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叫塞上江南的城市很多,為什麼只有銀川叫響了?

路生觀史 發佈 2023-04-19T05:32:11.440316+00:00

歷史上的江南省在哪裡?清初時,1省的賦稅占全國的1/3歷史上的江南省在哪裡?每期科考,1省的上榜人數占全國的近一半在西北,叫塞上江南的城市至少有三處,寧夏銀川、甘肅張掖、內蒙古巴彥淖爾,但為什麼只有銀川叫響了呢?

歷史上的江南省在哪裡?清初時,1省的賦稅占全國的1/3

歷史上的江南省在哪裡?每期科考,1省的上榜人數占全國的近一半

在西北,叫塞上江南的城市至少有三處,寧夏銀川、甘肅張掖、內蒙古巴彥淖爾,但為什麼只有銀川叫響了呢?

從字面上理解,塞上就是長城之上,江南就是很多人夢裡的水鄉,氣候濕潤,風景明媚。在叫這個名號的時候,除了塞、水、氣候、風景等因素,還應留意到江南的經濟與文化底蘊,這樣才能使塞上江南名副其實起來。

江南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地理概念,在「二十四史」中,最早出現「江南」的記載是《史記·五帝本紀》:「舜……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裡所言「江南」的意義極為廣泛。在東周春秋時期,「江南」最早指的是東周時的吳國、越國等諸侯國區域。

秦漢時期,江南主要指洞庭湖南北地區,南到南嶺一線,北界也並不以長江為限。《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這裡的江南,被劃入黔中郡範圍,從《史記》記載看,當時的黔中郡指是今湖南省和湖北省南部、江西部分地區。

漢朝時期,江南已經十分寬廣,包括了豫章郡、長沙郡、廬陵郡,相當於江西省和湖南省。在兩漢時期,洞庭湖南北、贛江流域地區應是江南的主體。王莽時,曾經改夷道縣為江南縣,不久復名夷道縣。夷道縣,西漢時設置,屬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枝城市西一里。其得名由來在《水經·江水注》有說明:「漢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矣。」

隋朝時期,江南被用作《禹貢》中「揚州」的同義詞,同時「江南」還有江漢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

唐貞觀元年(627年),在中央政府與地方州郡之間設立監察區,稱為道,分天下為十道。所設江南道,將長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區囊括了進去。

宋代,改稱監察區為路,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在全國設十五路,主要以唐後期江南西道的地域設置江南路。天禧四年(1018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兩路。其中的江南西路後來逐漸被簡稱作江西路,就是後來的江西省。今天的安徽、江蘇兩省長江以南地區,大部分都在當時江南東路轄境。

明朝,在南京應天府建都,將其周圍十四個府州設為直隸。後朱棣遷都北上,在北京周圍同樣設置直隸府州,稱北直隸,於是將以南京為中心的十四個府州稱為南直隸。

清朝建立後,南京留都地位不再,於順治二年(1645年)在原南直隸之地設置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就是習稱的江南省。江南省省府位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隸省」。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這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江南的很具體地理位置。

但是,清朝很快就讓江南從大政區地名中消失了,原因是清朝初期,天下尚未完全統一,東南有朱氏南明,西南又有其它割鋸勢力,再加上清朝皇室內部自身矛盾尖銳,鬥爭不斷。而作為清廷主要的財源和人才庫之一的江南省,其穩定性和安全性就至關的重要了,因此,順治皇帝決定將江南省分而治之,一來以便更強有力的管理,二來以防再有第三方勢力利用富裕的江南省作大作強而危及朝廷。

這是自然地理和行政地理的概念,除了這兩點還應該看到經濟地理、文化地理的概念。江南的經濟地理範圍是明清經濟史學者關注的問題之一,但從來沒有達致統一的認識。江南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主要有有海派文化、金陵文化、杭州文化、蘇州文化、揚州文化等文化。大致說來就是富裕有錢、有文化、人才濟濟——無論是明朝的「南直隸省」,還是後來清朝的「江南省」,皆為當時全國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清初時,江南一省的賦稅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數就占了全國的近一半,於是有「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一說,明清時期半數以上官員皆出自江南貢院。

在歷史的長河裡,人們說到江南,更多地也是在說經濟與文化。而塞上江南的說法很早就有了。

秦漢以後,長江下游地區緩慢而又持續地得到開發。東晉時期,中央政府為避北方戰亂,第一次從黃河流域遷到長江流域,將首都建在今南京,於是,長江下游流域得到迅速開發,成為農業生產的一個中心。到隋朝開通了大運河以後,長江以南地區日漸發達,長江流域的糧食財賦源源不斷地被運往北方。到唐代,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江南的繁盛富庶已經表現出來。

詩人韓愈說:「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之八九。」雖不排除文人誇大成分,但至少說明江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到了引人矚目的程度。不僅如此,唐人在描繪寧夏平原風光時,也用上了「塞北江南」一詞,從此以後,說到江南,人們就聯想起秀美的山水、富饒的經濟,以及發達的文化。到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遂成全國經濟最為繁盛的地區,時人稱「蘇湖熟,天下足」。這個地區同時也就成為帝制國家財賦所出的重地。

然而,今天在說銀川是「塞北江南」或「塞上江南」時,人們往往會忽略這樣一段史實,那就是在唐人在描繪寧夏平原風光並用上「塞北江南」一詞,寧夏平原就已經擁有了從江南而來的移民,是這些人的到來讓寧夏平原一直延續和保持了江南的人文底蘊,從文化的角度讓銀川作為「塞上江南」有了文化的塑造和根基。

陳朝(557年—589年),史稱南陳、南朝陳,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最後一個朝代,為陳武帝陳霸先於永定元年(557年)代南梁所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傳五帝,共歷三十二年。在南朝歷代中,陳朝的疆域最小,「西亡蜀、漢,北喪淮、肥」,大體上同三國時的吳國差不多。侯景之亂後,北齊占領江北淮南之地,西魏占領漢中巴蜀。西魏又受蕭詧之託,率軍奪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國西梁。陳朝建立後,陸續收復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並且一度奪下北齊長江以北之地(573年—577年)。到陳末時受北周入侵,使得國土減少,僅剩長江以南至交廣地區。但這個地方一定是「江南」。

隋滅陳之戰是南北朝末期的統一戰爭。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後,權臣楊堅於隔年廢北周靜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內部、解決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併吞西梁後,隋開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楊堅命令晉王楊廣統率水陸大軍50餘萬,大規模渡江作戰攻滅江南陳朝。此役逼降陳後主陳叔寶,陳亡。並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統,成功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在滅陳之戰中俘虜很多陳軍,並把他們押到今銀川附近,因為他們是南方人,善種水稻,久之,銀川平原就成了米糧川,在富裕的同時,也讓寧夏平原有了江南的人文底蘊,並在以後的歷史中延續和傳承了下來,而這也是今天銀川能叫響塞上江南最重要的原因。這更是歷史給人們的啟示:有時候,僅靠有錢有風景叫響一個名頭是很難的,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文化是完成不了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