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查士丁尼時代的政治困局與皇權危機

費爾南的信箋 發佈 2023-05-24T09:26:28.852118+00:00

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公元527年,查士丁尼加冕為皇帝,開啟了其長達38年的統治,尼卡暴動則發生在查士丁尼即位後的第五年,屬於查士丁尼統治的早期,但查士丁尼對帝國政治的影響卻是從其舅父查士丁的即位就已經開始。

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公元527年,查士丁尼加冕為皇帝,開啟了其長達38年的統治,尼卡暴動則發生在查士丁尼即位後的第五年,屬於查士丁尼統治的早期,但查士丁尼對帝國政治的影響卻是從其舅父查士丁的即位就已經開始。

公元518年利奧王朝的最後一任統治者阿納斯塔修斯一世去世,由於缺少王位繼承人,其三個侄子又難堪大任,此時查士丁作為御林軍長成了當時能左右局勢的重要力量。

由於貴族,禁衛軍等勢力都沒能選出讓各方都滿意的繼承人,最終元老院審議查士丁作為帝國新的統治者。但有趣的是伯里認為這一切並非偶然,甚至是查士丁集團的精密計劃的結果。

更有學者直接將查士丁的即位歸功於其侄子查士丁尼本人,因為查士丁出生行伍,基本屬於文盲,在整個查士丁當政期間,查士丁尼可能都充當著帝國實際控制者的角色。

貴族與皇權的矛盾

查士丁尼與查士丁一樣都出生於巴爾幹半島達爾達尼亞省的農民家庭,由於查士丁無子嗣於是收養了其妹妹維吉蘭蒂亞的兒子即查士丁尼,他被帶到君士坦丁堡接受教育,並深受查士丁的信任。

在查士丁即位後,查士丁家族的政權並沒有真正穩固,由於其出身低下,國內大貴族的威脅仍然存在,其中賽奧克利多斯和維塔利安威脅最大,最終前者被處死,而後者則在查士丁的授意下被查士丁尼暗殺。

雖然這些行為對大貴族起到了威懾作用,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大貴族與元老們的威脅。隨後查士丁尼選擇了支持以貴族為主的藍黨打壓綠黨的勢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貴族和藍黨的支持。

但隨著527年,查士丁尼正式加冕為皇帝,他的政策發生了調整,這首先體現在官僚統治集團的人員結構上。

查士丁尼政權中的核心人物多是出身低下的平民,其皇后狄奧多拉是綠黨馴獸師的女兒,出身卑微,名聲不佳,據說在結識查士丁尼前就已經和情人育有一子。

卡帕多西亞的約翰則是查士丁尼的禁衛軍長(PraetorianPrefect),主要負責財政,但在普羅柯比的描述中他也並非出生上層社會,而是只接受過初等教育。

貝利撒留則是查士丁尼時代最為著名的將軍,關於其出身的信息不詳,在吉本的描述中貝利撒留出生平民階級,但也有學者認為其出生貴族階級,比較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其出生在一個比較優渥的平民家庭。

由此可見,查士丁尼對官僚的任用比較開明,並且有意加強中央集權,重用出身一般的平民,元老院貴族的勢力被日漸壓縮。

伊文斯也曾說道:「也許是為了彌補卑微的出身,狄奧多拉和查士丁尼重新制定了禮儀標準。

元老們來到他們面前,都要跪拜並親吻他們的靴子。這個儀式一定傷害了舊貴族的驕傲。」因為在此之前,元老是不需要在皇帝面前跪拜,也不向皇后致以正式的問候……那些拜倒在她面前的元老們一定是帶著無聲的厭惡和痛苦才這樣做的。

這種帶有羞辱意味的禮儀與查士丁尼的用人策略都造成了元老院貴族的廣泛不滿,但元老院貴族與查士丁尼統治集團間的矛盾遠不止於此。

在查士丁尼在即位後就轉變了對待競技黨的態度,他一改之前支持藍黨的作風,轉而同時處理競技黨對城市秩序的威脅,這就造成了以往藍黨與皇帝之間的同盟關係宣告瓦解。

失去皇帝支持的藍黨們變得小心翼翼,無法再像之前肆意打壓綠黨勢力,甚至和綠黨的待遇相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在尼卡暴動中藍綠兩黨的聯合。

舊貴族對皇權的不滿還體現在實際利益上,查士丁尼即位後推行的土地改革與法律改革就較有代表性。

查士丁尼時代早期土地兼併日益嚴重,這是由於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時期,拜占庭帝國政治經濟相對穩定,大貴族大地主的土地兼併由此發展起來。

但大地主的土地兼併行為卻動搖了國家經濟的根本支柱,即小農經濟的基礎。

在查士丁尼法典中甚至認為:「國家財產幾乎完全落到私人手中,為私人所有。包括所有族群的國家財產被掠奪、被侵吞。」因此查士丁尼意欲打擊大土地所有者,保護小農經濟,藉以維護帝國的經濟基礎。

為此,「查士丁尼取消了貴族地主的免稅權,利用各種藉口打擊大地主的逃稅行為。普羅柯比甚至認為查士丁尼與稅吏合作瓜分貴族地主的財產。查士丁尼的秘密舉報制度也受到普羅柯比的批評。同時,查士丁尼嚴格限制教會地產的規模。」

此外,查士丁尼的法律改革同樣如此,公元529年第一部《查士丁尼法典》正式出版,並在此後的數年中不斷修改,《法學階梯》與《法學彙編》也陸續出版。

在查士丁尼早期,其頒布的新律中譴責了各行省中國家和私人土地所有權的分離情況,將其歸罪於地方巨頭的放縱無度,查士丁尼試圖通過立法改變這種情況,但法律的修訂勢必會有阻力。

彼得·希瑟曾在論述查士丁尼早期的法律修訂時認為,《查士丁尼法典》的修訂過程中存在很多爭論,但任何爭論都是針對那些在過去享有既得利益的幾代人。

查士丁尼和特里博尼安共同推動法律改革,這顯然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也引發了大量的反對。法律改革無疑觸及了舊貴族們的既得利益,也招致了無數的反對。

在尼卡暴動前夕,藍黨舊貴族對查士丁尼皇權存在諸多不滿,由於皇帝和皇后出生問題導致侮辱性禮儀制度的出現,同時在競技黨中的同盟關係也宣告破裂。

緊接著的法律改革和土地改革更是觸動了舊貴族的實際利益,這些都是在尼卡暴動中藍黨能夠迅速與綠黨結合,並試圖推翻查士丁尼政權的重要原因。

普通民眾與皇權的矛盾

根據普羅柯比在《戰史》中的表述,普通民眾對查士丁尼的不滿很大程度上與當時的禁衛軍長官卡帕多西亞的約翰有關。

在查士丁尼上台後不久,即任命約翰為禁衛軍長官並命令他充實國庫,減少政府開支。此後,約翰便開始以一種新的、無情的方式徵稅,這很快為他贏得了貪婪和狡詐的名聲。

他的政策也制止了行政體系中常見的受賄行為,這引起了更大的騷動,因為人們注意到約翰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富有。慢慢地,普通民眾開始感受到約翰政策的影響。

其中有很多人因為這些政策的影響失去了收入和地位,於是加入藍黨或是綠黨,並在競技場中發泄自己的不滿。

同時,根據伯里在《晚期羅馬帝國》中的說法,君士坦丁堡中的大量流民與難民也和卡帕多西亞的約翰在行省的橫徵暴斂有關。

這也是為何在尼卡暴動第二階段的矛盾核心發生了轉移,也使得尼卡暴動向著更加嚴重的情況發展。

普通民眾對皇權的不滿還體現在查士丁尼在繼位前一直實行支持藍黨貴族,打壓綠黨的主導方針。

由於藍黨多是卡爾西頓派貴族,查士丁尼在作為凱撒輔佐查士丁期間需要獲得這些大貴族的主持,不免在競技黨中支持藍黨打壓以手工業者和富裕的商人為主的一性派綠黨,這就時常引發綠黨對藍黨與皇帝的不滿。

在提奧法尼斯《編年史》的一段有關於競技黨與皇帝傳令官的對話就顯示出了這一矛盾,對話大意是:綠黨向皇帝抱怨藍黨對他們的暴行,皇帝的傳令官不以為然。

後來藍黨也參與進來並指責綠黨的過錯,皇帝通過傳令官贊同藍黨的意見,綠黨負氣離去,皇帝和藍黨繼續觀看賽車競賽。

這一段記清晰地體現了皇帝與藍黨間的同盟關係,而綠黨則成了藍黨貴族與皇帝共同打壓的對象,綠黨將皇帝視為藍黨惡行的保護傘。

在527年查士丁尼正式成為皇帝前,這種策略一直持續,即便查士丁尼改變了策略,但這種觀念在綠黨民眾中仍舊根深蒂固。

所以在提奧法尼斯《編年史》與《復活節編年史》中,這段記載都是附在尼卡暴動之前,似乎是有意將對話內容中綠黨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解釋為尼卡暴動的起因。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普通民眾為主的綠黨與皇權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卡帕多西亞約翰的橫徵暴斂及其稅收政策,這使得相當數量的普通民眾破產淪為流民難民。

這些人大量湧入君士坦丁堡,也有些人加入競技黨,形成數量龐大且心懷不滿的暴動因子,其次大量的綠黨民眾又因為皇帝對藍黨的長期庇護對皇權並不信任。

在這些人眼中藍黨貴族與皇權都是對他們壓迫的根源,這一切都為尼卡暴動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查士丁尼當局的內部矛盾

除了與藍黨貴族與綠黨民眾的矛盾,查士丁尼統治集團內部的問題也凸顯出來,首當其衝的就是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敗問題

卡帕多西亞的約翰與特里伯里安則是其中的代表,普羅柯比甚至將尼卡暴動爆發的原因直接歸結於卡帕多西亞約翰的貪得無厭,這種說法也被伯里認同。

卡帕多西亞的約翰的政策已經引起了普通民眾的不滿,呂底亞的約翰(JohntheLydian)的《論帝國政治》中詳細記載了卡帕多西亞的約翰當政期間的諸多惡行。

雖然不排除這些記錄中的具有主觀情緒的影響,但也足以說明卡帕多西亞的約翰在當時君士坦丁堡的名聲並不光鮮,這也是尼卡暴動中他被要求罷免的重要原因。

除了卡帕多西亞的約翰,作為司法大臣的特里博里安則主要負責法律的起草和編訂,並且當時主要忙於編訂《法學階梯》,算是個知識分子,但根據普羅柯比的記載,他收受賄賂,貪贓枉法,根據富人的要求而肆意修改法律的內容。

這類行為當然招致了民眾的不滿。實際上不僅僅是在普通民眾中,在貴族中二人同樣不受歡迎,無論是財政還是法律,這幾乎都觸動了舊貴族們的既得利益。

瓊斯在分析這一事件時甚至認為對這兩人的反對主要是由貴族發起的,而並非普通民眾。

雖然官僚的貪腐在普羅柯比的解釋中被認為是尼卡暴動爆發的直接原因,但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是,官僚其實與尼卡暴動這一事件本身並沒有關係,對於官僚的反對很大程度是對官僚背後的查士丁尼政權的不滿。

參考文獻

[1]蘇維托尼烏斯:《羅馬十二帝王傳》,張竹明、王乃新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

[2]佐西莫斯:《羅馬新史》,謝品巍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3]荷馬:《伊利亞特》,羅念生、王煥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國史》,徐家玲譯,商務印書館2019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