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報豐厚的軍貿:中國白菜價買L7線膛炮,30餘年後玩出先進坦克炮

戰情解碼 發佈 2023-05-05T22:55:03.691723+00:00

通過後續國內單位對這一型號的研究測試發現,當時我軍的主力制式反坦克武器不論是56式85毫米反坦克炮,還是56式40火箭筒,都已經難以撼動T-62坦克的正面裝甲。

事情還得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說起,中蘇交惡後我國無險可守的華北平原長期面對來自蘇聯強大裝甲部隊的壓力。在1969年的珍寶島衝突中,我軍意外繳獲了一台蘇軍內服役不久的新型T-62坦克。通過後續國內單位對這一型號的研究測試發現,當時我軍的主力制式反坦克武器不論是56式85毫米反坦克炮,還是56式40火箭筒,都已經難以撼動T-62坦克的正面裝甲。就連我軍使用100毫米坦克炮的59式,在靜破甲深度390毫米的1973年式破甲彈出現之前,也難以通過配發的各型全口徑彈藥威脅到T-62。

一時間如何反制T-62坦克成了擺在我軍面前的一道難題。對此我國緊急上馬了諸如氣缸尾翼破甲彈、69式40火箭筒和紅箭-73反坦克飛彈等一批科研攻關項目。實事求是的說,就連我軍那門73式100毫米滑膛炮也是這一階段的延續。然而時間不等人,蘇聯方面的坦克技術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在1976年開始進入量產服役的蘇軍T-80,不論是火力、機動還是防護已經領先了T-62整整一個時代。

彼時的我軍裝備的各型號破甲彈與第一代反坦克飛彈,在擁有劃時代複合裝甲的T-80系列面前已經毫無威懾。而發射71式超速穿甲彈,在800米距離內才能穩定擊穿T-62的73式100毫米滑膛炮,對面外蒙古戈壁上飛馳而來的T-80大軍,就如同面對一堵「嘆息之牆」,根本無能為力。面對來自蘇聯的鋼鐵洪流,類似於當年T-62坦克的「衝擊」再次上演,而且還要更加令人棘手。

在日本著名軍事作家留島龍夫於30年前寫就的那本冷戰題材小說《明斯克號出擊》裡,駐防華北平原的中國軍隊最終是通過西德援助的豹2坦克,才扭轉了同蘇軍T-80坦克的裝備劣勢,從而吹響反攻號角趕走了侵略者。而與小說天馬行空的想像不同,現實里剛剛步入改革開放的我國,軍隊建設進入了「忍耐期」,西德豹2坦克昂貴的單價讓人不得不望而卻步。我國反而是通過「蜜月期」的軍事交流,花少量外匯從奧地利人手中引進了北約標準105毫米線膛炮技術,從而提升了我軍坦克裝備的火力。而這一舉措更是直接影響到了80、90年代中國地面武器研製的方向。

實際上作為北約制式坦克炮的L7 105毫米線膛炮,也是為了應對蘇軍裝甲部隊的威脅而誕生的。早年間蘇聯在歐洲部署的IS-3重型坦克和T-55系列中型坦克,同樣令北約頗為生畏。50年代不論是英國「百夫長」Mark 3的QF 20磅炮,還是美國M48A1「巴頓」的90毫米M41火炮,均無法有效擊穿T-55型坦克和「史達林」系列重型坦克的正面裝甲,直到英國皇家兵工廠L7 105毫米線膛炮的出現。

L7線膛炮的強大威力與較高的彈種兼容性,使得其在冷戰期間得以普遍裝備於北約各國的主力坦克,如西德「豹」1、法國AMX-30、美國M60、M1早期型、瑞典Strv.103、英國「百夫長」Mark5及後續型號等。在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期間,以色列軍隊的L7線膛炮依然能夠通過M111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穿透蘇聯第三代T-72坦克的正面裝甲,為此蘇聯方面還特意為T-72A 1983型的首上部位加裝了16毫米厚附加裝甲以加強防護。而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配發採用貧鈾合金杆體M833穿甲彈的美國海軍陸戰隊M60A1 RISE,更是直接將伊拉克軍隊的一輛T-55從頭到尾打了個對穿,可見北約制式105線膛炮的威力不容小覷。

在我國這邊,「三七」工程一期中從奧地利引進的北約制式105線膛炮和全套彈藥技術,成了當時對抗蘇聯裝甲洪流的一把「尚方寶劍」。這批從奧地利購買的L7 105線膛炮被我方命名為ZPL-81式105毫米線膛坦克炮,並在國產WZ-122型(80式)坦克上完成了相應試驗。在英國皇家兵工廠頒發的生產許可授權下,我國又用很短的時間通過到手的火炮實物樣品和技術資料,完成了對L7 105毫米線膛炮的仿製設計,其國產化型號被命名為ZPL-83式105毫米線膛坦克炮。其後在「三七」工程二期中,我國重點從英國引進了擾動式簡易火控系統、微光夜視觀瞄鏡,並將其同國產83式105炮一同整合進了80式坦克中。在1988年這批坦克被重新定型命名為ZTZ-88式主戰坦克。其量產型號88B在1999年國慶閱兵中作為裝備第一方隊對外公開亮相。

儘管此時我軍用ZTZ-88式坦克裝備的105線膛炮對付蘇軍T-62坦克已如同用開罐器開罐頭一般簡單,但是面對蘇聯遠東集團軍最新裝備的擁有厚重複合裝甲的T-80B,依然有些勉為其難。對此,我國軍工單位為了進一步壓榨出L7 線膛炮的全部潛力,結合我國此前已自行掌握的多項火炮技術,將其管身倍徑由L7系列標準的52倍提高到了59倍,這一改進型號被稱為ZPL-94式105毫米線膛炮,該炮也是如今我軍15式輕量化主戰坦克選用的主炮原型。

在九十年代初這門長倍徑國產94式將北約制式105線膛炮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在發射DTW2-105(二期穿甲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出膛速度高達1455米/秒,能夠在兩公里開外穿透450毫米的垂直均質鋼靶板,這樣的火力已經與我軍當年專門負責壓制蘇軍裝甲部隊的國產120毫米89式自行反坦克炮基本持平,用於穩定擊穿蘇聯新銳坦克T-80B的車體裝甲自然是不在話下。裝備長身管94式105炮的88A式坦克在我軍中有兩個團約180輛,至今仍在新疆地區的裝甲部隊中服役。

不僅如此,我軍中服役多年的老式59坦克也開始計劃換裝西方105線膛炮以提升火力。在1984年工廠代號為WZ-120B的59B(59-II)型完成正式定型並開始小批量產裝備我軍,這批坦克搭載原裝ZPL-81式105炮,並且能夠發射包括碎甲彈、破甲彈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在內的各型號北約標準定裝彈藥,同時配備雙向火炮穩定器。此後的九十年代,採用仿製型國產ZPL-83式105炮的ZTZ-59D1通過了國家鑑定並定型。然而這還不是59系列火力升級的終點,1995年開始換裝長倍徑國產94式105炮與新型火控的59D型問世,其火力已經足以和第三代主戰坦克一較高下,59D在隨後也成為我軍主力型號之一,如今在我軍中依然有200台以上的保有量。

而對於我軍中目前最新服役的15式輕量化主戰坦克,長倍徑94式105線膛炮無疑賦予了它強大的打擊火力。據同型號外貿彈的已有數據推測,其發射我國於新世紀研發的DTC02-105三期穿甲彈,在2公里開外對垂直均質鋼靶板的穿深接近600mm,與96式、99式系列上國產125毫米滑膛炮發射二期穿甲彈的威力持平,這樣的火力屬性放眼全世界已是當之無愧的佼佼者。而眾所周知北約這門「萬金油」般的標準105毫米L7線膛炮具有良好的彈藥兼容性,因而有著相同血統的我軍94式105炮,也能夠發射用於攻堅破障,摧毀鋼筋混凝土工事的國產BTM-105、DTJ1-105多功能碎甲彈,這是國產125毫米滑膛炮做不到的。

在各型坦克以外,國產化的105線膛炮還被廣泛應用於輪式裝甲突擊車、兩棲突擊車等裝甲車輛,其中典型的例子便是我軍中型合成旅所普遍裝備的國產八輪ZTZ-11輪式突擊車。我軍ZTZ-11配備一門低後坐力ZPL-98A式105毫米坦克炮。我軍這門ZPL-98A在發射二期長杆穿甲彈時出膛穿深接近500毫米,在威力上已經超越了美軍目前同樣使用105炮的M1128「斯崔克」機動火炮系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搭載ZPL-98A 105炮的ZTZ-11是當今世界輪式突擊車中的火力之王。

不僅如此,我國陸軍兩棲合成旅內裝備ZPL-98A低後坐力105線膛炮的05式兩棲突擊車同樣也是火力強大。正如前文所提及,該炮發射二期長杆彈接近500毫米出膛穿深的威力在我軍發起對台兩棲登陸作戰的過程中,能夠輕而易舉地擊穿「台偽軍」灘頭部署的「巴頓」系列坦克。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實際上我軍這門低後坐力ZPL-98A 105炮的威力比台偽軍M60A3 TTS和CM-11「勇虎」自身的105炮還要高出不少。

目前能夠發射同等威力M900穿甲彈的高壓M68A1 105坦克炮,已經隨著M1「艾布拉姆斯」早期型號的退役而退出美軍裝備序列。而「台偽軍」的105炮由於是美軍80年代的庫存貨,缺乏炮管測曲器,炮尾組件和熱護套結構也偏落後,整炮無法承受發射新型M900穿甲彈所需要的高膛壓。因而僅能發射性能遠遜於我軍二期長杆彈的M735、M774穿甲彈以及台灣地區自行生產的TC-84鎢芯穿甲彈,連我軍96式坦克的正面都無法擊穿。可見,我軍的05式兩棲突擊車,其火力甚至還要強過「台偽軍」目前裝備的主力坦克,有這樣的實力差距戰場勝負其實早已註定。

除了我軍自己裝備一系列不同型號的105線膛炮,我國遠銷海外的85系列主戰坦克、59D中型坦克都安裝有著源自北約標準L7 105炮的國產坦克炮。我國當年從奧地利和英國僅僅花費了少量的外匯(可以說是白菜價)就引進了105線膛炮這項關鍵技術,並在其後三十餘年間將其應用到海量的國產裝備上,完全就是一筆一本萬利的買賣。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國軍工人員沒有止步於原裝產品本身的性能,更是結合自身經驗和技術將其優點發揚光大,走出了一條典型的「中西結合」式裝備發展道路,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