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女人,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與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愛恨糾纏

奇趣談史 發佈 2023-05-05T04:19:56.950317+00:00

1979年對於英國而言,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日子,這一年,有兩位女性攜手站在了英國權力的巔峰,除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外,另一位就是新上任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1979年對於英國而言,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日子,這一年,有兩位女性攜手站在了英國權力的巔峰,除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外,另一位就是新上任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

同為女性,這二人是否能夠更加合拍與親密無間呢?可是很多人都說,柴契爾夫人是伊莉莎白二世最討厭的首相。

那麼,「鐵娘子」柴契爾夫人,與在位時間最長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真的如同世人所說的那樣水火不容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柴契爾夫人「鐵娘子」的稱號最開始並不是一個對其的尊稱。

「鐵娘子」柴契爾夫人

一生要強的柴契爾有很多奇怪的綽號,包括「牛奶掠奪者」「雜貨店主的女兒」「偉大的女笨象」等等,但是人們提起柴契爾夫人常常會想起她的另一個稱號:「鐵娘子」。

「鐵娘子」這一稱號最開始源於1976年蘇聯的《紅星報》。

當時,尚未擔任英國首相的柴契爾夫人,已經是英國保守黨主席,她在一次抨擊蘇聯的演講中說到:「當我們把一切放在大炮前面時,他們(蘇聯人)卻把大炮放在黃油前面。」

犀利地嘲諷極大地刺激了蘇聯人,並在此之後通過《紅星報》對柴契爾夫人冠以了「鐵娘子iron lady」的稱號。

事實證明蘇聯人取外號的水平非常不錯,後來「鐵娘子」這一稱號一直伴隨了柴契爾夫人的一生,甚至還讓她深感認同,畢竟她真的很「鐵」。

這一切的根源來自於年幼時其父親的教育。

「鐵式」教育

1979年,志得意滿的柴契爾夫人,帶著英國首相的光輝,踏入了唐寧街,她望著這裡的一切,腦海中浮現的,卻是自己的父親艾爾弗雷德·羅伯茨的身影與諄諄教導。

1925年,一個幼小的生命,出生在了英格蘭東部林肯郡的格蘭瑟姆,家人為她取名為瑪格麗特·希爾達·柴契爾,誰也不知道,這個小女孩之後會在英國政壇,掀起怎樣的風暴,不過家中的男主人或許早就有了預見。

柴契爾夫人的父親是一名雜貨鋪老闆,但是與其他雜貨店老闆不同的是,這位老闆熱衷於政治,並願意為此奮鬥終生,他不斷參加政治活動,成功擔任過議員、法官等公職。

受父親的影響,瑪格麗特從小就對政治具有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有著巨大的潛力,幸運的是羅伯茨先生很早就注意到了她的天賦,並為此展開了鐵一般的教育。

學習填滿了瑪格麗特的整個童年,父親鼓勵她讀書,與她討論知識,教她理財,同時不允許她有畏難情緒,在這樣的「鐵式」教育下,瑪格麗特逐步具備了堅強的精神和善辯的能力,在她十八歲成功考入牛津大學,並擔任學生會主席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政治已經融進了我的血液里。」

「鐵娘子」的自信與果斷也在此時初步顯現。

「鐵」的手腕

1979年,柴契爾夫人在大選中,以多出40多個下議院席位的絕對優勢贏下了大選,並就此開始了她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首當其衝的經濟領域,由於戰爭的影響和社會福利的壓力,此時的英國經濟已經不堪重負,經濟危機早已成為籠罩在這個曾經日不落帝國上空的陰影。

針對這場危機,柴契爾夫人一方面為抑制通貨膨脹,推行貨幣主義的經濟政策,減少福利開銷,一方面大規模地將國有企業私營化,鼓勵私人參與競爭,實現自由競爭。同時限制工會權力,削減工人福利,使工會人數減員,罷工次數減少,又改革工資制度,以求改善勞資關係。

在內政上通過組改內閣,排除改革妨礙者,加強對內閣的實際控制,強而有效地推進政策的落實,在外交與軍事上,柴契爾夫人的手段同樣強硬。

1982年馬島戰爭爆發,柴契爾夫人力排眾議,立即採用「炮艦政策」對阿根廷予以還擊。

在談判期間,與柴契爾夫人私交很好的美國總統里根,派遣國務卿黑格進行穿梭外交時,柴契爾夫人依舊強硬地表示:「現在的馬島就跟美國的夏威夷一樣,當 1941 年日本襲擊珍珠港時……美國就要跟日本和平解決,背棄她的公民嗎?」

1982年6月14日,英軍攻占馬島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軍隊宣布投降,英國在柴契爾夫人的鐵腕外交下,贏得了馬島戰爭的勝利。

而這樣一位無與倫比的鐵娘子,真的能和另一位擁有特殊地位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和平共處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難以化解的矛盾

「有人說君王只是件閃耀的飾品,或只是國家生活的點綴……但就我與這個國家大多數民眾而言,她總是在我們身邊。」

在慶祝伊莉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紀念會上,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強調了女王對英國的重要性。

這位女王在我們的印象中,始終是一位慈祥而有智慧的老人,但我們要知道的是這位老人,曾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女王,曾是眾多國家元首的至交好友,曾高居英國富豪排行榜上的第15位,還曾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她在英國民眾的心中也占據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國內民眾對女王的支持率接近80%,遠超任何一位首相!

在慈祥老人這一形象背後,是一名獨具魅力的女性,也是一位智慧卓越的君王。然而初任首相的柴契爾夫人,顯然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由於柴契爾夫人對經濟進行大規模改革,手段強硬致使衝突加劇。她削減社會福利,限制工會權力,這兩個行為直接觸動了基層群眾的利益,引起社會的強烈不滿,而作為全英國人民最為敬愛的英國女王,自然成為控告柴契爾夫人罪行的首選。

隨著湧入白金漢宮的工人群眾越來越多,伊莉莎白二世也忍不住在例會上提醒柴契爾夫人,做法是否太過激進。

然而柴契爾夫人卻直言不諱地回應道:「抱歉女王陛下,我和您不一樣,我出身下層,或許我比您更懂得下層人民的需要。」

正如柴契爾夫人所言,或許出身微末的雜貨鋪店主的女兒,確實更加了解下層人民的生活,英國經濟在她的治理下重新煥發生機,但首相與女王的關係卻越發地緊張。

按照傳統,首相有著每周向女王匯報工作的義務,但是每當這個時候,「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總是以外交事務繁忙等理由拒絕覲見女王,甚至要求修改覲見時間,讓其更貼近於首相的日程安排而非女王的時間安排。

伊莉莎白二世的曾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曾抱怨時任首相的格萊斯頓說:「他每次同我講話都好像在集會上發表演講。」

格萊斯頓把維多利亞女王當作一個值得尊敬的符號對待,而柴契爾夫人對伊莉莎白二世也是如此。

螺旋前進的二人關係

雖然伊莉莎白二世與柴契爾夫人的矛盾已經擺放在明面上,但她們之間並未有過實際衝突。

一方面是女王始終不曾干涉內政,謹遵君主立憲制的原則,從不公開對柴契爾政府發表具體看法,因此女王雖有巨大影響力,但並未對柴契爾政府的政策實施造成阻礙。

一方面柴契爾夫人雖和女王有分歧,但仍舊對英國王室保持著尊敬,面見女王也不失禮節,值得一提的是,伊莉莎白二世的母親是柴契爾政府的忠實支持者,這也為二人之間的共處鋪設了緩衝。

在這樣的前提下,馬島戰爭就成為女王與首相一次關係緩和的嘗試。

英國想要奪回馬島的主權,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自1825年承認阿根廷獨立,並丟失了馬島的管制權後,英國一直想要收復馬島,甚至在美國1831年因報復船隻被馬島總督私自扣押,宣稱馬島為「無主之地」時,這種情緒更加高漲。

不想讓疑似對馬島同樣有興趣的美國搶得先機,1833年英國重返馬島,並與阿根廷展開了長達150年的爭奪戰。

直至1982年,英國為將戰略防務重點轉移到西歐和北大西洋上來,撤回了在南大西洋的「忍耐號」巡洋艦,這一舉動直接導致阿根廷政府,誤以為英國對馬島承諾和保衛它們的意願在減少,於是1982年,馬島戰爭爆發。

而此時內憂尚未解決的英國,又會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外患呢?如果接受挑戰剛剛復甦的經濟會遭受沉重打擊,要是選擇忍耐那日不落帝國就會丟失最後的體面。

此刻身為主戰派的柴契爾夫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她不得不選擇徵詢某個人的意見,而此人正是一向與她有分歧的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面對柴契爾夫人意外的來訪,女王沒有正面給出回答,只是告訴柴契爾夫人,她同意次子安德魯王子參戰,事實上在一片反對聲中,安德魯王子確實登上了開往戰場的航母。

與此同時,柴契爾政府也突然在外交上找到了出路。

首先通過安理會502決議,在聯合國內塑造英國對擁有馬島主權合的法性,逼迫阿根廷撤軍,拉攏聯合國秘書長幫助英國出面調停。

其次是拉攏美國,請求美國的幫助,最後在輿論上爭取其他國家的支持,並要求對阿根廷實行經濟制裁。

柴契爾政府出色的外交為其增添了勝算,這其中也有英國女王的幫助。美國總統里根在軍事行動後期訪問英國時,女王曾直言英國是在為自由,為維護國家主權而戰鬥。

1982年6月14日,馬島戰爭結束,阿根廷敗北,從那以後,柴契爾夫人與女王的關係有了極大的緩和,柴契爾夫人對女王越發恭敬,女王也仿佛忘記了之前的不愉快。

然而柴契爾夫人始終是一位「鐵娘子」,對英國女王的尊敬也無法改變她對決心治理英國問題的決心,比如在關於英國對南非的政策問題上,二人又產生了分歧。

柴契爾夫人主張取消種族隔離政策,免除對南非的經濟制裁,而其餘的大英國協國家都表示反對,且英國女王正是眾大英國協國家的領頭人。

最終柴契爾夫人越過了大英國協成員國,直接取消了對南非的制裁,引起了女王的強烈不滿。

於是1986年,一篇標題為《伊莉莎白女王對冷酷無情的柴契爾夫人深感失望》的文章,登上了英國的《泰晤士報》,剛烈的柴契爾夫人立馬做出了回應:「按照英國的政治慣例(君主立憲),女王是不該這麼做的,她這樣讓我壓力很大。」

雖然不久之後,王室表明是女王的新聞秘書自主主張地向報社透露的消息,並立刻做出了道歉,但這無疑讓世人再一次知曉了女王與首相的不和。

國家利益下的求同存異

1979年勝選到1990年卸任,柴契爾夫人與伊莉莎白女王的關係,總處於螺旋前進的狀態,無論是私人的不合還是政見上的分歧,都無法阻止二人曲折遞進的關係。

究其原因還是二人對國家利益的考慮,伊莉莎白女王能夠因為柴契爾夫人幫助英國經濟復甦,而忘記首相的無理,柴契爾夫人也能在國家危機的時候,放下高傲向女王尋求幫助。

在國家領袖的層次,個人關係的好壞完全無法影響到對國家利益的共同追求,比如與柴契爾夫人私下關係極好的里根總統,在馬島戰爭期間也並未履行作為盟友的義務,反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最保險的中立政策,將美國的利益最大化。

而柴契爾夫人一生都在為英國的利益而奮鬥,這就將伊莉莎白女王永遠地和自己綁在了一起。

再傑出的人物,終究逃不過時間的制裁,「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在2013年4月13日永眠,她的葬禮上,滿頭白髮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也出現了,這是自邱吉爾之後,女王第二次參加英國首相葬禮,由此可見二人間,依舊有著惺惺相惜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