在遼朝,這是一個很「高」的字,一般的平民百姓肯定是不能用的,就類似於取名要避皇帝的名諱,這也間接說明了這個墓主人的身份很高,進一步驗證了太子墓的猜測。至於「崔」字,至今無法破解其意思,仍在研究中。

關於韭菜地,也不是誰無聊到跑到山峰頂上去種韭菜來吃。從遼朝的一些遺址來看,這可能是契丹族一種祭拜習俗,就像我們現在的燒紙錢、插香燭一樣,是他們緬懷先人的一種方式。

總結

如今,雙塔峰成為了觀光熱點景區,各種瑰麗奇景,灤河水從後山蜿蜒東流,山間花木茂密,石峰縱橫交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它雕刻一張響亮的名片,堪稱承德市最大的自然風景遊覽區。

除此之外,籠罩在它身上的千年未散的謎團也同樣引人注目。它靜靜的矗立在這裡,陽光的照耀下,像是為它鍍上了金身。看著那垂直而立的山峰和「拔地而起」的雙塔,我們不禁想發問:你到底是由仙人所造,還是這自然的奇蹟,亦或是為了守護那位太子的遺體。

它依然靜默著,以千年不變的沉穩。某一刻,會覺得它好像什麼都沒說,又好像什麼都說了。

而這個謎題最準確的答案,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會出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