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環境學科50周年大會舉行:超5成博士畢業生投身科研

澎湃新聞 發佈 2023-03-19T14:25:11.539544+00:00

北京大學環境學科50周年大會現場。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圖3月18日,澎湃新聞從北京大學環境學科50周年大會上獲悉,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56%的博士畢業生投身科研攻關;海外校友回國數量持續增加,近五年有 26 名入選國家人才計劃。

北京大學環境學科50周年大會現場。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圖

3月18日,澎湃新聞從北京大學環境學科50周年大會上獲悉,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56%的博士畢業生投身科研攻關;海外校友回國數量持續增加,近五年有 26 名入選國家人才計劃。

1972年,隨著歷史上第一次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召開,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創建了我國最早的環境化學專業。隨後,北大於20世紀80年代牽頭編寫我國第一套環保教材,設立了國內最早的環境規劃與管理方向,1985年正式以環境科學中心為單位招收研究生。2007年,北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北大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分別成立。2015年和2018年北大分別自主設置環境健康與環境管理兩個二級學科,建成環境「科學-工程-健康-管理」的全鏈條學科體系。

北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先後入選首批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點授權單位,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拔尖計劃」雙一流學科和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該學院面向複合型人才需求,增設化學(環境化學方向)、環境科學(大數據方向),開展跨學科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上,北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提出以「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有特色」為核心的學生培養理念,設計了一套從通識到專業的雙層遞階知識學習的「Double12」環境學科本科教學體系。

研究生培養方面,該學院建立「博士研究生學術報告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引導研究生接觸到更多不同領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促進不同專業方向研究生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在培養過程中,將研究生能力培養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研究相結合,在科研實踐中有效提升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

同時,該學院推進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學、墨爾本大學等高校的「3+1+1」模式本—碩聯合培養項目,與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共建「區域污染控制」國際聯合實驗室,推進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設立北京大學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雙碩士學位項目,創新國際聯合培養模式。

近10年,該學院研究生在讀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科學引文索引》論文600餘篇,多項成果發表在《科學》、《自然》子刊、《國家科學評論》、《美國科學院院報》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北大生態/環境學科 ESI 進入全球前 1%並升至0.3%;60多名學生獲唐孝炎環境科學創新獎學金、錢易環境獎學金和高廷耀博士生傑出人才獎學金等榮譽。一大批優秀畢業生投身我國污染防治工作一線,逐漸成長為環境保護事業的重要建設者。

會上,多家高校、科研單位以及唐孝炎等60餘名院士聯合發布「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建共享清潔美麗世界」倡議書,倡議:拓展環境學科內涵,發展環境+學科新範式,提升學科社會服務能力;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加快形成全過程創新鏈,推動綠色科技交叉創新;支撐全球發展倡議,發起保護地球共同行動,共建共享清潔美麗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