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小蓮塘上建書院,挖出兩名進士多名舉人

豫記 發佈 2023-05-01T00:09:43.856240+00:00

黃河故道上的小城河南延津,曾有一方小小的池塘,它原本毫不起眼,無人問津,就是北方常見的一個水坑而已。但是,在主人的精心經營下,以池塘為核心,一座「蓮塘書院」赫然成形,於是莘莘學子弦歌其間,多位棟樑之才從這裡走出。

黃河故道上的小城河南延津,曾有一方小小的池塘,它原本毫不起眼,無人問津,就是北方常見的一個水坑而已。


但是,在主人的精心經營下,以池塘為核心,一座「蓮塘書院」赫然成形,於是莘莘學子弦歌其間,多位棟樑之才從這裡走出。


它不像本省的嵩陽書院那樣文脈深厚,不像保定的蓮池書院那樣赫赫有名,但那化平凡為優美,化荒陋為靈秀,增加一方水土「地靈」的過程,至今讓人神往,發人深思。



撰文 | 王秉良




01/

蓮塘之變


明代中期,在延津縣學的東北方向有一汪水塘,也不知道它是何時形成的。


這種水塘,無非是周圍長著些雜樹、野草,塘中漂著些枯枝敗葉,偶有人家的鵝鴨來這裡覓食嬉遊而已。


塘水顯得乾淨的時候,會有婦人到塘邊洗洗衣服,孩童們會來這裡戲水玩鬧。



後來成為大明吏部尚書的李戴,就生活在這座縣城裡。李戴的舅舅高選是個有心人,他看到了這片水塘的潛在價值。


高選,字德裕,號仁山,他要把這方不起眼的水塘改頭換面,變成一方風雅的勝地。


於是就精心規划起來,他在塘里種了蓮花,四圍植上桃樹、柳樹,栽種各色花卉,建起圍牆,蓋起書齋,大門匾額上題寫了「尋樂處」三個大字,並把這裡作為「蓮塘書院」。


高仁山為什麼要「包裝」一片荒陋之地呢?是因為他的眼光看得夠深夠遠。


他不僅看到了,人間的事物往往都能化腐朽為神奇,在人的精心經營下,這一片廢棄的池塘,會變成美麗的園林。



他更看到了,在荒陋的地方,撒播下文明的種子,也會收穫希望。就如他在這荒塘中撒下幾粒蓮子,明年就會長出亭亭的綠葉,開出美麗的蓮花一樣。


未來,在這方池塘旁,不再只是野鳥的啁哳、鳴蟬的長吟,會有學子弦誦不絕的朗朗書聲,會有彼此問難的切磋之聲。


春天來時,書院裡桃紅柳綠,仿佛春風也要先來光顧這裡。夏天來了,荷塘內滿池蓮葉,彌望都是清新的碧綠。


一朵朵出水芙蓉在風中搖曳,清雅可人,儀態萬方。蜻蜓在池上上下翻飛,小魚在池中往來游弋。



在這一方生機盎然的小天地內,青少年時期的李戴和同學們讀書吟詠、吃住休息、遊樂宴飲。李戴後來在《蓮塘書院記》中深情回憶在書院的幸福時光:「每文會暇,群少長十餘輩息焉游焉,觴於斯,詠於斯,飯且茹於斯。春風沂水之樂,不啻過也」。


不亞於《論語·先進》中曾皙描述的,暮春之際,與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一起,在沂水中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風,歌詠而歸那樣的歡樂。




02/

麗澤之會


李戴回憶中的蓮塘書院,充滿了歡樂祥和的氣氛。其實,那裡更瀰漫著濃郁的書香,是他和同學們勤苦攻讀、互相砥礪、完善自我、實現變身的地方。


明萬曆版《延津縣誌》中,編纂者、本縣教諭越應揚總結了延津十六景,其中一景就是「蓮塘秇(藝)苑」,越應揚還寫詩吟詠道:「盡道仁山士品高,蓮塘麗澤萃人豪。亭亭君子英標在,繼武聯芳屬譽髦」。


詩中的「麗澤」出自《易經》的兌卦釋義:「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朱熹闡釋說:「兩澤相麗,互相滋益,朋友講習,其象如此。」因此,以「麗澤」比喻朋友互相砥礪促進。南宋大儒呂祖謙在金華的住所前臨著兩個湖,兩澤相連,湖水交流,猶如君子通過交流切磋增進學問修養,就根據兌卦的寓意,建起了「麗澤書院」。明萬曆年間,浙江東陽人陳時芳也曾在家鄉安文鎮設立麗澤會,開展講學活動。「士之越疆逾險,問難嘗數十百人,先生隨材造就……東南之學遂以大明」。



英標,指傑出的楷模。譽髦,是有名望的英傑之士。繼武,字面意思是接續前面的足跡,比喻繼續前人的事業。聯芳也就是「甲第聯芳」,即接連考取功名,榮耀不斷的意思。


越應揚詩句的意思是:大家都稱道高仁山先生品性高邁,蓮塘書院中,學子們砥礪共進,薈萃了人中豪傑。這些亭亭如蓮的高潔君子,樹立了傑出楷模,追蹤前賢,湧現更多的俊傑要看後來的君子們了。


也就像越應揚讚嘆的那樣,蓮塘書院建成後,沒有辜負高仁山的期望,學子們在這裡互相砥礪,刻苦向學,走出了兩名進士,也就是李戴和劉致中。考取舉人及舉人被恩選授官的也有四人。於是,這裡成了延津人心目中的文化寶地,大家都認為出了這些人才,是這裡的「地靈」所致,蓮塘變成了一時勝景。




03/

渭陽之思


李戴考中進士之後,長期在外做官,從北京到陝西、山西,從山東到南京,難得回家鄉幾次。他在長期的宦途生涯中,持心中正,蠲免礦稅、賑濟災民,為國家和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後來,高仁山去世了,蓮塘書院逐漸無人料理,雨後積水漫溢,塘水變得污濁,園內繽紛的花木也都蕩然無存,荒草野藤肆意生長,書院又回到了它還沒有草創時的樣子。李戴回鄉後,面對滿眼破敗的場景,不僅為眼前的荒涼而黯然,也為舅舅的長逝而哀傷。


李戴傷感地寫道:「予輩宦遊分袂,舅氏且無祿矣。潦水崩漏,污萊其中。花木蕩然,鞠為蘼蕪。予每過家,惻焉動情,蓋即昔人之渭陽也」。



無祿,是對人去世的隱晦說法。渭陽,則點明了自己懷念舅舅的哀傷之情。《詩經·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春秋時,還是太子的秦康公送舅舅晉文公重耳回國即位,贈送舅舅車馬和玉佩,一直送到渭水之陽,還懷著深深的情誼寫下了這首詩。從此,「渭陽之思」就成了舅甥之情的代指。


舅舅去世了,書院荒圮了,蓮塘破敗了。再不能和同學好友一起讀書、聯句,再不能觀賞池中的田田荷葉、灼灼蓮花,再不能看到舅舅慈愛的容顏、睿智的眼光。


這一方土地,還是當年那個地方,卻已經滿目蕭然,不要說物是人非,連物也已經不是當年的物,景也不是昔日的景,怎不讓人惘然傷神,為之鼻酸?


於是,李戴下了決心,一定要繼承舅舅的遺業,恢復書院的榮光。




04/

蓮花之芳


李戴僱人疏浚池塘,注入新水,在塘中重新栽種了蓮花,還芟除院內的雜草,修復房屋,蓋起亭子,種上成排的柏樹成為垣牆,在院內東側的書齋內貯藏圖書,用來順應「東壁圖書」的說法。因為我國古代天文劃分的二十八星宿中有壁宿,有東壁、西壁之分。《晉書·天文志》中說:「東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圖書之秘府也」。


書院修復之後,越應揚在《延津縣誌》中記載,「蓮塘書院在北街崇化巷,大冢宰(明、清吏部尚書別稱,指李戴)與劉少峰輩少時結社論文之所,舊廢新復。內有八角亭一座,環翠亭三楹,東書齋三楹,儀門三楹,此鄉賢高仁山公故址也」。



書院快修葺完時,李戴約上幾個當年一起讀書的老友,一起來參觀、話舊。朋友們邊走邊看,回憶當年的點點滴滴,人人悲喜交集,感慨萬端。


有的老友對李戴說:「這裡荒蕪將近三十年了,你不忘自己起飛的地方,毅然來修葺翻新。假使我們當年不勉力勤學,只是在嬉遊中虛度年華,怎能讓這裡增光增重呢?假使這裡不是你花大價錢翻修,誰又能擔當這個責任呢?任憑他荒廢下去的話,這裡也沒辦法因為我們而顯得重要。這就看出人因地傑、地因人靈,是互相增重的。仁山先生有靈,也一定會含笑九泉的!」


李戴也很感慨,他說:「我修復蓮塘的本心,也是我舅舅的初心啊。希望有出類拔萃的後輩,一心向學,友愛同窗,就像我們當年那樣,那這裡將會更加增光增重。假使他們親昵邪僻,荒廢學業,肆意嬉遊,讓土地為之蒙羞,又豈是我重修書院的心願呢?」


在《蓮塘書院記》結尾,李戴還以四言小賦表達了殷切的期望:「梁公之門,桃李成蹊。辟疆之園,丹藥披離。孰與吾塘,清且漣漪。植之芙渠,以方上池。華辭妖艷,根謝泥緇。外直中通,香遠益微。豈曰微物,無非至理。真樂在人,玩物喪已。浚彼心源,常如止水。尚慎旃哉,無愧君子」。


梁公,是唐代的梁國公狄仁傑,他舉賢薦能,被譽為「天下桃李,悉在公門」。辟疆之園,是晉代顧辟疆家的優美園林。蓮塘雖然比不讓那些名園,但這滿池的蓮花,有周敦頤《愛蓮說》讚頌的高潔品性。



舅舅所謂的「尋樂處」,真正的「樂」到底是什麼?李戴給出了答案。樂有感官之娛、精神幸福和得道自由等方面,在物慾中迷失自己的人,哪裡享有真正的快樂?


「真樂在人」,真正的快樂,是修身立學、弘道養正之樂。君子們都應該讓心靈的泉源永不枯竭,在正道的境界裡,如止水一樣,可以澄淨地觀覽萬物。


這,就是蓮塘書院的精神內核,也是高仁山和李戴舅甥二人的良苦用心啊!


蓮塘會變身,就像它周遭的人也會變化一樣,關鍵在於怎樣去經營、構築。


在歷史的塵煙中,蓮塘也會幹涸,書院也會廢棄,高仁山、李戴舅甥倆也早已成了古人,但他們在蓮塘涵育的積極進取、虛心向學、正心修身的人文精神,如不謝的蓮花,「香遠益清」,四百年後,依舊悠悠不絕,依舊沁人心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