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記者聶子瑞:西方媒體對西藏的偏見,可能因為這兩個目的

觀察者網 發佈 2023-05-24T18:30:16.879142+00:00

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澳大利亞勳章獲得馬克林在2023·中國西藏發展論壇期間告訴觀察者網,他認為,西方媒體在報導西藏時對中國非常有偏見,和他看到的完全不同。西方媒體對於西藏的報導可能有兩個目標,有時是因為地緣政治,也可能僅僅是為了博流量。

【文/觀察者網 王慧、張菁娟】「西方對西藏的報導大錯特錯。」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澳大利亞勳章獲得者馬克林在2023·中國西藏發展論壇期間告訴觀察者網,他認為,西方媒體在報導西藏時對中國非常有偏見,和他看到的完全不同。

中國日報社文教部高級記者聶子瑞也說,「他們並不了解西藏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西方媒體對於西藏的報導可能有兩個目標,有時是因為地緣政治,也可能僅僅是為了博流量。

「為引發爭議而誇大事實,以獲得更多的關注,很多西方媒體都這麼幹,不僅僅是報導西藏問題上,報導自己國家時也會這麼幹。」聶子瑞說。

聶子瑞(美國)正在分論壇發言

西藏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劉凱教授在發言中提到,在當前複雜的國際關係和跨文化傳播語境之下,西藏傳播面臨「不願、不想、不能」三道難題。

第一,不願傳播真實的西藏。面對國際關係異常複雜和多變,西方一些政治勢力基於政治目的不願放棄「西藏牌」,會有傾向性地選擇傳播片面的、歪曲的、為其所用的西藏形象。

第二,不想相信真實的西藏。現階段外界對西藏認知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或者停留在「人類最後的秘境」的光環之下,亦或是雪域高原艱苦的生活環境和落後的生活狀態等「舊貌」之上。由於刻板印象的存在,外界公眾不想放棄對所謂「秘境」獵奇心理的滿足,或是「落後」「困苦」形象對審視者優越感的滿足,因此,他們往往不想相信真實的西藏。

第三,不能觸達真實的西藏。由於地理和氣候原因,能夠進藏旅遊親身體驗西藏文化的人口數量還比較少,特別是國外民眾大多從媒體上了解西藏,他們看到的西藏其實不是真實的新西藏,而是藉助於媒介鏡像和自我選擇後形成的感知形象,並不能觸達到真實的西藏。

談及西方媒體報導西藏時的偏見時,馬克林提到了一個他認為很有趣的現象。

他說:「西方的一些電影明星甚至是體育巨星,他們總是站出來反對中國,並且覺得自己可了解西藏了,他們總是在散布一些反華言論,他們說的和我看到的完全不一樣。」

馬克林在2023·中國西藏發展論壇發言

馬克林去過西藏4次,第一次是在1985年。「那時候西藏非常落後,尤其是衛生方面。過去這些年,西藏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非常迅猛。可以看到,現在普通西藏老百姓的生活過得比以前好得多。」

據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楊丹介紹,2021年,西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可比價計算,較2011年增長了1.1倍,年均增長7.7%,高於全國1.6個百分點。 2021年,西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和14%,位居西部地區前列。

「減貧是對人權的重要保障,」聶子瑞說,當世界認識到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的奇蹟以及這對人類福祉的普遍意義時,許多人,特別是西方人,根本沒有認識到中國對極端貧困的「徹底勝利」是一種具體的人權進步,更不用說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權進步的里程碑。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許多發達國家在很久以前就實現了生存和發展,如今可以說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聶子瑞補充道,中國在減貧方面做得不錯,中國的發展道路在世界各國中顯然是獨特的。我們看到,西藏的減貧不僅促進了地區和中國的發展,也促進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