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村十法」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新三農 發佈 2023-05-04T05:24:45.578585+00:00

近年來,黔南州聚焦「黨建引領、產業支撐、富民強村」目標,圍繞「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工作思路,結合實踐探索,總結了「項目帶動、農旅融合、產業推動、資產盤活、生產加工、特色種植、文化創收、村企共建、服務創收、飛地發展」等十條發展路徑,因地施策、分類指導各縣(市)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夯

近年來,黔南州聚焦「黨建引領、產業支撐、富民強村」目標,圍繞「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工作思路,結合實踐探索,總結了「項目帶動、農旅融合、產業推動、資產盤活、生產加工、特色種植、文化創收、村企共建、服務創收、飛地發展」等十條發展路徑,因地施策、分類指導各縣(市)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夯實築牢鄉村振興戰鬥堡壘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項目帶動,增強發展引擎

用好州縣「涉及國家投入資金的設施和項目,在不違反使用規定前提下,可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政策,通過申報爭取或承攬實施各類項目獲取利潤。例如,都勻市馬尾村,組織整合村內鏟車、挖機等資源組建勞務隊,承接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集體經濟純收入從2016年的5000元增長至2022年的276萬元,群眾務工獲利達100萬元。

農旅融合,用活資源稟賦

充分發揮組織優勢、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合理開發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餐飲、遊樂、研學、休閒等多元、立體鄉村旅遊。例如,荔波縣小七孔鎮新街村,充分利用緊鄰小七孔景區的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接待服務,2021年集體經濟積累達1651餘萬元,經營性純收入75.3萬元,群眾分紅7.5萬元。

產業推動,組織凝聚群眾

通過「抓兩頭帶中間」產業發展模式增收,村集體負責前端產業規劃、產業選擇和技術指導,中間的種植和管護交給群眾,合作社保底收購後統一銷售。例如,龍里縣灣灘河鎮翠微村,利用優質稻種植核心區、農特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優勢發展「羊場大米,」2021年集體經濟積累達380餘萬元,經營性純收入44.71萬元,分紅13.46萬元。

資產盤活,喚醒沉睡資源

用好「政府投入建設村屬範圍內的各類基礎設施,除國家法律法規有規定外,全部轉交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政策,盤活山塘、水庫、荒山、荒地、大棚、廠房、閒置校舍等資源,獲得資產經營收入。例如,長順縣長寨街道種獲村,利用毗鄰旅遊景點優勢盤活閒置資產,打造知青公社、長順順莊等民宿增收致富。2021年集體經濟積累達330餘萬元,經營性純收入12.60萬元,群眾分紅3萬元。

生產加工,延伸產業鏈條

引進生產企業帶資金、帶技術、帶市場參與到村集體經濟建設中,通過產品加工銷售帶來產業利潤。例如,羅甸縣邊陽鎮打號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創辦了興號木業公司,經營木材加工業務,帶動種桑養蠶、勞務公司等多元發展,2021年集體經濟積累達360萬元,經營性純收入60餘萬元,群眾分紅20餘萬元。

特色種養,發展優勢單品

立足農村特定資源環境,發掘獨特品質和小眾類消費群體的產業,通過特色種養、特色加工、特色食品、特色手工業等促進增收。例如,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依託生態環境優勢和氣候特點,以發展海花草種植,帶動高山雲霧茶種植、蜜蜂養殖、生態旅遊等產業發展。2021年集體經濟積累達400萬元,經營性純收入21萬元,帶動戶均增收3000元。

文化創收,提升內在價值

依託農村傳統文化、民俗風情和人居環境等優勢,通過開發各類文化產品,開展文化服務,實現集體經濟創收。例如,龍里縣洗馬鎮平坡村,利用平坡苗族繪畫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採取「村股份制經濟合作社+妮朵苗畫廊農民合作社+畫師」模式,建設平坡村打朗苗紋耀文創工作室,創建「嘚紋嘚渦」品牌,做實中端包裝和末端銷售。2021年,集體經濟積累達120餘萬元,經營性純收入12.5萬元,分紅5萬元。

村企共建,實現抱團發展

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上連企業、市場,下連農戶的橋樑紐帶作用,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到村投資,並以土地、房屋、資產、資金等方式入股企業獲利。例如,福泉市金山街道雙谷村,採取「村集體經濟組織+村級企業」方式,加強與國有企業等市場主體聯動,有效推動企業盈利、集體創收、群眾增收。2021年集體經濟積累達1200萬元,純收入40萬元,帶動戶均增收6000元。

服務創收,優化經營方式

通過開辦超市、農資售賣、農業機械租賃等為便民服務,提供生產資料、病蟲害防治、技術諮詢、代種代收等生產服務,開展洗車養護、辦公耗材、文印廣告等經營服務,多渠道增加集體收入。例如,貴定縣沿山鎮森山村,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商行+服務」形式,通過開辦商務超市、農資售賣、勞務服務、農作物產銷服務等多渠道壯大村集體經濟,2021年,村集體經濟積累120餘萬元,純收入46萬元,分紅12.54萬元,覆蓋全村股民1756人。

飛地發展,打破區域限制

通過發揮村級比較優勢,輸出資金、技術、人才、項目、管理運營和政策等優勢資源,對發展要素進行重構,解決發展中的區位、土地、產業、市場等短板,實現資源互補、互利共贏,推動村集體經濟異地發展。例如,三都縣九阡鎮月亮山村,通過流轉外村土地和利用移民安置區現有資源發展生態牛、林下雞、水庫魚、南板藍根、白茶、集中辦酒點、汽車租賃、網絡帶貨等產業。2021年集體經濟積累110萬元,經營性純收入37萬元,分紅8.5萬元。

來源:黔南熱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