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河劇60周年:看看東邊鄰居如何讓歷史劇又好看又洗腦

冷兵器研究所 發佈 2023-03-27T15:30:48.444306+00:00

編者按:說起日本的歷史劇,大河劇在日本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大河劇誕生於1963年,截至2023年正好是60周年。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5094,閱讀時間:約15分鐘

編者按:說起日本的歷史劇,大河劇在日本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大河劇誕生於1963年,截至2023年正好是60周年。其敘述的時間最早為平安時代,最晚為昭和時代,其中戰國時代與幕末明治維新兩個時期的故事製作的最多,因此也構成了大河劇主要的背景年代。那麼大河劇為何60年以來都經久不衰呢?其中又有沒值得中國歷史劇借鑑的呢?本文就對大河劇做個簡單的介紹。看看跟咱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是如何通過螢屏來普及歷史知識和傳播思想觀念的。

NHK歷史劇為何會以「大河劇」命名?

大河劇第一部作品是1963年的《花之生涯》,主要講述的是江戶末年的近江彥根藩主、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老井伊直弼。但當時只是一部時代劇,並未被冠以「大河劇」這一稱呼。到了1964年NHK的第二部時代劇《赤穗浪士》上映後的1月5日,《讀賣新聞》刊登了一篇名為《大河劇·赤穗浪士》的文章。該文在介紹《赤穂浪士》時第一次刊載了「大河劇」一詞。

但是由於此後幾年裡這套歷史劇的製作,其場景和道具都類似於舞台劇,演員也以歌舞伎演員和話劇演員居多。所以NHK只是將節目更改為「大型歷史電視劇」,直到1977年以大河劇15周年紀錄片《大河電視劇的15年》的播出為契機,NHK才啟用了大河劇的這個名稱,並沿用至今。

此後「大河劇」才成為了每年NHK歷史劇的代名詞。

大河劇的選材

大河劇通常改編自知名作家的小說,然後是懂歷史的導演和編劇的改編,最後才是演員和其餘專業團隊。

在知名作家中收視率前10名中改編自東京女大和早稻田大學的高材生橋田壽賀子作品的就有3部:1981年《女太閤記》、1986年《命》、1989年《春日局》。如果歷史愛好者對這位作者沒啥印象,那麼在電視機還沒有普及的80年代,中國觀眾應該會對橋田壽賀子的另一部作品有深刻印象:三浦友和和山口百惠主演的《血疑》。

改編的最多的肯定是司馬遼太郎,這位作家原名福田定一,生於大阪。1943年畢業於大阪外語學院蒙古語系,他的一生不僅對日本文壇有著巨大的貢獻,甚至對中國歷史小說的影響力也非常巨大。(此人寫過多部中國歷史作品,比如說《項羽與劉邦》和《韃靼疾風錄》)因此在日本,司馬遼太郎也被稱為國民作家。

而改編自司馬的大河劇有:1968年《龍馬來了》、1973年《國盜物語》、1977年《花神》、1990年《宛如飛翔》、1998年《最後的將軍-德川慶喜》、2006年《功名十字路》以及有著極其錯誤歷史觀的大河劇特別版《坂上之雲》。

另外包括山岡莊八、吉川英治海音寺潮五郎、高橋克彥、永井路子、宮尾登美子等名作家的作品也至少兩次以上被大河劇製作組改編過。

除了小說家之外,大河劇製作組還有原創的編劇。比如說市川森一1978年《黃金的日子》、1984年《山河燃燒》、1994年《花之亂》。三谷幸喜創作的2004年《新選組》、2016年《真田丸》、2022年《鎌倉殿13人》。田渕久美子創作的2008年《篤姬》、2011年《江公主們的戰國》。詹姆斯·三木創作的1995年《八代將軍吉宗》、2000年《葵三代》以及大河劇最高收視率:1987年《獨眼龍政宗》。

大河劇的演員與製作

考慮到日本的歷史並不長,能夠被大量小說所書寫的人物其實也並不多,而且大河劇已經整整拍攝了60年。因此在飾演歷史人物的選擇上大河劇製作組則儘量選擇不重複的演員來避免這種可能造成的「視覺疲勞」。

因此在演員的構成里不僅是由北大路欣也、津川雅彥、西田敏行、丹波哲郎等老演員,大河劇中還能看到歌舞伎界的演員,比如中村橋之助一個人就出演過5部大河劇,其中97年時還主演了毛利元就。另外狂言演員和泉元彌也在2001年度的《北條時宗》裡擔任了主角。

這種「跨舞台」的演繹都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不同興趣的觀眾都成了大河劇的影迷。

除了導演、編劇和演員外,大河劇幕後還有專業的歷史顧問對劇中道具、台詞、拍攝取景地、風俗等做專業的指導。因為大部分大河劇還原的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所以從服裝到道具都必須經過嚴格考證,絕對不會出現中國電視劇中「抗戰神劇」的場景。

當然還有片頭和片尾。在大河劇的片頭總有著氣勢磅礴或者充滿靈動的音樂,尤其是2005年的《義經》、2007年的《風林火山》、2009的《天地人》。這樣的片頭曲在日本被稱之為「大河曲」,演奏的則是NHK交響樂團。這也從音樂角度上貼近了人物與故事情節。

大河劇對人物的敘述

大河劇一般以日本著名歷史人物居多。劇名的出處也多直接取自該歷史人物的名稱。一年最初的幾集一般是從出生或者其父兄輩說起,年末時則是以主人公離世或者家族滅亡而結束。這種傳記式的敘述對歷史人物的一生或家族命運的展現使得大河劇也非常貼近日本的現實社會。

與之相對應的故事模式雖然有虛構情節,但是都是在以正史為主要依據的前提下展開的,因此非常符合日本觀眾的對本國歷史的常識與認知。而每周1集的播出也使得大河劇很多時候每集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歷史故事。對於這些歷史故事的敘述不僅僅是演員的表演,更需要場景的設置。所以大河劇的場景中既能見到天守閣、庭院等人造場景,又能見到櫻花、田野、山海等自然景觀。

唯一美中不足的則是對於戰爭的表現,僅僅只有一部2000年《葵三代》中的關原之戰堪稱大場面(和《天與地》比肯定是兩回事),其餘的一般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或者乾脆一語帶過,因為在大河劇里主要講述的是人物的一生,戰爭只是其一生組成部分,但並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日本觀眾並沒有太多關於大河劇缺少戰爭場面的抱怨。

而且對於同樣的歷史人物的製作組會根據劇情挑選不同的演員,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筆者認為就是被稱為「日本第一強兵」的真田幸村(信繁)。

幸村此人光以他為主角的大河劇就出過兩部:1985年《真田太平記》、2016年《真田丸》。另外在1983年《德川家康》、2000年《葵三代》、2009年《天地人》、2011年《江~戰國的公主們》中的大阪冬之陣與夏之陣中也有過出場。再加上日本民間對其改編的動漫、小說多不勝數。因此當觀眾在屏幕前看到草刈正雄、堺雅人等出演真田幸村,尤其是在臨死前朝著德川家康發動決死衝鋒的時候,都不得不佩服製作組精準的眼光以及在選擇演員的時候所面臨巨大的挑戰。

大河劇的女性觀眾受容

不同於中國的歷史劇觀眾大多為男性,大河劇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到了女性觀眾。究其原因其實也不複雜,筆者總結為兩個方面。

演員為「俊男」。這個典型的代表就是2005年的《義經》。飾演者則是瀧澤秀明,而且當時的他是截至2005年為止大河劇歷史上最年輕的主演。此劇播出之後,他不僅將日本歷史上著名「英雄」源義經的悲情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而且憑藉俊朗的外表很快就收穫了一批女性觀眾。

女性題材的劇情。縱觀大河劇60年的跨度里,女性題材的劇情占到了很大一部分。比如說2017《女城主直虎》、2013《八重之櫻》、2011《江·公主們的戰國》、2008《篤姬》、1989《春日局》、1986年《生命》、1981《女太閤記》、1967《三姐妹》等。再加上2002《利家與松》、2006《功名十字路》夫妻的雙主角。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利家與松》和《女太閤記》中的敘事表現,讓女性觀眾看到了作為普通武家的妻子和權傾天下的女太閤在歷史中所起到的作用其實並不比男性要低。這些題材都喚醒了日本女性對於歷史的記憶。

當然,作為日本文化的代表,大河劇更是將「武士道「體現得淋漓盡致。

大河劇中的「武士道」:傳統的忠文化

武士道對於大河劇可說是個不可缺少的話題。而且這一話題幾乎貫穿了所有的大河劇。

雖然在日本歷史上,武士階級很早就誕生了,但是大河劇中並沒有涉及到平安時代以前的日本。因此大河劇中最早的武士形象應該是1976年根據海音寺潮五郎的小說《平將門》所改編的《風與雲與虹》。

在這部作品中所展現的平將門並沒有注重刻畫他的善與惡,而是以平將門的成長和仕官的歷程以主線。劇中的平將門既沒有奪取「天下」的野心,也不是反抗貴族起義的領導人物。這個角色上在劇中所承擔的「主要任務」其實就是表現的武士整個階層的崛起。尤其是日本武士史上被稱為坂東武者的武士群體。

而戰國時代的作品則是武士道主義的典型代表。但是最能體現武士道「忠義」題材的應該就是《忠臣藏》了。而在大河劇里更是登場了5次之多:1964年《赤穂浪士》、1975年《元祿太平記》、1982年《山頂的群像》、1995年《八代將軍吉宗》、1999年《元祿繚亂》、

《忠臣藏》原本講述的是47名武士給主君報仇後又切腹自殺的故事。最初是以歌舞伎的形式登上舞台是在1748年首演,至今200多年居然還能長久不衰。而且這個主題不僅是大河劇,在舞台劇、電影中也翻拍了不計其數的作品。由此可見,《忠臣藏》的故事非常完美地體現了武士道的核心思想:「忠義」。

那麼連續播出60年的大河劇與中國歷史劇有何不同?

大河劇與中國歷史劇的不同點

與中國的歷史劇相比,大河劇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對於大多數歷史人物的敘述並沒有明顯的善惡之分:比如說上文提到的《風雲虹》以及2020年的《麒麟來了》。

《麒麟來了》的主人公是日本歷史上的著名「叛徒」明智光秀,但當年的大河劇並沒有對其「背叛」的行徑大肆口誅筆伐,反而將其貫上了「麒麟」的美名。這樣的塑造也避免了對主人公的道德批判,取而代之的是明智光秀在其一生中的每一次抉擇中只是在遵循獨有的亂世規則。在這樣的規則之下沒有善與惡,有的只是成王敗寇。

另一個區別就是比起中國歷史劇中往往由人物來改變歷史,大河劇更多的是在敘述一個時代的變化。比如說1963年《花之生涯》、1990《宛如飛翔》1998年《德川慶喜》、2004年《新選組》、2008年《篤姬》、2010年《龍馬傳》、2013年《八重櫻》、2021年《衝上青天》其背景年代都是在江戶末年到明治初年的時間段。而在這幾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最終改變歷史走向的其實並不是天皇、將軍或者某位權貴,而是普通武士、婦人平民、商人等這個時代的群體。

只不過劇中的時代群體都有一個共同點:為了國家的未來而努力推動著歷史的進程。在這一點上,不管是佐幕派、倒幕派、還是平民,不管結局如何都成為了後世所敬仰的對象。因此大河劇在塑造某一個階層的同時更是在敘述一個時代的進步。

因此,相比中國歷史劇(真正的正史劇)在大多展現的是王侯將相的文韜武略和是非功過,

大河劇在情節處理上的拍攝手法確有值得借鑑之處。

但是,大河劇作為日本的歷史電視劇,其歷史觀是非常錯誤的。比如說前文提到的《坂上之雲》。

《坂上之雲》:恃強凌弱的「軍人道」

事實上,貫穿大河劇武士道在明治時期已經演變成了「軍人道」。

因為司馬遼太郎對於甲午和日俄戰爭的觀點居然是清國一直將朝鮮視為最後的附屬國,而更北方的俄國對朝鮮也有野心。因此日本為了給本國提供足夠的防禦空間,必須保持朝鮮的「中立立場」。

但是清國和俄國屢次「壓迫」日本。日本為了自衛才使用武力「保護」朝鮮。這樣的強盜邏輯反覆出現在了這部作品中。

比如說在旅順的戰鬥之後,對日軍有過這樣的描寫:「旅順這個地方,不管思想上把戰爭看成是善還是惡,它兩次大量浸染了日本人的血。」而日軍攻入旅順後發生的「旅順大屠殺」在作品中隻字未提。

甚至當日軍攻克203高地後還著重描寫了乃木希典的那首漢詩的意境。只不過其目的是為了讚揚為此戰而付出慘痛傷亡的日軍。同時也是暗示日清的關係,以此來弱化日本軍人嗜殺的本性,並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而開脫。

另外對俄國的描寫則是:「日俄戰爭不管客觀上受到怎樣評價,主觀上都是一種祖國防衛戰。

但實際上只是一次「狗咬狗」的戰爭。

這種對歷史認識的淡化,也體現了大河劇輸送給觀眾的是「修正」過的歷史。因此大河劇製作的初衷並不是以史為鑑,更無法讓日本民眾進行歷史反思。

總結:大河劇的社會性

其實「大河劇」一詞並非日本原創。其概念是借用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的自造詞「大河小說」,意思就是以歷史上的士族門閥為主線的長篇歷史小說,並且小說的內容像大河一樣廣袤無垠、卻又波瀾壯闊。最早出現的是大河小說,被認為是羅曼羅蘭寫的《約翰·克里斯朵夫》。

因此士族門閥題材才是大河劇的根本,就如掌握日本社會資源的始終是戰前的門閥世家一般。但是這也並不影響日本民眾對於大河劇的受容。

除此之外,大河劇的營銷對於收視率也起了很大作用。

因為NHK作為日本的「央視」,其下屬的分支機構基本遍布了日本全國。尤其是NHK在各地的文化中心都開設了與大河劇相關的歷史講座。其次是NHK在各地的地方電視台都會配合當年的大河劇拍攝,並且還會聯合當地各種博物館等承辦當年大河劇的相關展覽。

其次就是片尾的「行紀」每年都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發展。這也為進一步推廣日文的人物歷史起到了作用。而相關衍生產品的銷售,也讓大河劇相關的各種書籍、光碟長期占據了各大圖書館的「黃金位」。



參考資料:

1.歷年大河劇及原作

2022《鎌倉殿13人》 原作:三谷幸喜

2021 《衝上青天》 原作:大森美香

2020《麒麟來了》 原作:池端俊策

2019 《韋馱天》 原作:宮藤官九郎

2018《西鄉殿》 原作:林真理子

2017《女城主直虎》原作:森下佳子

2016《真田丸》原作:三谷幸喜

2015《花燃》原作:大島里美、宮村優子

2014《軍師官兵衛》原作:前川洋一

2013《八重之櫻》原作:山本睦美

2012《平清盛》原作:藤本有紀

2011《江·公主們的戰國》原作:田渕久美子

2010《龍馬傳》原作:福田靖

2009《天地人》原作:火坂雅志

2008《篤姬》原作:宮尾登美子

2007《風林火山》原作:井上靖

2006《功名十字路》原作:司馬遼太郎

2005《義經》原作:宮尾登美子

2004《新選組》原作:三谷幸喜

2003《武藏》原作:吉川英治

2002《利家與松》原作:竹山洋

2001《北條時宗》原作:高橋克彥

2000《葵 徳川三代》原作:詹姆斯·三木

1999《元祿繚亂》原作:舟橋聖一

1998《德川慶喜》原作:司馬遼太郎

1997《毛利元就》原作:永井路子

1996《秀吉》 原作:堺屋太一

1995《八代將軍吉宗》原作:詹姆斯·三木

1994《花之亂》原作:市川森一 半年度大河劇

1993《炎立》原作:高橋克彥 跨年度大河劇

1993《琉球之風》原作:陳舜臣 半年度大河劇

1992《信長》原作:田向正健

1991《太平記》原作:吉川英治

1990《宛如飛翔》原作:司馬遼太郎

1989《春日局》原作:橋田壽賀子

1988《武田信玄》 原作:新田次郎

1987《獨眼龍政宗》原作:山岡荘八

1986《生命》原作:橋田壽賀子

1985《春之波濤》原作:杉本苑子

1984《山河燃燒》原作:山崎豐子

1983《徳川家康》原作:山岡荘八

1982《山頂的群像》原作:堺屋太一

1981《女太閤記》原作:橋田壽賀子

1980《獅子的時代》原作:山田太一

1979《草燃》原作:永井路子

1978《黃金的日子》原作:城山三郎

1977《花神》 原作:司馬遼太郎

1976《風與雲與虹》原作:海音寺潮五郎

1975《元祿太平記》原作:南條范夫

1974《勝海舟》 原作:子母澤寬

1973《國盜物語》原作:司馬遼太郎

1972《新・平家物語》原作:吉川英治

1971《春之坂道》原作:山岡荘八

1970《最後的樅樹》原作:山本周五郎

1969《天與地》原作:海音寺潮五郎

1968《坂本龍馬》原作:司馬遼太郎

1967《三姐妹》原作:大佛次郎

1966《源義經》原作:村上元三

1965《太閤記》原作:吉川英治

1964《赤穂浪士》原作:大佛次郎

1963《花之生涯》原作:船橋聖一

2.參考資料

論大河劇的歷史敘事特徵及社會影響

日本NHK大河劇中的武士道文化呈現研究

日本NHK「大河」連續劇探究

日本歷史電視劇敘事研究——以「大河電視劇」為中心

戰爭敘述與「被害」意識的預設——評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坂上之雲》

日本「國民電視劇」的風格與經驗探析

百度 大河劇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