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活下來?啃完10家龍頭房企財報,我有了答案

說財貓 發佈 2023-04-01T21:25:41.467801+00:00

這是所有今年參加房企業績會的人,最想知道的事。無他,去年的房地產市場,實在是太慘烈。行業內最早提出「活下去」的老大哥萬科,在財報中給出了總結:2022 年,行業形勢的嚴峻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計。

房地產還有未來嗎?


這是所有今年參加房企業績會的人,最想知道的事。


無他,去年的房地產市場,實在是太慘烈。


行業內最早提出「活下去」的老大哥萬科,在財報中給出了總結:


2022 年,行業形勢的嚴峻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計。


全年商品房市場出現了有統計數據以來最大跌幅。


行業融資能力大幅萎縮,海外債務市場失去功能。


大量房企資金鍊斷裂,並衝擊上下游。


市場預期降至冰點。


短短几句話,概括了房企們生不如死的這一年。


也因此,在歷經艱險熬過至暗時刻之後,人們更想知道:


危險是否已經遠離?行業還有未來嗎?誰能夠笑到最後?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貓姐讀完了十家具有代表性的龍頭房企的財報,聽完了他們的每一場業績會,終於有了答案!


來,先關注,再了解!

說財貓一隻懂財經的喵~623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一個時代的終結

一直以來,貓姐都認為,財報數字,能看到房企相對真實的面目。


畢竟,錢是不會騙人的,不管是錢的數量還是錢的流向。


而過去一年,房企的處境有多艱難,同樣在財報中得到了最直觀的體現。


看,這是10家已發財報的龍頭房企過去一年的銷售表現。


清一色的下跌,差別只在於跌得多一點還是少一點。


最多的融創跌幅超過七成,最少的華潤也接近5個點。


這是來自銷售端傳遞的寒意,宣告房地產量價齊漲的時代,正式終結。


房子不好賣,房企的營收和利潤也開始承壓。


2022年,除了萬科、龍湖、招商等少數幾家有經營類業務可以平衡報表的房企,幾乎所有對住宅開發過於依賴的房企,營收都是下降。


更慘的是利潤。


降價促銷、減值計提疊加美元升值帶來的匯兌損失,房企的利潤幾乎全部都出現了下滑。


銷售表現彪悍如保利、華潤等「國字頭」,營收和利潤都出現了下滑,腹背受敵的民營房企就更不用看了。


除了龍湖憑藉原先高毛利的優勢勉強守住,新城,淨利下降近九成;融創更慘烈,直接虧掉了299億。


5萬億跌落之殤

都說了解過去,才能預知未來。


去年房地產市場如此慘烈,首先要做的,便是總結與反思。


今年,幾乎所有房企在反思這一輪危機時,都共同提到了一點:


行業下滑的幅度和廣度,遠超預期。

2022年行業的下滑有多嚴重?


行業的整體規模,從2021年的18.19萬億,跌到只剩13.33萬億。



一年時間,跌掉5萬億。


前兩天,在融創的境外債重組說明會上,孫宏斌和投資人掏了心窩子——道歉並反思了融創危機爆發的兩大原因。


一是降負債不夠堅決。


二是投資過於樂觀和激進。


如果融創能夠在三道紅線推出之時,就緊踩剎車降槓桿;


如果融創能夠控制住對規模的瘋狂渴求,那麼,事情不至此。


當然,老孫不是神,無法準確預知未來,但缺乏對風險足夠的敬畏心,是肯定的。


安全墊不夠厚,所以沒能經受住考驗。


這是市場對於企業缺乏風險敬畏心,作出的殘酷懲罰。



同為龍頭房企,碧桂園是這一輪危機中,算是唯一經受住考驗的TOP5民營房企。


今天回過頭來看,碧桂園,做對了什麼?!


第一,降負債無比之堅決。


從2020年開始,連續三年,碧桂園的總借款和負債率一路都在下降。


截至2022年末,碧桂園的總借款,已經降到了2713億


比三年前,足足少了983億,近千億的負債降速。


2022年銷售規模行業第一的碧桂園,借貸總額在行業中只排第四


同時,剔除合同負債及其相關待轉銷稅款的資產負債率降到了69.4%,淨負債率更是降到了40%。


這樣的負債水平,就算比起「國字頭」來也是毫不遜色的。


民企沒有好爹,所以要把安全墊,做到最厚。


第二,不惜一切代價保現金流。


2022年,碧桂園的毛利率跌到只剩7.64%,淨利潤更是首度虧損,這既是市場承壓下的無奈之舉,也是企業的主動選擇:


降價,犧牲利潤,保現金流,力保安全。


看看昨天碧桂園財報發布後,資本市場的反應:


碧桂園的股價,漲了5個多點。


這既是對碧桂園安全上岸的確認,也是對碧桂園去年的執行戰略和取得業績的肯定。


畢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活下去,才能活得好


當然,無論是成績,還是反思,都已經屬於過去。


更重要的是,接下來怎麼走?


政策層面上,房住不炒和遏制「三高」已經成為市場發展的長期原則。


在此基礎上,已經達成的比較統一的認知是:房地產依然存在並將繼續存在,但規模可能會保持在12萬億左右。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前年,房地產的規模是18萬億;


去年,是13.3萬億;


回到12萬億的規模,意味著今明兩年,房地產的規模將基本持平,或者略有下跌。


面對這樣一個政策基本明朗且趨於穩定的市場,未來,行業比拼的將是:


更加穩健的經營、更強大的產品力和成本力,以及對於第二增長曲線的挖掘。


國字頭房企可以既要又要還要,民企的重點只有一個:


安全!安全!安全!


畢竟,活下去,才能活得好。


而哪些房企能夠比較好的活下去,貓姐認為,三道紅線,依然是一個相對靠譜的指標。



審核標準就一個:能做到和央企、國企差不多水平,就算過關。


而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方面,我們看到,龍頭房企早就已經在行動。


萬科提出圍繞存量資產提效升級,致力於為以片區為單元的城市更新提供用途提升、功能再造和混合利用等多業態綜合解決方案。


「任何單項能力都不足以贏得未來,需要的是全能和均好。」



碧桂園提出,憑藉強大的產品力、成本控制力和全鏈條綜合服務力,大力發展代管代建的輕資產業務,並繼續發力智能智造和科技建造,為碧桂園未來的長期發展蓄力。


龍湖則提出,對地產航道進行重構,變成『1+2+2『模式,即一個開發航道,兩個運營航道(商業+長租)、兩個服務航道(物業服務+智慧營造)。」


任何行業都是一樣的,上行期,坐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只有到了下行期,市場規模壓縮,進入買方市場,才更見功力。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2022年既是房地產新發展階段的開啟,也是地產初代大佬集中交班的一年。


從碧桂園的創始人楊國強,到龍湖創始人吳亞軍,再到前幾年萬寶之爭中退下來的王石。


初代地產大佬的謝幕,意味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同時,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對於接班的楊惠妍、陳序平他們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