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暈車?不是生病,是神經系統在發揮作用

光明網 發佈 2023-05-02T02:13:53.887862+00:00

【原標題】科普:人為什麼會暈車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參考消息》4月29日刊登澳大利亞「對話」網站報導《人為什麼會暈車?》。報導摘要如下:暈動病,在生活中通常被稱為暈車、暈機或暈船,是一種平衡感失調的綜合徵。任何移動的環境都可能引發暈動病。

【原標題】科普:人為什麼會暈車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參考消息》4月29日刊登澳大利亞「對話」網站報導《人為什麼會暈車?》。報導摘要如下:

暈動病,在生活中通常被稱為暈車、暈機或暈船,是一種平衡感失調的綜合徵。任何移動的環境都可能引發暈動病。這通常並不代表你生病了,相反,暈動病是你的神經系統根據你有生以來積累的經驗,試圖以最佳方式起作用的結果。

在處理感官信息和生成運動指令時,大腦會不斷監控和調整其輸入和輸出信號,從而高效地執行生活中的各種任務。例如,為了在轉頭時看得更清楚,你的大腦會讓你的眼睛移動到與頭部運動相反且相等的位置。它是根據你內耳中專注於平衡的感應器官的反饋來執行這些動作的。你的大腦會不斷監控這種反射行為,不斷進行調整,以確保眼睛和頭部運動完美配合。

內耳中主管頭部平衡運動的前庭系統的效率基於體驗和結果。在成長過程中,它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協調動作和保持平衡。

這個過程的缺點是神經系統對它沒有體驗過的情況毫無準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為什麼太空人在適應失重狀態時會出現短暫的噁心,為什麼會暈船,為什麼在汽車後座上用平板電腦看電影或玩沉浸式虛擬實境視頻遊戲時會變得不舒服。畢竟人類還沒有進化成不暈動的物種。

所以,如果你出現暈車或暈船,其實是你的神經系統在一種獨特的、充滿挑戰和不那麼理想的環境中展現其熟練且經過優化的機能的過程。

通常,嬰幼兒不會出現暈動病。大一點的孩子則非常容易出現暈動病,這一時期是他們學習不同感官之間典型關係的時期。

隨著人們長大成年,暈動病的發病率通常會再次降低,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已經能把自己過去的體驗與現實情境相適應。

人們步入老年的過程中,隨著諸如耳朵、眼睛中的接收器細胞損失、眼睛晶狀體渾濁或末梢神經功能喪失等變化的出現,暈動病的發生率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不過通常情況下,健康老年人的暈動病發生率會持續下降。

那麼,暈了該怎麼辦?第一種策略是解決你所處的環境導致的感官信息相互矛盾的問題。你可以去看一個相對穩定的參照物——例如,如果在船上,就把目光聚焦在海岸或地平線上;如果在車上,就挪到前排座位並看向窗外。這樣,你就可以讓輸入的視覺信息與內耳前庭的信息一致。

第二種策略是減少會引起衝突的信息。有幾種藥物通過抑制內耳前庭信息發揮作用,還有一些藥物可以改變感官信息在大腦里集中處理的方式。

最後,通過反覆體驗,你可以適應許多新的情況。當你的大腦了解到一種新常態時,它就可以讓你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以更少的不良症狀工作。例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在研發預適應對策,讓太空人能夠在減少暈動病症狀的情況下更快地從地球引力狀態過渡到太空失重狀態。

來源: 新華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