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 | 《哈佛商業評論》:不要從失敗中過度吸取教訓

社會科學報 發佈 2023-05-25T00:32:28.179278+00:00

近日,《哈佛商業評論》發表行為科學家埃姆雷·索亞等人的文章,總結了吸取教訓時容易犯的幾種錯誤。原文:《哈佛商業評論》:不要從失敗中過度吸取教訓。編譯 | 宋獻琪。


失敗乃成功之母,但是過度反思是否會適得其反?在企業決策中,如何避免陷入失敗陷阱?近日,《哈佛商業評論》發表行為科學家埃姆雷·索亞(Emre Soyer)等人的文章,總結了吸取教訓時容易犯的幾種錯誤。


原文:《哈佛商業評論》:不要從失敗中過度吸取教訓

編譯 | 宋獻琪

圖片 | 網絡


無論經營一家小型初創企業,還是一家500強企業,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的能力和意願對其未來的成功都至關重要。然而,過分地關注過去的失敗會強化錯誤,造成學習的假象,而不是真正的改進。那麼,如何才能在失敗中獲得準確而可操作的經驗呢?我們發現,領導者在分析失敗時容易陷入三種常見陷阱。


陷阱一:將重點放在分析失敗上,試圖理解失敗的根本原因。只尋找失敗的共同模式,並認為這是失敗的重要原因,很容易犯片面性的錯誤。因為有時一種模式不僅存在於失敗案例中,也會在成功的案例里中出現,草草下結論會走向毫無幫助的策略。


陷阱二:只專注於分析負面結果。成功案例的共有特徵可能在大多數失敗案例中不存在,失敗案例的特徵可能在大多數成功案例中也不存在。因此,只分析失敗案例的共同點會阻止管理者發現失敗和成功之間的重要差異,導致他們忽視真正有益的改進。


陷阱三:注重結果,忽視過程。從失敗中學習最危險的陷阱是,忽視一些目前看似有效的措施未來可能導致的失敗。好的結果不一定來自好的過程,它們可能以過度的風險或不道德的做法為前提,以長期成本換取短期收益。如果只關注如何減少失敗,而不了解什麼是成功的真正驅動力,最終可能會發現一些階段性成就實際上是變相的災難。


當然,避免這些陷阱的辦法並不是忽視失敗,僅僅試圖從成功中學習也會有類似的陷阱。相反,為了避免投資於無效策略,管理者應該分析策略的驅動因素。要明白失敗和成功包括結果和導致這些結果的過程兩部分。管理者可以識別小規模但具有代表性的失敗和成功樣本,並尋找兩者之間的差異——而不僅僅是尋找成功或失敗的模式。而且這種分析可以定期重複,以幫助決策者了解這些差異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並相應地調整策略。


過去的經驗能為未來提供有價值的見解——但前提是我們有效地利用它們。在《經驗的神話:我們為什麼學到錯誤的經驗以及如何糾正》(The Myth of Experience)一書中,我們對以上想法進行拓展,探索了各種情況。歸根結底,最好的老師既不是孤立的失敗,也不是孤立的成功——智慧來自於把兩者結合起來的深度思考。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54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外刊 | 《評論彙編》:加大水資源的投資力度

外刊 | 《華爾街日報》:如何合理規劃你的生活開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