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宣布石油減產,是美國最苦惱的問題嗎?

黎建南臺灣 發佈 2023-04-04T13:18:02.943785+00:00

4月3日,以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俄羅斯、以及其他主要產油國宣布:為穩定市場價格,在去年10月每天減產200萬桶的前提下,進一步每天減產160萬桶。


4月3日,以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俄羅斯、以及其他主要產油國宣布:為穩定市場價格,在去年10月每天減產200萬桶的前提下,進一步每天減產160萬桶。消息傳出後,國際油價大漲,突破了每桶80美元。

對美國來說,這當然不會是什麼好消息,早在去年10月,拜登還特地訪問沙特希望OPEC能增產以降國際油價,想要平抑自家通膨,順便打擊俄羅斯,最後卻被沙特拒絕,現在沙特進一步減產,俄羅斯跟進,對美國來說除了又丟一次面子,更加頭疼是財政困難之下的通膨。

當然,美國要頭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他的兩個忠實小弟日本與韓國,最近也開始為了國家利益,開始「不聽話」。

根據外媒4月3日報導,日本近來以每桶70美元的價格向俄羅斯購買了約75萬桶原油。

要知道美國正在制裁俄羅斯原油,根據《路透》引述船運資料報導,美國宣布禁止俄國石油進口後,轉向中東搶購燃油來補足生產缺口。

美國難得的「以身作則」,日本卻反向操作,這種做法可以說是相當不給美國面子。

韓國方面,則是對美國此前強力推送的晶片法案展開了質疑。

美國的晶片法案其實不外乎設定高額補貼,吸引外資到美國設廠,而上套的大廠主要就是SK海力士、三星、台積電。

但現在美國新的細則出來後,卻讓人難以接受,流程麻煩且不提,當中有兩項極大問題:須將商業機密資料向美國政府披露、限制領取的廠商擴大在中國的科技相關投資。

更白話一點:美國政府想用區區的幾十億美元買下公司的生產機密,還進一步控管生意範圍。

其實如果一開始美國政府就把這些不利於廠商的遊戲規則講清楚,倒也算你情我願,現在的情況卻是,先把人騙來設廠,廠都蓋到一半了,才把最不利於廠商的部分講清楚,擺明了是想賴帳。

於是SK海力士執行長率先表示:可能會放棄領取美國晶片法案的補貼,但會按照原計劃,繼續在美國建造1座封測廠。

三星也表態無法接受,要與美國當局繼續進行談判。

這兩間廠商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曾在中國進行大量投資,以實現在中國的生產規模,如果為了領幾十億美元就放棄中國製造,還要交出公司機密,顯然是得不償失。

日韓之外,歐洲方面也開始為了自身利益行動,法國總統馬克龍即將訪華,此前法國剛剛因為年金改革,導致巴黎街頭爆發嚴重警民衝突,政治上他亟需一場拿的出手的「經濟勝利」,而美國在俄烏戰爭期間倒賣歐洲高價能源,法國也深受其害,2021年更曾發生過原本要賣澳洲的潛艦卻被美國「截胡」的情況,眼下美國經濟自顧不暇,中國可能是唯一能確實幫到法國的大國。

此外,金磚國家(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正尋求著一套新的貨幣貿易系統,更重要的是,根據南非外交部長潘多爾的說法,想要加入這套新體系的國家不少,沙特就是其中之一。

巴西政府更是在3月29日時宣布接下來與中國貿易將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而是以本幣進行貿易結算,尼克森總統時期的財長康納利曾有一句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似乎也開始進入了「被解決」的開端。

為何世界越來越多國家不再選擇美國?

外交的根本還是在於「國家利益」,過去美國在剝削他國的同時,起碼還會給一些相應的好處,然而美國近來的作為,無論是趁俄烏戰爭倒賣高價石油氣給歐洲,又或者借著「中國危險論」要求盟軍無條件打壓中國晶片,都可以說是單純的「剝削盟友壯大美國」,這種做法自然難以長久,也難怪美國近來諸事不順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