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綻放青春

濰坊潮生活 發佈 2023-04-23T17:19:50.973183+00:00

在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有這樣一群青年,他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個人的「小我」融入國家發展的「大我」,在各自崗位上埋頭苦幹、勇當先鋒,以奮鬥姿態激揚青春,讓青春在「科技興農」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在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有這樣一群青年,他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個人的「小我」融入國家發展的「大我」,在各自崗位上埋頭苦幹、勇當先鋒,以奮鬥姿態激揚青春,讓青春在「科技興農」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科研助理田瑤:立志育成好品種的年輕人

3月28日,在研究院溫室大棚內,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平台的科研人員剛從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垻頭國家南繁基地回來不久,便開始了忙碌的工作。他們對「南繁」育種材料進行整理、分類、登記、鑑定,並緊鑼密鼓地開展育種材料在當季的科研試驗設計,田瑤便是其中一名。見到田瑤時,她正在認真查看並記錄甜瓜苗的長勢,一株株甜瓜幼苗長勢喜人,綠意盎然,處處充滿生機和希望。

2021年6月28日,碩士研究生剛畢業的田瑤,滿懷期待與希望,迫不及待來到研究院工作。「我一直都有一個育種夢,看到研究院招聘,而且是師從著名作物育種專家張興平博士,我就毫不猶豫報名了,希望能有幸跟著學術大咖多學些育種知識。」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她堅持每日工作「打卡」、堅持每日到田裡、堅持每日都有收穫,用熱情和汗水追逐著夢想,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取得了優異的工作成績。參與構建了黃瓜EMS突變體庫並得到20份表型存在明顯變異的材料;選育甜瓜新品種1個,在抗白粉及枯萎病,坐果整齊且含糖量高,果肉厚等方面表現優異的組合4個。紮實的工作作風和優異的成績得到領導同事們的認可,2021、2022年連續兩年評為研究院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22年度獲考核優秀等次。

「田瑤對育種工作有著執著的追求、堅韌的意志和肯乾的精神,她學習能力強、悟性好,有很好的溝通能力。」研究院副院長張興平說:「我出差在國外的時候,儘管有時差,也經常會收到田瑤發來的工作報告,相信她的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

「育種是一個傳承,我還需要更多的付出,努力成為像張老師那樣優秀的、勤奮的、高標準的、有情懷的育種專家,育出好品種,服務於鄉村振興。」在研究院,像田瑤這樣年輕的科研工作者還有很多,他們深深懂得「糧安天下、種築基石」,為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播下豐收的希望。

技術員劉琪:潛心科研 不負青春

穿起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坐在實驗台前,觀察大豆微妙的結構,探索遺傳轉化的奧秘。劉琪是生物技術平台大豆遺傳轉化組的成員,每天泡在實驗室,侵染、繼代、篩選……一絲不苟,駕輕就熟地做著試驗。

劉琪所在的大豆遺傳轉化組,主要研究方向是創新大豆遺傳轉化技術,挖掘大豆育種關鍵基因,改良和創製優異育種新材料,突破大豆轉化難關。「我喜歡這份工作,享受做實驗時全心投入的感覺,因為它可以給我帶來滿滿的自信和成就感。」劉琪說。

劉琪和她所在的大豆遺傳轉化組年輕同事,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成功對國內推廣面積最大的大豆品種和另一在黃淮海流域大面積推廣的大豆品種進行遺傳轉化,該方法穩定可靠,重複性好,其轉化效率最高達到20%。該方法還可以將帶有遺傳改良的基因成功轉入國內大豆品種中,增加其抗病、抗逆和高產的特性,從而獲得具有優良性狀的大豆品種。

日積月累的沉澱,才有厚積薄發的成長。劉琪在大豆遺傳轉化組裡不是學歷最高的,也不是年齡最大的,卻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很高的實驗效率。這離不開她認真的工作態度、紮實的專業知識,還有日夜的努力鑽研,在小組分享實驗數據時,她常常是轉化效率最高的一個。

農場維護員張超:風雨無阻保科研,守土盡責擔使命

「這個空調過濾網如果長時間不清理就會堵住,影響溫室制暖效果,我們會定期進行檢查維護。」張超是研究院農場維護員,從早到晚,他每天穿梭在研究院溫室、大棚、氣候室內,檢修設備、檢查線路、維護管道,保障科研設備正常運轉。

工作中,他認真遵守各項檢修規範,嚴把安全質量關,防患於未然,將每一顆螺絲,每一個安全裝置都仔細認真檢查,反覆確認。

張超雖是峽山當地人,卻平時吃住都在研究院,隨叫隨到,確保及時完成各項維修,保障農場設備正常運行。去年夏天,有一次清晨農場大棚的輸水管道破裂,他得知消息,二話不說立即趕往現場,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點,甚至連飯都顧不上吃一口;臨近春節,寒潮來襲,大風把棚膜刮壞,他和同事不懼嚴寒,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加固棚體,壓緊棚膜,用最快的速度恢復大棚正常使用。

「有追求、肯學習,做工作盡心盡力、任勞任怨,具有敬業、專注的『工匠』精神!」是張興平老師對張超的評價。

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張超還主動到田裡,幫科研人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作為社會上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能夠加入到研究院為科研服務,我打心底里覺得自豪!」張超說:「雖然乾的是些粗活累活,只要是服務保障科研,不管大事小事粗活細活,對我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張超用平凡而樸實的行動詮釋了自己的責任與擔當。

物業管理員宿寶宗:主動靠前做服務,一心一意為科研

從食堂餐桌上的一日三餐,到院樓環境的乾淨整潔;從疫情防控的前沿陣地,到極端天氣的維修現場;從科研生活的水電暢通,到院內環境的春色滿園... ...良好的科研工作環境背後,是後勤服務人員的辛勤耕耘,他們如螺絲釘一般默默無聞卻又甘願付出、愛崗敬業。

宿寶宗是後勤資產部最早入職的員工,研究院入駐新園區前期,大到配電設施給水排水、通信網絡、安全防範等,小到綠化草坪、物業標識、安保崗亭等,都需要提前檢查測試並確保能如期投入使用,有過物業管理工作經驗的宿寶宗主動挑起大梁,努力克服時間緊、任務重的困難,擼起袖子撲下身子,每日穿梭在新院區的各個角落,「5+2」「白+黑」「8+X」成為他當時工作狀態的生動寫照。

2021年5月29日,研究院入園在即,本來工作就很繁忙的宿寶宗不自覺地又加快了節奏,在一次工作中,他因公負傷,處理好傷口後只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便急忙返回工作崗位。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拼?他的回答是這樣的:「既然做了這個工作,就要負起這個責任,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後勤工作雜、業務多,寶宗始終秉持著吃苦耐勞、甘於奉獻的做事原則,工作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任勞任怨。」黨政聯席會委員彭克勤稱讚宿寶宗。

平凡的崗位,不平凡的擔當。入園儀式前一天,為保障活動安全有序進行,宿寶宗對每一個環節反覆進行查驗演練,確保不出任何紕漏,忙完已是深夜十一點。宿寶宗始終以積極的工作熱情和負責的工作態度忙碌在後勤工作一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新時代青年的風采。

實習生王涵、於文娜:在實踐中進步,在鍛鍊中成長

走進大豆分子生物學與分子設計育種實驗室,室內乾淨整潔,實驗器具整齊地擺放在操作台上,實習生王涵、於文娜正穿著實驗服認真地做實驗,濃郁的科研學術氛圍鋪面而來。

王涵、於文娜兩位來自濰坊理工學院,六月份即將本科畢業,在研究院有為期四個月的實習機會。「我們都是學習生物科學專業的,在學校沒有見過這麼多先進實驗儀器,也沒有這麼多機會去動手做實驗,所以我們都很珍惜這次機會,不能浪費一點可以做實驗的時間。」於文娜說。

近年來,該研究院不斷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努力為社會培養出素質高、能力強的複合型人才。2021年5月份,該研究院與濰坊理工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展前沿農業科學研究、科技研發創新、現代農業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為濰坊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增創農業發展新優勢提供創新支撐,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人才、科技支持。目前,到研究院交流、訪問學生共計300餘人。

「實驗室的幾位實習生都很優秀,我平時會找他們了解工作情況,也安排老師帶他們,看的出來他們對科研很熱愛,通過在研究院實習,他們在儀器使用、獨立實驗等方面進步都很大,我們應該多培養優秀的後備人才,為中國現代農業注入新力量。」實驗室主任羅曉說。

「研究院是我們科研路上的起點,為我們以後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裡學到了很多知識,也結識了很多業內的大咖。」王涵、於文娜如今已收到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研究生期間會好好努力,繼續深造提升自己,如果有機會,學成定會歸來!」

來源: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

圖文丨曹 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