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發現我國已知最古老的淡水節肢動物

中科院之聲 發佈 2023-05-03T15:39:53.479071+00:00

動物登陸是生命演化過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節肢動物作為後生動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紀之前均生活在海洋環境或海陸過渡相的環境。分子生物鐘證據顯示,在寒武紀-奧陶紀時期節肢動物可能已脫離海洋登上陸地,甚至遺蹟化石記錄顯示在奧陶紀時期可能存在有兩棲類節肢動物。

動物登陸是生命演化過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節肢動物作為後生動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紀之前均生活在海洋環境或海陸過渡相的環境。分子生物鐘證據顯示,在寒武紀-奧陶紀時期節肢動物可能已脫離海洋登上陸地,甚至遺蹟化石記錄顯示在奧陶紀時期可能存在有兩棲類節肢動物。然而,以多足綱為代表的陸生/淡水節肢動物的出現則是在志留紀中晚期才存在有確切的實體化石證據,且僅在勞俄大陸南部的加里東山脈(如現今的英格蘭和蘇格蘭)少量幾個地點出現,而在勞俄大陸之外尚無可靠的志留紀陸生/淡水節肢動物化石記錄。到了泥盆紀,陸生淡水節肢動物化石記錄和多樣性明顯增加,古地理分布範圍擴大到其他大陸或塊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陸生植物研究團隊研究員徐洪河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縱瑞文等、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Gregory D. Edgecombe,報導了我國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志留紀晚期地層中的一種新的淡水節肢動物,並對早期陸生/淡水節肢動物的古地理分布及其起源演化提出了新認識。該研究認為賽爾瑪爾迪布拉克蟲(Maldybulakia saierensis)可代表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淡水節肢動物,也是在勞俄大陸之外最古老的陸生/淡水節肢動物實體化石記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古生物學論文集》(Papers in Palaeontology)上。

此次研究的賽爾瑪爾迪布拉克蟲化石發現於新疆北部和布克賽爾縣附近的賽爾山一套被稱為「謝米斯台組」的地層。這套地層主要由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組成,被認為是「啞地層」(生物化石貧乏的地層)。

2020年10月,研究人員在「謝米斯台組」地層中探尋植物化石時意外發現該化石材料。後經詳細的形態學研究,科研人員將其定為Maldybulakia屬(瑪爾迪布拉克蟲),並以其體節上特有的一對側刺以及一根修長的尾刺將命名為賽爾瑪爾迪布拉克蟲。

科研人員在本次研究的化石層中分析出豐富的孢子化石,其化石組合面貌與新疆北部地區的烏圖布拉克組極為相似;後者地質時代為志留紀普里道利世,並含有豐富的筆石化石。此外,曾有學者在本研究化石點附近同一地層中運用同位素年代學方法將該地質時代確定為422-423 Ma。因此,賽爾瑪爾迪布拉克蟲的時代歸屬於志留紀普里道利世。通過對圍岩的岩性特徵與古鹽度分析,並結合伴生生物僅有植物大化石和孢子化石等證據,研究認為賽爾瑪爾迪布拉克蟲可能生活在山區河流或湖泊環境中。

賽爾瑪爾迪布拉克蟲在新疆的發現,將志留紀晚期陸生/淡水節肢動物的古地理分布範圍從勞俄大陸擴展到北半球古亞洲洋中的島弧帶上,表明在志留紀晚期節肢動物或已開始廣泛脫離海洋遷移到陸地或河流湖泊環境中生活。

研究人員在採集化石(上)及同一層位中的植物大化石(下)

新疆志留系Maldybulakia saierensis不同類型的骨片化石

新疆志留系Maldybulakia saierensis骨片排列示意圖

新疆志留系與Maldybulakia saierensis共同保存的志留紀普里道利世孢子和植物碎片化石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本帳號稿件默認開啟微信「快捷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其他渠道轉載請聯繫 weibo@cashq.ac.c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