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的戰船被火燒了數百艘,後來怎樣了?

書童讀史 發佈 2023-05-04T23:44:23.244965+00:00

鄱陽湖的戰爭還在繼續,陳友諒還在努力爭取勝利。陳友諒通過自己的消息渠道,知道了朱元璋所在的船隻是白色桅杆,準備採用斬首行動,但是朱元璋也發現了這事,於是,命令所有的船的桅杆都塗上了白色,這樣,眾多的船隻中,就很難辨認出哪個是朱元璋的船。陳友諒的計策又落空了。

鄱陽湖的戰爭還在繼續,陳友諒還在努力爭取勝利。

陳友諒通過自己的消息渠道,知道了朱元璋所在的船隻是白色桅杆,準備採用斬首行動,但是朱元璋也發現了這事,於是,命令所有的船的桅杆都塗上了白色,這樣,眾多的船隻中,就很難辨認出哪個是朱元璋的船。陳友諒的計策又落空了。

戰爭就是這樣,鬥智鬥勇的過程。雖然陳友諒因為火燒,損失了數百艘戰船,但是他沒有放棄,而是讓士兵重整旗鼓。

陳友諒能成為元末一方割據勢力,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陳友諒的戰船實在是太大了,哪怕是寬闊的鄱陽湖,都顯得活動困難,甚至朱元璋的船隊聯合起來圍攻,把船上的士兵都殺完了,操作戰船的陳友諒的士兵都不知道。

正是這一次次的攻擊,讓陳友諒的士兵們更加沮喪。這時候的張定邊,原本想護著陳友諒離開,但是未曾想,他的計謀早就被看穿,被朱元璋的士兵們攔截。

與陳友諒那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朱元璋這邊在俞通海,廖永忠等人返回後,朱元璋慰勞他們,誇讚他們神勇,正是他們的努力,才有了戰爭的優勢。

至此,鄱陽湖之戰的勝利,已經向朱元璋傾斜,陳友諒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損失慘重。




這天下午,朱元璋的士兵們轉移到泊柴棚,這時候距離陳友諒大概5里地左右,雙方距離這麼近,朱元璋有自己的打算。

朱元璋想和陳友諒短兵交接,趁著陳友諒軍隊士氣低落,一鼓作氣拿下陳友諒,但是陳友諒沒有迎戰。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的將領們提議,是否暫時撤退,讓自己的將士們也暫做休息。

朱元璋說,現在的情況是兩軍對壘,如果我們撤退,陳友諒會以為我們膽怯了,可能會來追我們,得不償失。先移舟出湖,這是最穩妥的辦法。

朱元璋在移舟出湖的時候,河道狹窄,舟不能並行,怕被陳友諒偷襲,到了晚上每個船上都安置了燈,這樣不僅能看清河道,還能看清自己的船的具體位置。

這邊小心翼翼,陳友諒那邊則是舉棋不定,不知道該怎麼辦。

右金吾將軍勸他,現在出湖也難,我們把舟焚燒了,直接搶灘登陸去湖南,然後再做打算。

左金吾將軍則認為,現在雖然形勢困難,但是還沒到焚舟逃跑的時候。現在還有一戰的能力,繼續打下去,我們還有勝利的機會,而且,萬一搶灘登陸的時候,敵人用步兵斷了我們的後路,到時候我們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那時候我們就更慘了。

各有各的道理,看來上次龍灣之戰,搶灘登陸遭遇埋伏這事,讓陳友諒的將士們心有餘悸。

陳友諒猶豫不決,最後他覺得右金吾將軍說的有道理。結果,左金吾將軍一看,生怕陳友諒怪罪,乾脆就投降了朱元璋。

這一投降,引起了連鎖反應,沒想到右金吾將軍也跟著投降了。

陳友諒平日的這種作風,關鍵時候顯示出來,他喜歡通過暴力解決問題,但是暴力不能讓人心臣服,當絕對的權力無法壓制,當需要面對抉擇的時候,他的部下,也很容易棄他而去。



兩員大將率部投降,對陳友諒的打擊可想而知,估計他還在琢磨,為什麼自己就這麼不得人心的時候,朱元璋的信件來了。

這封信可以看做是挑釁,大意是你我本來無冤無仇,本想和你和平共處,但是你窮追不放,哪怕我多次挫敗你,你仍然不思悔改,又來攻打洪都,兩敗於康山,你的弟弟也因你而死,並且還有數萬人,都因你而亡,這是你違背天理的結果。現在不要做縮頭烏龜,趕緊出來決戰!

這種信主要是攻心為上,陳友諒看後,果然是火冒三丈,送信員留下,關鍵是戰俘遭殃了,把戰俘給殺了。

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你把我軍的戰俘殺了,我就直接把你們的戰俘給放回去,有的人有輕傷,還贈送藥品,並且囑咐部下,以後陳友諒部隊的人,抓獲了不要殺。

朱元璋還祭祀了陳友諒的弟弟,以及在戰爭中死去的人。

一來一往,陳友諒那邊的士兵們也不是瞎子,更不願意給陳友諒賣命,兩邊形成了鮮明對比。

朱元璋把陳友諒的後路截斷,陳友諒也不敢貿然出去,朱元璋又發揮了自己的書信天賦,又寫了一封信給陳友諒。

這次是封勸降信,除了一些凜然大義的話,主要目的是勸降,天下英雄,就剩下你我了,又何必自相殘殺,你的土地,我已經得到,就算你再來進攻,也不可能得到,哪怕你僥倖逃跑,也不能跑哪去了,趕緊去掉自己的帝號,趕緊投降吧,不然後悔都來不及。

陳友諒看了這信,生氣之餘,也沒有回覆朱元璋。

朱元璋在線等回復,並且還藉機賦詩,可見確實是心情舒暢,志得意滿。

從這兩封信的書信水平看,朱元璋絕對不是草莽之人,他也不是個文盲,相反,根據我看的後來他寫的《大明皇陵碑》,那文采還真不錯。就算幼年時識字不多,後來經過他的學習,他的文化水平,還是不錯的。

所以,千萬不要被出身困住,也不要對朱元璋的認識,局限於他的出身,他能在元末明初打敗諸多敵人,最後成功登頂,那不是偶然的。



陳友諒不肯投降,又打不出去,鄱陽湖之戰就進入了相持階段。但是局勢對於陳友諒不利的是,他們的糧食快吃完了。就算出去搶糧食,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八月二十六日,陳友諒終於做出決定,還是逃跑吧,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陳友諒率領著僅剩的百餘戰船,往南湖觜的方向跑。但是遇到了朱元璋部隊的攔截。眼看南湖觜到不了了,就往湖口去吧。朱元璋親自率兵攔截。

兩方的船隊打著打著,就打到了涇江口

本來朱元璋還在做持久戰的準備,但是沒想到,一個大事發生了,直接就加快了戰爭的進程。

原來,陳友諒悄悄地換船了,本來想縮小目標,結果運氣太差,竟然被流矢射中,貫穿眼睛和頭顱而死。

陳友諒和朱元璋都沒想到,陳友諒的結束方式,竟然是這樣的。

而隨著陳友諒的死去,群龍無首,軍心渙散,潰不成軍。

這裡面值得一提的是,張定邊完成了他對陳友諒的使命,他帶著陳友諒的屍體和陳友諒的兒子陳理,逃到了武昌。



隨著陳友諒的死去,不僅僅鄱陽湖大戰決出了勝負,整個元末明初的形勢,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陳友諒的存在,一直讓朱元璋如鯁在喉,這也是他決定先和陳友諒打的關鍵原因,收拾了陳友諒,免得攻打張士誠的時候腹背受敵。

是時候給陳友諒做出一個評價了,他不擇手段,心狠手辣,對於權力的渴望,是支撐著他一步步走下去的理由。在他的心裡,仁義道德是不存在的,他也不懂人心,他認為暴力就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士兵。所以,他氣極的時候,視人命如草芥,他斬殺戰俘,只因為他憤怒。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人心是極其複雜的,當他斬殺戰俘的時候,當他殺掉倪文俊,趙普勝,徐壽輝的時候,命運也在暗中,為他準備好了,只等那一天的到來。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史料參考:《明太祖實錄》《明史》

圖片來自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