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商業政策和敵對國貿易 | 國政學人

國政學人 發佈 2023-05-04T23:59:59.246610+00:00

因為貿易的收益可以轉化為軍事能力,所以與敵人交易就像是把槍賣給對手。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一直與敵人進行貿易到1918年10月 1日——停戰前一個月零11天。

戰時商業政策和敵對國貿易

作者:Mariya Grinberg,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國際安全、國際關係等。

來源:Mariya Grinberg, 「Wartime Commercial Policy and Trade between Enemi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6, No. 1, 2021, pp. 9-52.

導讀

傳統觀點認為,在戰爭中,貿易會被首先犧牲。因為貿易的收益可以轉化為軍事能力,所以與敵人交易就像是把槍賣給對手。然而,關於戰時貿易的歷史記錄表明情況並非如此。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一直與敵人進行貿易到1918年10月 1日——停戰前一個月零11天。事實上,英國在戰爭開始時只限制了出口到敵國商品的20%。到1915年8月底,最終被禁止出口的產品仍有大約一半被允許與敵國進行合法貿易。

為什麼國家在戰時與敵人進行貿易?本文認為各國在制定戰時商業政策時會做出慎重的選擇,並且這些政策是根據國家預期的戰爭類型量身定製的

因此,國家有兩個理由在戰爭期間繼續與敵人進行貿易。首先,國家繼續進行對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轉化為軍事能力的產品貿易,因為這種貿易的安全後果不會及時幫助對手贏得戰爭。其次,國家繼續進行對國內經濟至關重要但只能從對手那裡獲得的產品貿易,因為犧牲這種貿易會損害國家的長期安全。此外,各國根據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修改戰時商業政策。隨著戰爭預期持續時間的增加,違禁產品的數量也會增加,因為對手將有更多時間從貿易收益中獲得軍事利益。同樣,戰爭越接近成為生存威脅,國家將切斷的與敵人的戰時貿易部分就越大。

本文有兩個主要的理論貢獻。首先,它表明時間性是理解貿易安全外部性的關鍵——即從貿易中獲益的國家的軍事後果。其次,

這篇文章挑戰了經濟相互依存理論的一個核心結論——高度相互依存的國家最不可能相互爭鬥

在適當的情況下,國家有充分的理由在戰爭期間與敵人進行貿易。此外,兩個經濟體越相互依賴,它們對戰時貿易的激勵就越大。與經濟相互依存理論的預測相反,貿易不太可能成為阻止高度相互依存的國家之間的戰爭的關鍵因素。鑑於美國和中國之間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增加,這一發現尤為重要。儘管它們有著重要的經濟聯繫,但這些聯繫不能用來阻止潛在的美中衝突升級。

什麼是戰時商業政策?

戰時商業政策被定義為一個國家在給定的戰爭期間允許進口哪些來自敵人的產品以及允許向敵人出口哪些產品的一系列決定。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兩個敵對交戰國之間現有的貿易水平就會受到該國戰時商業政策的支配。在和平時期,一個國家可以在其商業決策中考慮到廣泛的關切和利益,而在戰爭期間,關於敵國的每一項決策都必須根據其對戰爭的潛在影響來判斷。在戰爭期間,切斷與敵人的貿易的安全動機處於最高優先級,與敵人的貿易也因此十分困難。

戰時商業政策主要關注敵對交戰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它不包括交戰方與其盟友之間的貿易。同樣,它不包括中立國家與交戰國之間的中立產品貿易。敵對交戰方之間的貿易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戰時商業政策對直接和間接貿易都設置了限制,但是在允許所有直接和間接貿易、對直接貿易的各種限制和對間接貿易的各種限制以及禁止與敵人進行直接或間接貿易之間存在差異。

為了找出一個國家與敵人進行貿易的原因,本文提出了一個關於國家對戰時貿易的偏好的推論。該理論不涉及敵對交戰國之間雙邊貿易的最終水平。首先,雙邊貿易經常不包括間接貿易。其次,更重要的是,雙邊貿易水平受到交戰方戰時貿易偏好之外的多個過程的影響——例如,戰爭的進展摧毀了某些貿易路線、貿易風險增加和保險可用性影響商人從事貿易的意願,以及開放港口的基礎設施物流限制了可以處理的貿易量。因此,與雙邊貿易相反,研究一國的戰時商業政策側重於分析一國在戰爭期間允許的最大貿易量,單獨分析一國如何解決經濟和安全動機之間的兩難問題,而不與影響雙邊貿易水平的其他因素混淆。

理論:國家為何與敵人進行貿易

如果滿足兩個條件之一,一個國家允許在戰時與敵人進行貿易:第一,當貿易不能幫助敵人贏得當前的戰爭時;第二,當結束貿易會損害國家的長期安全時。相反,如果兩個條件都不滿足,則禁止貿易:貿易會在正在進行的戰爭中幫助敵人,並且切斷貿易不會損害國家未來安全。

為確定產品何時滿足這些條件,國家會根據戰爭的預期性質評估該產品的特性。為了判斷一種產品在當前戰爭中是否幫助了敵人,國家會把對手將產品轉化為軍事能力所需的時間與衝突的預期時間進行比較。只有在戰爭結束後才能轉換為軍事能力的產品才能安全地與敵人進行交易。關於第二個條件,戰爭的預期強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需要與敵人交易哪些創收產品,以確保國家的長期安全。戰爭越激烈,一個國家就越願意通過削減貿易收入來保證其在戰爭中的生存。

戰時貿易之謎

戰爭期間與敵人進行貿易是很危險的。所有貿易都帶有安全外部性:貿易收益可以被對手轉化為軍事能力。在戰爭期間,一個國家最不想做的就是幫助敵人提高其作戰能力。因此,為了增加贏得當前戰爭的機會,國家希望切斷所有帶有安全外部性的貿易。

切斷貿易會帶來經濟成本。首先,國家無法獲得貿易收益——交易的產品或從貿易中獲得的資金。其次,國家失去了對國內經濟中的產品流通徵稅的收入。此外,一些經濟成本在戰後仍然存在。如果這種貿易可以由中立國家取代,則該國家將失去其在敵國的市場份額。由於中立國家從戰時國家放棄的貿易中獲益,與中立國家相比,戰時國家還有相對損失。這些成本會影響國家為其長期安全提供資金的能力。

貿易中斷導致國庫收入中斷——尤其是永久性中斷——會影響國家對自身軍事能力的投資。這不僅會影響國家應對當前戰爭的能力,更會妨礙國家對未來戰爭的準備。為了確保其投資於長期安全的能力,一個國家希望保持儘可能多的貿易開放。

產品層面的特徵

戰時商業政策試圖調和這些相互衝突的偏好——通過禁止對戰爭產生適得其反影響的貿易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安全外部性,同時通過允許儘可能多的貿易來實現最大化收入。要了解各國如何調和這些動機偏好,需要兩個理論見解。

首先,安全外部性不是瞬時的。一個國家將貿易收益(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轉化為軍事能力需要時間;其次,並非所有貿易對經濟都同樣重要。國家因切斷貿易而損失的收入,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也因產品而異。切斷具有敵方以外供應來源或緊密替代品的產品貿易,無論這些產品對經濟有多重要,都不會對國家可用資金的連續性產生重大影響。

戰爭級特徵

雖然產品特徵可以根據與敵人交易的可能性對產品進行排名,但它不足以解釋一個國家的戰時商業政策。決定戰時商業政策的兩個因素——貿易是否幫助敵人取勝和國家能否承受貿易損失——取決於正在進行的戰爭的條件。正如國家為不同類型的戰爭選擇不同的軍事戰略一樣,國家選擇不同的戰時商業政策來匹配他們預期參與的戰爭的類型。與敵方貿易相關的戰爭的兩個維度是預期的持續時間和預期的強度。戰爭條件允許國家就哪些產品應該進行貿易做出門檻決定。比如一個產品對國家收入的貢獻很小,但是轉化時間很長怎麼辦?國家可以承受貿易損失,但這不太可能帶來軍事利益。

交戰國戰時商業政策之間的重疊

本文解釋了一個國家如何針對敵對交戰國制定戰時商業政策。一個國家會權衡切斷可以被對手轉化為軍事能力的產品貿易的好處和失去該產品貿易收入的代價。最終,它將所有產品分為允許與敵人交易的產品和禁止交易的產品。與此同時,對手也在進行類似的計算,以確定其偏好的戰時商業政策。因為貿易至少需要兩個自願的參與者,所以戰爭期間兩個交戰方之間實際存在的貿易取決於他們的偏好在哪裡重疊。

乍一看,兩個交戰方的商業政策似乎應該是截然相反的——一個國家想要繼續交易的每一種產品,對方都有理由切斷。然而,作者提出的理論為兩個國家保留其貿易的相同部分提供了充足的機會。

首先,一個國家可能與敵人進行貿易有兩個不同的原因。國家對允許貿易的偏好可以重疊,因為兩個國家進行貿易的原因不同;其次,出於同樣的原因,兩國可能會繼續就某種產品進行貿易。交戰雙方都可以確信戰爭將是短暫的。因此,他們可以允許相當一部分貿易繼續進行,因為安全外部性不會影響戰場結果。同樣,交戰雙方都認為他們的對手在將貿易收益轉化為軍事能力方面效率低下,從而允許大量貿易繼續進行;最後,交戰雙方都可能發現同一產品的貿易必不可少。

結論

一個國家在戰時禁止或允許與敵人進行貿易的決定實際上是軍事和經濟考慮之間的平衡行為。一方面,國家試圖避免幫助對手增強軍事能力。另一方面,切斷貿易會減少該國的收入,從而影響其長期安全。戰時商業政策的目標是最大化國家的貿易收入,同時最小化該貿易的負面軍事後果。各國在兩種計算的幫助下進行權衡。首先,確定繼續貿易是否有助於敵人,國家將敵人將每種貿易產品轉化為某種軍事能力所需的時間與戰爭的預期長度進行比較。其次,為了確定在戰時是否可以安全地切斷貿易,國家將每種產品產生的收入與其需要投資以保證其長期安全的收入進行比較。出於收入考慮可以切斷的貿易,以及有助於提高對手軍事能力的貿易,很可能在戰時被禁止。

這一理論對當代國際政治——特別是中國能否和平崛起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鑑於最近從單極向多極的轉變和大國政治回歸,政策制定者和學者們都關心的核心問題是中國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濟增長是否會導致與鄰國的軍事衝突,或者更重要的是,與美國的戰爭。

對中國崛起持樂觀態度的最突出論據之一是經濟相互依存理論。鑑於中國與其鄰國以及美國之間廣泛的貿易聯繫,所有這些國家都有強烈的不相互爭鬥的動機,因為戰爭會終止戰鬥人員之間的貿易,從而破壞他們國內的繁榮。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貿易可以起到阻止戰爭的作用。當然,這種阻止作用只有在戰時敵人之間的貿易關係被切斷時才會存在。然而,對手之間的戰時貿易是可能的,甚至在歷史記錄中也是非常普遍的,因為即使在戰爭期間,國家也有充分的理由與敵人保持貿易。但如果特定情況導致各國在戰時進行貿易,貿易就無法阻止此類軍事衝突。

以崛起中的中國為例,它可能參與三種類型的戰爭:與另一個核大國的戰爭;與美國的親密盟友的戰爭;不對稱的戰爭,即與一個沒有靠山的弱國交戰。只有在不對稱戰爭中,貿易才可能起到阻止作用,儘管即便如此,它對戰爭發動的影響仍值得懷疑。

中國可能捲入與另一個核大國的戰爭的主要情況有兩種:由地緣政治競爭引起的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衝突;以及中國和印度之間因長期存在的邊界爭端而引發的戰爭。在持續時間短的有限戰爭中,所有交戰方都可能允許進行大量貿易,這主要是因為敵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將貿易收益轉化為軍事能力。因此,切斷貿易沒有任何好處。

第二種類型的戰爭:崛起的中國可能會與美國的親密盟友的戰爭,例如日本、韓國。如果中國與美國的親密盟友爆發戰爭,美國很可能會直接捲入這場衝突。考慮到此類戰爭中核升級的危險,它可能會很短且有限,這意味著戰時貿易將被允許。因此,貿易不太可能阻止中國與美國的親密盟友之間發生戰爭。

中國也可能捲入一場不對稱戰爭,與一個非美國盟友的軍事劣勢國家作戰。只有在這種類型的戰爭中,貿易才有可能對戰爭的爆發起到威懾作用;儘管它的最終影響值得商榷。由於交戰國之間沒有戰時貿易,經濟相互依存理論的條件成立,失去與中國貿易的前景可能會阻止較弱的對手發動這樣的戰爭。

總的來說,認為重要的經濟聯繫將有助於防止崛起的中國與其鄰國或美國之間發生衝突的期望是錯誤的。此外,中國與其任何潛在敵人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度越大,他們就越有可能在戰爭期間進行貿易,從而消除作為對軍事衝突的威懾的貿易考慮。

詞彙積累

戰時商業政策

wartime commercial policy

敵對的

belligerent

長期安全

long-term security

經濟相互依存理論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Theory

譯者:吳謹軒,國政學人編譯員,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政治專業碩士生。

校對 | 林尚沅 吳文博

審核 | 李源

排版 | 吳雪萌

本文為公益分享,服務於科研教學,不代表本平台觀點。如有疏漏,歡迎指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