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北洋軍閥:從草莽到梟雄,他用了二十年的時間

非正常歷史研究室 發佈 2023-03-28T11:03:50.405687+00:00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入關後他們將廣袤的東北地區視為滿清的聖地,實行將軍鎮守制,嚴禁流民在這裡開墾生活,在盛京、吉林、黑龍江三位將軍的嚴加看管下,東北地區甚少有流民踏足。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入關後他們將廣袤的東北地區視為滿清的聖地,實行將軍鎮守制,嚴禁流民在這裡開墾生活,在盛京、吉林、黑龍江三位將軍的嚴加看管下,東北地區甚少有流民踏足。

工業時代來臨後,依舊處於農業社會的大清帝國在列強的炮火中被迫打開了國門,而被視為龍興之地的東北因為無數的財富遭到沙俄和日本人的覬覦,也讓很多活不下去的流民紛紛逃亡這裡尋找生存的機會,而隨著一批批人冒著危險闖關東,也讓東北人口從原先的百萬規模一躍成為千萬人口,初代的拓荒者讓這裡變得富饒,也在這裡誕生了民國時期最後一位北洋軍閥——張作霖。

張作霖與他的奉系軍閥

張作霖是奉天海城縣人,出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原來姓李,因為過繼給母親那一邊而改姓張,因為貧窮,早年的張作霖賣過燒餅、成為貨郎、也當過獸醫,為了混口飯,19歲的他投軍成為清軍駐營口的毅軍的一員。

1895年甲午戰敗後,他回到家鄉加入綠林董大虎匪部,期間倒也保境安民,後被盛京將軍增祺收編,成為奉天巡防營前路統領,辛亥革命前後,張作霖趁著亂世不斷往上爬,先在奉天君主立憲派領袖袁金鎧保舉下擔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鎮壓革命黨。

後袁世凱上台,他立馬倒向袁世凱,擔任陸軍二十七師的師長,在袁世凱稱帝時期更是積極支持,目的就是為了可以給自己謀個富貴,但袁世凱顯然沒看上他,制封了一個二等子爵,這讓張作霖臉上無光,一氣之下,在護國運動時期逼走袁世凱親信段芝貴。

眼看張作霖提出了「奉人治奉」的口號,袁世凱垂危之際任命他為奉天將軍,主管奉天軍務,不久袁世凱病死,張作霖就地擔任奉天督軍兼省長,徹底掌握了奉天的軍政大權,當然小小的奉天滿足不了張作霖的胃口,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拉攏黑龍江的實權派,驅逐吉林督軍孟恩遠,徹底掌握東三省的大權,而他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至於日本人為什麼支持張作霖?其根本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日俄戰爭後,日本獲得了俄國修建的中東鐵路的管理權,當然還有鐵路附近的區域,為了管理這條鐵路,日本成立了關東軍,當然這不是日本的關東,而是中國的山海關以東的意思。

辛亥革命後,日本參謀本部主張支持滿清的殘餘勢力組成的總社黨,企圖在東北扶持一個日本控制的代理人,但遭到奉軍和東北民眾的反抗,隨後日本退而求其次,選擇了逐漸掌握實權的張作霖,以擴大日本在東北的利益,並且幫助張作霖訓練軍隊,擴充軍力。

此時的日本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的資本已經滲透到東北各處,不僅在貿易方面連年增長,民間更是無數的日本企業,這一時期也是張作霖和關東軍的蜜月時期。

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想要入關的一次嘗試

隨著勢力越來越大,張作霖不滿其他北洋軍閥的主政,一直謀求機會入關,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給了張作霖一次機會,他以助直倒皖的名義於當年8月4日入京,與直系大佬曹錕組閣,並且藉此機會擴充勢力。

此時的張作霖不僅控制了東北,其勢力擴張到了熱河、察哈爾、綏遠,而且想要往長江流域發展,此時民國可不是北洋的民國,而是列強的民國,長江流域一直是英美背後支持的直系軍閥的地盤,雖然張作霖有日本的支持,但美英可不想日本將手伸到長江流域。

1921年華盛頓會議上,英美和日本雖然表面一團和氣,但暗中卻悄悄的較量,而他們的代表直系軍閥吳佩孚和奉系軍閥張作霖則在明面上劍拔弩張,經過一番準備後,吳佩孚和張作霖互相發電報打嘴炮,隨後積極備戰,第一次直奉戰爭就此爆發。

1922年4月28日,張作霖自任「鎮威軍」總司令,次日發動攻擊命令進攻直系,但精心準備的張作霖雖然人數和裝備占優,但戰鬥力卻不如直系,一場大戰下來,傷亡三萬餘人,投降的有四萬餘人。

戰場的失敗更是延續到政治上,獲勝的吳佩孚自然不會放過張作霖,徐世昌在吳佩孚的暗示下免去了張作霖的一切職位,由吳俊陞、馮德麟、袁金鎧等人接任,其目的就是分化和瓦解奉系內部。

至於吳俊陞、馮德麟、袁金鎧三人,他們可不會簡簡單單的覺得一個任命就可以管理張作霖統治多年的東北,因此拒絕任職,而張作霖也直接通電宣布獨立,脫離北洋政府的節制,關上山海關大門,準備好好整頓奉軍,畢竟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實在太拉了。

整頓武備,打造人員和裝備精良的奉軍

通電宣布獨立後,張作霖首先就對奉軍進行改造,實行精兵主義,將奉軍為陸軍3個師、27個旅,騎兵5個旅,每個旅有3個團,擴編兩個炮兵獨立旅和重炮團,共計25萬兵力。

為了培養軍官,他設立了一系列包括東北陸軍講武堂在內的多個軍官學校,自任堂長,張學良兼任總督,奉軍各師旅參謀長由軍官學校出身的人擔任,並且對外徵召留日的留學生和其他軍官學校的畢業生,以厚薪和提拔留住他們。

除了培養軍事人才以外,張作霖還大規模進行兵工廠的建設,將原先只能製造槍彈和手榴彈的奉天兵工廠進行擴建,邀請日本士官學校出身的韓麟春為廠長,在韓麟春的一番規劃下,1924年的時候,奉天兵工廠每日可以造槍彈40萬發、每月可以生產遼十三步槍1000支、每年可以生產75mm野炮200門,120mm、150mm重炮100門,可以說是當時全國生產能力的第一兵工廠。

除了槍炮以外,張作霖還重視空軍和海軍,斥巨資打造了東北航空處,設立東三省航空學校,聘請法國、俄國的優秀飛行員擔任教官,派遣優秀人才奔赴法國航空學校接受訓練,成立「飛虎」、「飛龍」、「飛鷹」、「飛豹」四個飛行大隊,並且從國外購買近300架的飛機,由張學良擔任東北航空司令。

至於海軍方面,張作霖設航警處,以沈鴻烈為處長,在東北培養海軍人才,最終建成了由21艘戰艦計32200噸和3300餘海軍官兵的海軍部隊,是當時各個軍閥中海軍實力最強的。

當然陸軍方面也是買買買,先後從法國購買了大量的雷諾坦克,組成了全新的戰車隊,這也是北洋軍閥中首先嘗試。

可以說在張作霖的努力下,奉軍一改原先的局面,不僅兵員素質高,而且裝備強大, 海陸空三線發展,可以說走在了其他軍閥的前列。

不僅武備強,經濟也要跟上去

當然如果沒有經濟的支持,張作霖根本無法撐起奉軍的一切裝備,他聘請王永江擔任奉天省省長進行經濟改革,以整頓稅務為中心進行經濟改革,規定各稅局的每年的稅額,多的可以發獎金,同時清算未納田賦的土地,大幅度提高了奉軍的財產。

為了促進東北經濟發展,以優惠政策吸引大量移民前來東北,支持開墾荒地,補貼新移民,也讓東北人口從1900年的400萬增加到1927年的2200萬人,同時廢除沒有收益的官營企業,將利潤較高的礦產開採完全收為官營。

雖然東北經濟被日本滲透成了篩子,但不甘心日本控制的張作霖也借力打力,想要藉助英美來壓制日本,比如成立「東北交通委員會」,統一管理東北的鐵路、交通和電信事業,目的就是阻止關東軍靠滿鐵進行擴張,引起了日本人的反對。

當然不僅僅是鐵路方面,張作霖又借英美的貸款籌建葫蘆島港,與日本控制的大連港進行分庭抗禮。

可以說東北在張作霖一干人等的建設下成為當時民國軍閥混戰不休碩果僅存的樂土,而且張作霖還極為重視教育,1922年成立的東北大學給出的預算比當時北京大學還要多出三倍。

第二發直奉戰爭:張學良一雪前恥,帶領奉系走到巔峰

張作霖一直將直系的吳佩孚視為敵人,因此在自己實力壯大後開始針對吳佩孚,但他這一次吸取了教訓,並不是直接出兵進攻,而是拉攏皖系軍閥段祺瑞和南方的廣州國民政府,打造了一條粵皖奉反直三角同盟,目的就是孤立吳佩孚。

1924年9月3日,直系軍閥的江蘇督軍齊燮元和皖系軍閥的浙江督軍盧永祥為了爭奪淞滬地區大打出手,爆發了江浙戰爭,盧永祥戰敗逃亡同盟的奉系那裡,苦於沒有機會的張作霖再次迎來了進入關內的契機。

他以鎮威軍的名義自任奉軍總司令,命令陸海空一齊出動,而此時的直系軍閥卻內部矛盾,並不是鐵板一塊,而第二次直奉戰爭也是北洋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雙方動用了42萬海陸空軍隊,規模空前。

在幾十天的戰鬥里,雙方大戰有來有回,最終在山海關面前對峙,山海關一戰極其慘烈,奉軍想要以優勢的空軍轟炸,卻被直軍的義大利高射炮射擊,而直軍準備用海軍奇襲奉軍後方,卻遭到奉軍飛機的轟炸,至於陸軍則用殺傷力極大的馬克沁機槍,一次衝鋒雙方就留下近萬人的屍體,戰場極其的慘烈。

奉軍靠著精良的武器正在讓勝利的天平倒向自己,就在這時候,直系內部出現了矛盾,直軍第三總司令馮玉祥因為對吳佩孚、曹錕長期把持權柄、排斥異己的行為心懷不滿,暗中和張作霖和段祺瑞商量起事,先囚禁曹錕,逼迫他下令停戰並且罷免吳佩孚一切職權,馮玉祥的倒戈讓直軍大亂,奉軍趁勢入關,吳佩孚被迫南下。

挾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之威,張作霖占據了直隸、山東、安徽、江蘇的大部地區,隨後進入上海控制了長江下游地區,這一戰也帶領奉軍走向巔峰,不僅控制的地盤空前,而且張作霖本人也成為北洋政府最大的實權派。

盛極必衰:郭松齡的背叛徹底削弱張作霖的實力

就在張作霖志得意滿的時候,內部出現了巨大的危機,奉系軍閥的發展靠的是剝削底層百姓的,因為開支越來越多,繳納的賦稅也越來越多,甚至結婚、畢業都要交稅,同時還大幅度印刷鈔票,物價飛漲,百姓苦不堪言。

雖然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勝利讓張作霖勢力得到擴充,但卻讓張學良的老師郭松齡一無所獲,這讓他很不爽,郭松齡是奉軍陸大派,與在奉軍內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士官派不和,且士官派長期占據奉軍上層,權勢很大,就在這時士官派中接管了江蘇、安徽的楊宇霆和姜登選被孫傳芳的五省聯軍驅逐後居然還可以回到奉天恢復舊職,這讓郭松齡對張作霖怨言頗多。

同時郭松齡也看不慣張作霖和日本長期暗通款曲,恰好當年倒戈的馮玉祥也備受張作霖的打壓,兩人不謀而合,約定一同反張,但兩人的密會很快被張作霖知曉。

1925年11月22日,兩人密會的當天張作霖突然電召郭松齡從天津返回奉天述職,郭松齡意識到自己的行動已經被張作霖知曉,於是在灤州斷然發出倒戈反奉的電報,要求張作霖下野,擁戴張學良主政,隨後將手下最精銳的奉軍八萬人改編為東北國民軍,自任總司令。

此時由於張作霖大舉擴張,奉軍被散布在關內,關外東北防禦空虛,張學良見勢不妙,出於師友情誼寫信要求郭松齡停止進軍,但郭松齡卻堅持出兵,不久就接連擊破奉軍,與奉軍隔巨流河對峙,張作霖見局勢無法挽回,準備通電下野。

但此時在東北占據巨大利益的日本可不願意換來一個對自己仇視的郭松齡,及時的向張作霖伸出援手,當然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承認日本人在東北享有的土地上的商租權和雜居權,以及在重要城鎮設立使館的權利,張作霖欣然同意。

當然日軍也兩手準備,雖然宣稱用條約限制郭松齡的進軍路線,但卻暗中表面可以「開口子」,但郭松齡不敢去冒險,反而帶領大軍穿著單衣在東北的嚴寒中緩慢行軍,而奉軍增援部隊也已經趕來,疲憊不堪的郭松齡軍被打的七零八落,而郭松齡也被張作霖下令就地槍決並暴屍三日,對於其他軍官則表示不予追究。

郭松齡反奉雖然戰敗,但嚴重削弱了奉系軍閥的實力,要知道期間的損失遠遠超過兩次直奉大戰,郭松齡的殘部被魏益三帶走投奔直軍,王永江也因為對張作霖的失望要求辭職,也讓東北的經濟進一步惡化。

迴光返照:就任大元帥一職

擊敗郭松齡軍後,張作霖沒有休整,而是將目光對準了馮玉祥,並且拉來曾經的敵人吳佩孚,雙方聯合共同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馮玉祥不敵前往蘇聯,殘部撤往陝甘地區,而這個時候,局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北洋軍閥互相爭鬥的時候,南方的國民政府已經開始大舉北伐,目的就是消滅這些北洋軍閥。

北伐軍短短十個月相繼擊潰吳佩孚和孫傳芳,下一個目標就是東北的張作霖,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曾經互相爭鬥不休的吳佩孚、孫傳芳、閻錫山等人一起前往東北準備抵抗北伐軍,而在他們的擁護下,張作霖擔任「安國軍總司令」,帶領各軍抵禦北伐軍。

就在北伐勢如破竹的時候,北伐軍內部的陰謀家老蔣卻想掌握大權,在英國駐華公使的撮合下,居然和張作霖議和,並且發動四一二,令北伐革命事業破產,在此期間,張作霖組成安國軍政府,坐上了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的寶座,組成了全是奉系成員的內閣,名義上掌握全國大權,這也是張作霖最後的高光時刻。

最後的北洋軍閥

雖然南北議和,但老蔣於1928年4月再次帶領革命軍北伐,一路擊潰張宗昌、孫傳芳的部隊,而奉軍也和北伐軍不斷激戰,但勢力已經退到京津一帶,此時盤踞在東北的日本也意識到奉軍大勢已去,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但他們依舊想要藉此機會攫取更大的利益。

這個利益就是「滿蒙新五路協約」,但處於對日本的不合作,張作霖並沒有簽字和寫日期,想要拖延,但日本並沒有打算結束,自己填上名字和日期的同時還要求張作霖儘快撤出北平,畢竟繼續抵抗下去戰火會波及到東北,損壞的只是日本的利益,並且從老蔣那裡得到了「國軍不進攻長城以北地區」的承諾。

在多方壓力下,張作霖只好乘火車前往東北,他想要回到東北,繼續發展自己的勢力,等待下一次入關的機會,但這個機會張作霖不會有了,因為日本人想要他死,他一死,東北立刻陷入混亂,那麼日本就可以從中獲利,畢竟日本人也看出張作霖已經不會東山再起了。

但沒想到張作霖沒被當場炸死,反而被緊急送回帥府,不過由於傷勢過重,還是不治而亡,但奉軍卻秘不發喪,繼續按照張作霖之前一樣發電文處理公務,平時吃的飯菜和大煙一樣也日常準備,讓日本人也不知道張作霖到底有沒有死,而在此期間,張學良迅速化妝返回,以最快的速度掌控了東北的局勢。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舉行「易幟」宣誓典禮,隨後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此舉代表南京國民政府已經從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的統一,也預示著活躍近32年的北洋軍閥徹底走向滅亡,而張作霖也成為北洋軍閥中的最後一位,至於奉軍?再也沒有了,張作霖崛起的奉天也被張學良更名為遼寧,至此奉天也成為了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