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時代唱反調,這就是我討厭王小波之流的理由

程島 發佈 2023-03-24T02:31:27.078358+00:00

人民大學那個徐明最大的人性污點,就是曾在他的《大國興亡——俄羅斯史》這個課程里,一再誇大類似胡適、王小波這幫人的價值,他的課程確實帶偏了一部分學生的認知。

人民大學那個徐明最大的人性污點,就是曾在他的《大國興亡——俄羅斯史》這個課程里,一再誇大類似胡適、王小波這幫人的價值,他的課程確實帶偏了一部分學生的認知。

胡適就不去說了,他這輩子學術上選擇文學,不見一本精彩小說,半篇精品散文,連他自己提倡了一輩子的白話詩歌都沒有一首是通的。他選擇從政,卻對日媾和、忠誠於蔣家王朝這種帝國主義的奴才政權,一輩子大德不休,專注所謂跟賣牛奶的平等對話這種小德。

我們專門聊聊王小波。

王小波,人民大學未畢業的學生,據說文學天賦極高,有所謂《時代三部曲》這部小說存世(因全書數百段非常直白的性描寫被禁)。早逝!

此人應該是人民大學最有名的學生了,但並非是什麼學業有成、學弟榜樣,而是因為逆著時代潮流的思考和行事而成名。

王小波的父親是人民大學的老師,在當老師之前其實是高幹,因為解放之初喪失黨員的最基本覺悟,幫助自己的地主父親抵制土地改革,事發後被取消幹部職務,調任人民大學教職。從解放初到文革結束,王的父親一直處於被批判、被專政的角色,他的家庭當然也處於這種地位。所以,王小波對國家體制是存在偏見和錯誤認知的,甚至本質上,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國門初開從西方國家蜂蛹而來未經過濾的西式民主和政治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王小波為代表的一波青年知識分子,比如詩人西川、顧城等。

改革開放剛剛開始,這是一個大時代的開始,但一定會有舊的時代的殘留,但主體向前是潮流。絕大部分知識分子能認識到這一點,但王小波和一幫因為父輩在特殊年代被打倒而對國家耿耿於懷,因此而在國家整體開放的言論自由的大環境下,肆無忌憚地發表和國家主流意識相牴觸的言論,創作出和民族文化觀相牴觸的所謂《時代三部曲》。

王小波這樣一批知識分子發展到八十年代末,是什麼情況,我們70後都見識到了,西川、顧城這幫所謂新文學代表遠走西方,還有部分人給時代造成巨大傷害,給自己和家庭帶來巨大遺憾。

性學是什麼學問我不知道,但王小波的遺孀據說是性學學者,經常譁眾取寵地發表一些不符合中國主流價值觀的言論,在言論開放的當下,著實不利於青少年的成長。

徐明說,如今人大的學生每年都要組織活動紀念王小波,每年的紀念活動李銀河都會參加,實際上這就是人民大學的一個恥辱。因為人民大學的校友錄里根本沒有王小波這個名字。

身處於一個偉大時代卻因為父輩在特殊時代遭遇的委屈而耿耿於懷,繼而和偉大時代唱反調,最終憂鬱成疾而早逝。我非常反對人民大學部分校友把王小波作為傑出校友來紀念的,嚴格意義上說,他的早逝恰恰是因為他在思考上的偏執。《時代三部曲》的解禁並不是中國文學對王小波的認可,而是偉大時代對文化多元化的尊重。

沒有必要繼續紀念一個和偉大時代唱反調的偏執者,當然也不需要把他立為反面人物進行長久的批判,最正確的態度就是遺忘他。他不是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只是一個個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