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G超大文件極限測試,4款1T超大容量U盤橫評,不掉速體驗很關鍵

不黑無數碼 發佈 2023-05-03T00:20:18.299968+00:00

隨著屬於視頻時代以及快節奏的工作、生活方式的到來,我們會發現,我們對存儲設備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更大的容量,更快的速度,同時依舊不能犧牲在便攜性上的優勢。

移動存儲設備、特別是U盤,相信絕大多數的小夥伴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都必不可少。U盤不僅僅能夠方便快捷的傳輸資料、存儲資源,同時依靠其小巧的身形以及出色的通用性,成了很多小夥伴的隨身必須。隨著屬於視頻時代以及快節奏的工作、生活方式的到來,我們會發現,我們對存儲設備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更大的容量,更快的速度,同時依舊不能犧牲在便攜性上的優勢。

最近,我就心血來潮,專門到某東上去對比了下各大品牌的大容量U盤。說實在的,不管是移動存儲設備還是普通的硬碟,在官方的宣傳資料里永遠都是那麼漂亮,但是在實際表現上往往會打上一些折扣。於是我想著,是不是可以找幾款固態U盤做一個高強度的橫評呢?說干就干,我在朋友那裡借到了兩款1T的固態U盤,一併在某東上下單了兩個。所以,今天我就用這四款非常有代表性的固態U盤做一次高強度橫評,這四款固態U盤分別是性價比非常出色的aigo U393、口碑不錯的閃迪CZ880、國產尖貨聯想TU200 Pro以及國產新貴移速逸V。

基本參數

首先來看這款aigo U393,aigo固態U盤U393的設計簡約有質感,通體銀色,光澤感十足,鋅合金的金屬外殼手感不錯。兩端上翻式的保護蓋,配備了Type-C口+USB-A口,均為USB 3.2接口協議,雙口設計的通用性非常不錯。

四款固態U盤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聯想TU200 Pro的外觀設計,精緻、線條簡練,並且經典的紅色線條搭配錆色的機身,手感很棒,並且這款聯想TU200 Pro也搭載了USB 3.2 協議的Type-C口和USB-A口。

在造型設計上移速逸V與aigo U393有一定的相似度,布局方式以及設計思路如出一轍,不過兩款產品的線條上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我為什麼選擇這款移速逸V來進行橫評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款產品在1T固態U盤中,傳輸速度應該是天花板級的存在,作為國產新銳,確實值得一試。

最後這款是閃迪CZ880,這枚固態U盤成名應該是最早的,作為閃迪大廠的尖貨,這款1T版本的CZ880也是價格最高的,不過其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支持終身質保,相信這是很多小夥伴選擇這款固態U盤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看完這4款固態U盤之後,我們來看看這幾款產品的基本參數的對比,從這個表格中可以看到,aigo U393的每GB單價應該是最低的,僅為0.614元,聯想TU200 Pro緊隨其後,單價最高的則是閃迪CZ880。在支持協議方面,除了閃迪CZ880僅搭載了一個USB -A口外,其它產品都能支持Type-C接口。在幾款產品中,aigo U393還支持更高的USB 3.2 Gen2協議,這點確實不錯。在官方讀寫數據方面,移速逸V無疑是最亮眼的存在,分別達到了550MB/s以及450MB/s,這個數值應該說拋開了最貴的閃迪CZ880大半個身位。

軟體傳輸測速

作為選擇移動存儲設備最為重要的參考內容,固態U盤的讀寫速度也是很多小夥伴挑選產品的關鍵,畢竟傳輸速度更快,也更加有利於減少等待時間,提升工作效率。為了了解幾款固態U盤的具體表現,我還是按照慣例來跑個速。在跑速之前,我還是介紹下我的測試設備,我這台是聯想的ThinkBook 14G2 ITL,搭載的是Core i5-1135G7處理器,系統則是Windows 11家庭中文版,在測試埠方面,針對三款配備了Type-C口的設備,我採用的是這台筆記本的雷電4接口進行測試,而沒有Type-C口的設備則是使用了USB 3.2接口進行測試。

很多小夥伴在使用存儲設備的時候,總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存儲設備的實際容量與官方的標示不一致,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換算方式區別造成的。雖然絕大多數的存儲設備的換算方式是相同的,但是存儲設備的實際容量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所以,我也查看了4款固態U盤的實際空間。

從圖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聯想TU200 Pro的表現是最出色的,實際容量達到了952GB,實際容量占比達到了92.97%;aigo U393與移速逸V的表現基本一致,分別達到了90.92%以及90.82%;這其中存儲空間最小的則是閃迪CZ880,其實際空間占比僅達到了89.84%。

在測試軟體方面,我選用的是最常見的存儲測試軟體CrystalDiskMark v8.0.2版。下面就是我的測試結果,從數據來看,四款設備的數值都是非常漂亮的,aigo U393、聯想TU200 Pro以及移速逸V在讀取表現上都是非常優異的。在寫入表現上移速逸V的表現更是達到了驚人的504MB/s,這個確實讓人眼前一亮。

我做了個圖標,看看在讀取表現上,這四款固態U盤在實際測試軟體下與官方標註的到底有什麼區別。通過這張對比圖,我們非常驚訝的發現,4款產品的實際表現都要優於官方標註的數值,這其中以聯想TU200 Pro的表現最為讓人驚訝,其實際測試值居然超過了官方數值達119MB/s。

再來看看寫入表現,在測試結果上,移速逸V的表現最為亮眼,達到了504MB/s,超出官方數值達54MB/s。aigo U393的表現也同樣不錯,也超過了官方數值。不過聯想TU200 Pro以及閃迪CZ880的實際表現就出現了不小的落差,這點確實讓我始料未及。

實際傳輸測試

在很多小夥伴看到這組數據,可能會說,這樣的軟體跑分基本是在比較寬容、理想的環境下對存儲設備進行測試,其最終的結果並不能說明這款產品的實際表現。為了準確展現每一款移動存儲設備的性能,比較直觀的感受不同的這4款固態U盤的具體表現,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了速度測試。在選擇測試文件時,我基本選擇了很多小夥伴平時可能並不會經常碰到的,但是絕對嚴苛的測試方式。我選擇了以下三種不同的文件類型來看看aigo U393、閃迪CZ880、聯想TU200 Pro以及移速逸V的實測表現,而三種文件分別為《黑寡婦》(7.45Gb)、超大文件(206Gb)以及C盤系統文件夾(4000+),那麼4款設備的表現如何呢?

首先來看大文件《黑寡婦》(7.45Gb)傳輸表現,說實在的,在這個測試結果上,這組數據應該是所有4款固態U盤表現出入最小的一組數據了。基本上所有的設備都能在不到30s的時間內完成7.45Gb的文件傳輸。雖然aigo U393在傳輸速度上是最快的,但是在全程傳輸穩定性上移速逸V還是占優。從這點可以看到國產固態U盤以及國產固態U盤主控已經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提升,這個確實值得肯定。

平時有小夥伴如果需要更換電腦主機,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對硬碟內容進行轉移,這些內容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僅僅容量大,並且各種零散的文件非常多,這個就非常影響傳輸效率。所以,在這個測試環節上,我找到了一個4000+文件的系統文件夾進行傳輸,看看4款產品的具體表現。

從結果來看,在散亂的系統文件傳輸上,aigo U393應該說領先了其它三款設備一大個身位。作為之前口碑相對較好的閃迪CZ880,其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不過之前表現非常出色的移速逸V在這個環節表現有點不在狀態,與聯想TU200 Pro掉落在了最後一個梯隊。

200G的大文件,如果我們用普通U盤或者說機械硬碟來進行拷貝傳輸,這個等待的時間會不會讓人絕望?有了固態U盤以及固態硬碟之後,這種壓力頓時小了很多。所以,超大文件的傳輸測試也是我這次橫評的重點。從結果來看,aigo U393在傳輸速度上基本能夠保持在200MB/s上下,除了在前20秒速度爬坡外,整體傳輸曲線非常平整,基本看不到波動,這個表現是我沒想到的,全程將近18分鐘都非常穩定。

再來看看閃迪CZ880的表現,前半段的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能夠保持在200MB/s左右,不過後半程出現了掉速,不過基本也能控制在150 MB/s左右。從傳輸圖中可以看到閃迪CZ880還是有非常多的傳輸波動的,這個比aigo U393的表現會要差上一些。

聯想TU200 Pro的總體傳輸速度應該是偏慢的,雖然在前端速度能夠達到300+ MB/s,但是在5分鐘之後開始掉速到130 MB/s左右,我個人覺得不錯的一點就是這款固態U盤能夠保持良好的傳輸曲線,中後段基本沒有掉速。

移速逸V在這次超大文件上的傳輸表現上應該是最為優秀的,全程基本上能夠保持穩定高速,基本傳輸速度能夠控制在300MB/s,這個確實值得點讚,並且在傳輸速度上也是最快的。

有些小夥伴還有些疑問,一款U盤使用久了,為什麼傳輸速度會降下來不少。這個最主要的原因是一塊剛入手的存儲設備,其有足夠的空間來釋放存儲能力,不過當存儲設備的內容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直接影響存儲設備的傳輸速度。為了測試4款固態U盤的傳輸表現,我將每款固態U盤用數據填充到70%,僅僅預留240Gb左右的空間,然後再將206Gb的文件拷貝進去,看看這幾款髒盤在極限環境下的傳輸效率到底有什麼變化。

首先來看市場反饋非常不錯的閃迪CZ880,對比了下之前在空盤下的測試情況,這款固態U盤的表現基本保持一致,從兩次結果來看,閃迪CZ880在全盤空間足夠的情況下,傳輸效果基本保持穩定。

aigo U393的表現也與空盤傳輸基本一致,除了在前期速度爬坡上花費了稍微多一點的時間外,在傳輸總體速度以及傳輸時間上,基本沒有太大的出入。更厲害的是,這款產品比閃迪CZ880的傳輸速度更快,傳輸效率更高。

聯想TU200 Pro的表現就有點讓人失望了,在全程傳輸速度非常不穩定,206Gb文件傳輸下來花了差不多2個小時。

而在空盤傳輸表現上非常優秀的移速逸V也沒有延續其之前的強悍表現,在髒盤測試下首次落入下風,以將近90分鐘的傳輸時間成為了第三。

根據上面的數據,我做了一個對比圖,從這個圖表中,我們能夠非常直觀的看到,在第一輪的空盤測試上,四款固態U盤的表現都是不錯的,特別是移速逸V的表現最為搶眼。但是在第二輪的測試上,移速逸V與聯想TU200 Pro被aigo U393以及閃迪CZ880甩開了相當大一個身位。

換種方式來對比下,同一款固態U盤在不同測試環節下的表現。aigo U393與閃迪CZ880兩次的差別不大,這就能夠證明兩款產品在主控、硬體選品、算法上都有著更出色的表現。而移速逸V與聯想TU200 Pro兩次測試的表現出入則非常大,移速逸V則從尖子生直接掉隊到最後一個梯隊。

在測試完了傳輸效果之後,我也順便看看幾款產品的溫控表現,在室溫17.8℃的環境下,aigo U393的表現是最出色的,而聯想TU200 Pro溫控表現相對最不理想,這個可能與機身材質和傳輸時間有一定的關係。

根據上面的測試結果,我也對幾款產品做了一個基本的得分評估,在基本參數方面每一項最高分得4分,依次類推,最低分為1分。在關鍵的跑分表現上,最高則是8分,最低為2分。從測試的結果來看,aigo U393憑藉60分的得分表現綜合評分第一,移速逸V緊隨其後,市面上反饋較好的閃迪CZ880則排在第三,聯想TU200 Pro的綜合評價則是相對靠後。

那麼,在選擇好了一款超大容量的固態U盤後,其能夠滿足我們在哪些場景下的使用需求呢?在我看來啊,作為一名數碼愛好者,我也喜歡處理些視頻內容。有了超大容量並且不掉速的固態U盤之後,我可以將一些視頻資料存放在U盤中,隨身攜帶更為方便。依靠非常穩定的傳輸表現,我們在處理大型視頻內容的時候,完全可以直接處理,而不用選擇將數據拷入電腦中。

如果有多台設備進行操作的話,這個時候大型數據的傳輸就成了問題,網絡傳輸的局限性,高速硬碟的空間過大,有了類似於aigo U393這樣的高速固態U盤的加入,我們的工作可以做到更加的遊刃有餘。

如果要在臥室投影上觀看藍光電影,有了高速固態U盤之後,我們完全不用擔心資源過大的問題,幾十GB的文件甚至是將近100GB的內容都能輕鬆應對,高速傳輸的表現也不用擔心播放中的卡頓。

很多小夥伴也許會跟我一樣在家中常備一個NAS,除了能夠保證數據安全,還能隨時存儲電腦、手機中的資料。但是針對容量超大、文件過多的視頻、圖片資源,我們在依靠網絡傳輸的時候,會突然發現時間太久10+MB/S的傳輸速度已經滿足不了我們的要求了,這個時候高速固態U盤的作用就能發揮到極致。

小結:

綜合上面的幾個評測環節,我綜合對幾款固態U盤的產品的外觀、價格、軟體測試、實際寫入速度以及溫控表現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對比測試。從綜合評分的結果來看, aigo U393的整體表現是最為優秀的,在4款參與橫評的固態U盤中,其各方面的表現都達到了領先。而移速逸V的表現同樣是可圈可點的,除了在最後環節的髒盤測試上表現欠缺外,其它環節的總體表現也是不錯的;再來看看閃迪CZ880,其總體表現其實是非常均衡的,得分劣勢主要集中在價格以及埠配備上,不過其最大的優勢在於支持終身質保,相信大多數小夥伴選擇這款產品的原因也在此。

其實,這樣一個綜合的測試結果並不能完全代表用戶的最終需求,我只是通過一些比較直觀的數據來反應出產品的客觀表現。可能有些小夥伴對品牌更加重視,或者有些小夥伴更看重國產品牌的超高性價比,這些都可以通過單一的測試指數來進行參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