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深圳南山、杭州濱江,誰會是「中國矽谷」?

錢江晚報 發佈 2023-04-06T06:49:25.332074+00:00

誰會是「中國矽谷」?這個網際網路上的老話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但繞不開北上廣深杭等城市,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城市的海淀、南山、濱江等城區,都誕生了代表著中國科技創新最高水平的企業。這些城區也沒有掩飾爭當「中國矽谷」的雄心。

誰會是「中國矽谷」?

這個網際網路上的老話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但繞不開北上廣深杭等城市,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城市的海淀、南山、濱江等城區,都誕生了代表著中國科技創新最高水平的企業。

這些城區也沒有掩飾爭當「中國矽谷」的雄心。海淀提出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南山在各類宣傳中經常提到自身「中國矽谷」的氣質;濱江則是直接提出「建設天堂矽谷、打造矽谷天堂」的發展總戰略。

「中國矽谷」之爭,究竟誰會是真正「王者」?

(一)硬核力量

在高科技產業化這條賽道上,縱然後來者眾多,但海淀、南山和濱江,長期占據第一梯隊。我們從數據中,看看這些城區到底在各自城市有多強的存在感。

北京是中國經濟中心之一,高校雲集,金融資本雄厚,IT企業數量全國領先。而海淀是全國第二個、北京第一個GDP超萬億元的城區,GDP占北京四分之一,在校大學生人數占北京一半以上,擁有全國最大的高校群體。

社會普遍認為,海淀憑中關村的崛起,完成了由「電子一條街」到「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再到如今「科技創新中心」的轉型,是我國規模最大、自主創新能力最強的高新技術及企業的聚集地。

深圳是享譽全球的硬體產業中心,像極了早期矽谷企業靠從事加工製造高濃度矽的半導體行業和電腦工業發家的路徑,在上市企業、人均發明專利擁有量等指標上都領跑全國。

而南山作為廣東第一個GDP突破8000億元的城區,以占深圳十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貢獻了深圳全市四分之一的GDP、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數量,以及41.8%的發明專利,是深圳當之無愧的核心驅動區。

杭州是物聯網產業和網際網路產業的重要源頭,在平台企業、人才淨流入、上市企業等方面,都位居全國第一梯隊,尤其是在數字經濟上獨領風騷。

而濱江作為浙江的「資本第一區」「創造力第一區」,上市企業數量、人均發明專利擁有量、百強創造力企業入圍數,在杭州都處於第一的位置,「小塊頭」釋放了大能量。

縱然這些城區的特質不一,卻有一個數據極為相近,那便是上市企業密度,也就是資金的密度。如187平方公里的南山,創造了205家上市公司;72平方公里的濱江,創造了69家上市公司;431平方公里的海淀,創造了236家上市公司。

也正因為超高的資本密度、創新密度、人才密度,這些城區代表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的最高水平,是創新的硬核力量,形成了資金、技術、文化、人才相輔相成的類矽谷生態。

甚至可以說,這些城區以一區之力,定位了所在城市的產業特質。幾年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一份報告,就曾將我國當前的創新創業模式分為三個典型代表,以深圳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創業模式,以北京和上海為代表的創新型創業模式,以杭州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創業模式。

實際上,這些年,杭州在花大力氣扭轉外界產業結構偏軟的印象,產業特質變得更硬核,濱江就是一個代表。雖然以數字經濟見長,但濱江這條數字經濟全產業鏈上,長出了大量軟硬兼備的企業,規上工業增加值位居杭州第一,規上工業畝均增加值超過1800萬元,位居浙江全省第一。

尤其是濱江從2019年開始率先探索工業綜合體模式,實現產業「供地」和「供樓」雙軌並行,推動智能製造企業集群式發展。

當然,若比GDP總量、市場主體數量等等,濱江距離海淀和南山還有較大差距。未來能否迎頭趕上,如何更大限度追求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有效增長,將是一個新的挑戰。

(二)數字經濟「六問」

歷史的重大轉向,往往會以細節來展現自己。

不久前,馬斯克等千人聯名呼籲暫停研發更強大AI的消息,轟動全球,他們表達了對人工智慧的擔憂。世界可能正在迎來高度智能時代,而這一次攪動科技風雲的,依舊是矽谷。

誰是「中國矽谷」之爭,需要面臨的不僅是與兄弟城市、兄弟城區的比拼,更是對國際創新高地的趕超,國內許多地方也已經開始思考。

幾天前,浙江全省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大會召開,這是浙江省委「新春第一會」之後首個召開的「一號工程」大會。

在大會上,浙江提出了發人深省的六問——如何在數字關鍵核心技術上再突破?如何在數字產業競爭實力上再突破?如何在推動數實深度融合上再突破?如何在激活數據要素價值上再突破?如何在平台經濟健康發展上再突破?如何在優化數字經濟生態上再突破?

作為「中國矽谷」的種子選手,濱江往高攀升、向新進軍、以融提效,為浙江打造數字經濟強省、杭州高水平重塑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貢獻濱江力量。

產業,是數字經濟的「核」。在海淀、南山等地,都集聚了一批頂尖的數字經濟和科技企業,濱江也是如此。阿里巴巴、海康威視、新華三、網易、吉利、華為杭研所等等,打響了數字集群「濱江品牌」,培育了最具競爭的數字產業集群。

目前,濱江形成了集成電路、信息軟體等十大產業集群,有規上數字經濟企業584家,2022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1723億元,占GDP比重78.9%,總量和占比均位居浙江全省第一。

以產業強動能,濱江還要高能級建設數字產業先行區,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中國視谷」核心區、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核心區,推進建設未來網絡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這些都將形成一批新的數字經濟新地標。

創新,是數字經濟的「魂」。橫向對比,海淀和南山所在的北京和深圳,都已拿下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而濱江所在的杭州仍在創建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台,而在杭州爭創過程中,濱江將通過構建高能級創新平台、創造高質量創新成果、引育高層次創新人才形成有力支撐。

以創新競未來,濱江正高水平建設數位技術策源地,探索以新型舉國體制開展科技創新的濱江路徑。目前,濱江「國際零磁科學谷·杭州江南科學城」加快規劃,「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白馬湖實驗室、省智能感知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台加快建設,一批關鍵技術加快攻堅。

數據,是數字經濟的「基」。在北京、深圳等地,各類數據交易所都已啟動建設,或者正式運作,杭州濱江也已入局。

在首屆全球數貿會上,濱江正式揭牌數據國際交易專區和杭州國際數字交易中心,發布浙江全省數據交易領域團體標準和行業共識。同時,濱江還積極發展數據出口服務,擁有數字服務、數字文化、智慧財產權、中醫藥等四個國家級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數量全省第一。浙江全省首個「數據安全實驗室」也在濱江落地,推動數據跨境自由流動。

以數據創價值,濱江還在高起點建設「中國數谷」,藉助浙江大數據交易中心、杭州國際數字交易中心兩大中心,加快探索數據交易所的建設,強化數據資源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進一步打通數據生產要素的價值實現途徑,這將是一個能夠輻射浙江乃至全國的「數字特區」。

(三)矽谷天堂

矽谷為何能成為矽谷?在《矽谷之謎》一書中,有一段講述揭開了冰山一角。

矽谷有一家叫作仙童的半導體公司,它被稱為全世界半導體公司之母,其創始人和員工們,派生出了近百家公司,包括著名的英特爾公司。企業的集聚、技術的創新、人才的流動,不斷產生創新創業的花火,這是矽谷最好的創新生態,也是全世界人才趨之若鶩的原因。

同時,政府對科技的投資,資金的大量集聚和在競爭中的流動,推進了技術的快速變革與行業的迅猛增長。矽谷,像創新的「心臟」一般,為全球科技創新輸送著新鮮血液。

事實上,矽谷這樣的裂變效應,在海淀、南山、濱江等地,也一直在上演,為地方乃至全國科技創新貢獻力量。如濱江的許多企業,都沿著產業鏈延伸裂變出大量子公司、孫公司,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全產業鏈。

而從建設「中國視谷」「中國數谷」,到規劃建設「零磁科學谷」,錨定「建設天堂矽谷、打造矽谷天堂」的濱江,還要繼續像「心臟」一般,為浙江全省科技創新的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建設「天堂矽谷」,就是要在堅持創新驅動核心引擎的前提下,鞏固和提升發展質效,樹牢高質量發展這「一面旗幟」;

打造「矽谷天堂」,就是要深化拓展創新創業生態,以自身更高質量的發展引領輻射帶動跨區域產業共富,成為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一個引擎」。

假以時日,濱江這個「矽谷天堂」,將會成為「中國矽谷」最有力的競爭者、創新生態最強勁的貢獻者。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