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島,被鮮血澆滅的地獄(一):敲響日本的大門

不負人生優雅 發佈 2023-05-26T06:50:03.288816+00:00

歷史有時讓人發笑,有時令人恐懼,有時卻讓人掩卷沉思。如果說塞班島的戰鬥,是美國佬殺進了日本帝國的院子裡;

歷史有時讓人發笑,有時令人恐懼,有時卻讓人掩卷沉思。

關注@不負人生優雅,為您講述別具一格的歷史軍事故事。


如果說塞班島的戰鬥,是美國佬殺進了日本帝國的院子裡;那麼,硫磺島之戰,完全就是砸破日本的大門了。

栗林忠道和硫磺島

1944年6月,硫磺島上的日軍迎來了一位新的司令官。

栗林忠道中將身材壯實,中等個頭,53歲,留著兩撇小鬍子。

作為日本陸軍的明星軍官之一,栗林將軍無論在前線指揮還是作戰參謀方面,都表現的非常傑出;而最關鍵的一點是,他比大多數的日本軍官更加了解美國人以及他們的行為方式。

早在20年代末,當時還是一名上尉(日本軍銜叫一尉)的他,就在德克薩斯州的布利斯堡接觸了美國人的騎兵訓練。

1929-1931年,栗林分別擔任過駐美國和加拿大的使館武官,他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遊歷了美國大部分地區。這些旅行使他極為敬重美國的精神和活力,並讓他深信——「美國是日本在這個世界上最不應該與之作戰的國家」——這個觀點,他小心翼翼地在1931年給妻子的信中表露過一次。

現在,他最新的任務,是指揮第109師團和小笠原兵團,包括小笠原群島上的全部守軍。而臨行前,東條英機首相給他的指示是——「要像阿圖島那樣」——栗林必須死守硫磺島,直到最後一人。

太平洋上,一連串的島嶼如同鬆散的項鍊一樣,從東京灣延連到了馬里亞納群島,從北到南,依次是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和火山列(群)島。火山列島的三座島嶼同樣是南北一線排列,硫磺島就位於正中央。

這座東西長度約8公里,南北距離約4公里的荒島,從空中看上去,就像是一塊豬排,島上最顯著的標誌是狹窄的南端的一座死火山,山的高度雖然只有約170米,但是卻猶如從海中突然拔升而起一樣,顯得十分雄偉。也正因為這座火山如同一個倒扣的日式錐形碗,所以島上的日本居民將之稱為「折缽山」。

島嶼的表面到處都是含硫的火山灰,陡峭的灘涂上覆蓋著火山岩屑——這也導致地面無法承載重型車輛。蒸汽從地面的裂縫噴出,沸騰的硫磺坑隨處可見,遠遠看上去就像座活火山;儘管這裡缺水、蠻荒、烏煙瘴氣,卻是唯一一座地形適合修建足以容納B-29重型轟炸機的機場的島嶼。

這座位於東京和馬里亞納群島正中間的荒蕪小島,早在1673年就被一個英國人發現了,後來,俄國人、美國人輪流來到這裡,但是這些西方國家的人都認為這裡不適合作為殖民點;最後,還是日本人不嫌棄地跑到這裡定居,並將其視為日本國土的一部分。(注1)

許多年以來,日本的海軍從來都沒有重視過這座荒涼的島嶼,僅僅在島上設立了電台和氣象站;島上的1100多名日本居民天天提心弔膽地生活著,生怕某天火山爆發,島嶼就會直接沉到海底;而每年都有六班輪渡從本土來到島上,滿載著日用品、遊客與各種新聞報紙。

從1940年開始,日本人突然重視起這個島嶼了,一座擁有兩條跑道的機場建成了,海軍的炮台也開始設立了,2000多名勞工和海軍士兵湧上了這座荒島。

當美國海軍開始進攻馬紹爾群島後,東京的大本營才如夢初醒般地關注起來了硫磺島和台灣島;尤其是塞班島陷落後,硫磺島變成了塞班島和東京之間唯一的戰略中繼基地——一旦這裡落入到美軍的手裡,日本的首都和東部的重要地區都暴露在了美國的戰鬥機、轟炸機的攻擊機群面前。

即使美軍選擇了從菲律賓進攻台灣,硫磺島也是他們必須攻占的目標之一,於是,從1944年初,日本的海軍和陸軍分別向島上派出了防守部隊,雙方人數相當,裝備的重型武器也相差無幾,結果就是,互相看不上的陸軍馬鹿和海軍馬鹿各自為政,彼此分裂。

日軍的大本營在1944年夏季制定「捷號」作戰計劃時,硫磺島還被視為本土防衛線的重要一環,一旦美軍進攻,將集中日本東部的陸軍教導航空軍和海軍的第3航空艦隊,擔任航空作戰,而小笠原兵團負責地面作戰,他們將擊潰登陸的美軍,死守小笠原群島。

然而,計劃永遠跟不上變化,隨著塞班島戰役和雷伊泰灣海戰的落幕,日本的海軍航空兵精銳被一掃而空,至於什麼時候可以重建,沒有人知道,於是,原有的計劃被迅速放棄,硫磺島的守軍再也不用奢望什麼海、空軍的支援了,他們只能孤立無援地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舊金山會議

儘管美國海軍的金上將反對進攻菲律賓群島的建議已經失敗了,但是他依然爭取將台灣作為下一步的進攻目標。

金上將一直堅持,當美國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廈門港立足之後,就可以控制住中國南海,那裡正是日本獲取東南亞的石油、橡膠和其他戰爭資源的主要生命線。

而且,相較於呂宋島而言,從台灣的機場出發,美國的B-29轟炸機機可以裝載更多的炸彈前去轟炸日本。

現實很快就會告訴金上將什麼叫做孤立無援。

1944年9月29日,他在舊金山會見了太平洋戰區的美國陸、海、空軍事行動的五位負責人:太平洋戰區的總司令,海軍上將切斯特·W.尼米茲;海軍少將福瑞斯特·P.謝爾曼,他 是尼米茲的參謀軍官;海軍上將雷蒙德·A.斯普魯恩斯,第58特混艦隊的司令官;中將米勒德·F.哈蒙,太平洋戰區的陸軍航空兵指揮官;以及中將小西蒙·玻利瓦爾·巴克納,他剛剛被任命為新成立的第十集團軍的指揮官。

在早已安排好的會議室里,召開的會議充滿了緊張的氣氛——本來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討論進攻台灣的計劃;但是除了金上將以外的所有人,都打算想方設法地說服金放棄進攻台灣,並選擇另外一條完全不同的進軍路線——攻占西太平洋上的硫磺島和沖繩島。

要知道,直到不久前,尼米茲和大多數的海軍高級軍官還在支持金上將進攻台灣的建議。但是尼米茲將軍漸漸意識到,如若想進攻日本的腹地,那麼進軍台灣既不是最好的也不是代價最小的路線。

尼米茲將軍是有備而來的。他在會議上遞給金一份摘要文件,十分簡短地論述了反對進攻台灣而支持進攻硫磺島和沖繩的理由。

金仔細地看著這份文件,皺著眉頭,明顯有些不滿。他抬起頭,看著巴克納中將:「你到底不喜歡台灣的哪些(方面)?」

巴克納引用了一些軍事情報,他告訴金,先前在滿洲駐紮的日本精銳部隊關東軍現在已經到了台灣。如果美國想要在台灣獲取一個堅固的立足點,至少需要9個師的進攻部隊,還將遭受到高達50000人的傷亡。

而哈蒙將軍的答覆更加不樂觀,他說,台灣作為B-29的基地是非常危險的。

首先,即使美國馬上開始進攻台灣的行動,並在台灣的西南部建立大型轟炸機基地,對於B-29來說,飛到日本的距離和從塞班島起飛實際上差不多;而從台灣起飛的B-29機群在空襲東京時,將在很長的一段飛行距離中,面臨來自日本的戰鬥機的不間斷攔截。

金上將再次轉頭看著尼米茲將軍:「你提出的兩個目標到底能夠發揮多大作用?」

後者的回答是,首先,雖然硫磺島只是個20來平方公里的,滿是岩石和火山灰的荒島,但是,這個荒島距離東京只有1056公里!如果被控制在日本人手中,這個島嶼對於不久後從塞班島、蒂尼安島和關島起飛的B-29轟炸機來說是個威脅——日本人的確也是這麼幹的。

但是,如果美國占領了這個地方後,不但可以當成掩護轟炸機的戰鬥機基地,還可以作為在空襲中受損的戰機的一個避難所。

至於尼米茲看中的第二個目標:沖繩島,它距離九州島不到600公里,完全是一個近乎完美的轟炸日本的基地。這個島嶼有足夠的地方來部署超過800架的「超級堡壘」和護航的戰鬥機。

如果盟軍計劃發動對日本本土的攻擊,沖繩島不但將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補給和燃料基地,同時也是非常棒的軍隊集結基地。

在尼米茲詳細解釋了他的觀點以後,金又轉向斯普魯恩斯將軍:「難道你沒有什麼要說的嗎?」他詢問道,「我知道沖繩島可是你的寶貝。」

幾名將軍都笑了起來,因為在幾個月前開始,斯普魯恩斯將軍就一直強烈地要求奪取硫磺島和沖繩島。但是面對金半開玩笑的詢問,斯普魯恩斯將軍只是笑著搖了搖頭,他說,尼米茲將軍說得很好,他沒有什麼需要補充的了。

最後金讓步了,至少是部分地讓步。他不同意完全把台灣排除在日程之外,但是,他贊成首先奪取硫磺島和沖繩島。

金將飛往華盛頓,把會議的結果告訴聯席參謀長們。在舊金山參加會議的六個人沒有人會意識到——他們已經選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的兩場重要的陸地戰的戰場。

同樣沒有人會知道,參加會議的六名將軍中,有兩位再也見不到勝利之日的到來。

運輸和後勤,這才是關鍵的問題!

1944年10月3日,參謀長聯席會議發出了一系列的命令:

已經準備好進攻萊特島的麥克阿瑟將軍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命令,他將在12月20日繼續發動攻占呂宋島的軍事行動。

尼米茲將軍被命令於1945年1月20日進攻硫磺島,3月1日進攻沖繩島;很快,這個時間表被證明是完全不切實際的。

進攻呂宋島的時間不得不推遲到1945年1月9日,硫磺島推遲到了2月19日,沖繩推遲到了4月1日。

進攻計劃的推遲,不僅僅是因為日軍在萊特島的拼死抵抗,更主要的原因還是補給運輸船隻的短缺。

的確,在二戰期間,美國的貨輪生產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速度,但是當太平洋兩場主要的戰役即將展開,而歐洲的戰場同樣需要大量的運力時,現有的運力便陷入了兩個戰場的競爭性爭奪中。所有的後勤人員,都在發瘋一樣地搜尋任何一個可用的貨艙。

即便滿足了船運的需求後,滿載著沉重的物資穿越浩瀚的太平洋也無異於一場戰役——美國海軍的最終目標,沖繩島距離舊金山足足有6200海里(約11483公里),一艘蒸汽貨輪以10海里的時速行駛,也需要跑上26天才能夠到達目的地。

而戰場司令官的做法往往令運力短缺的問題雪上加霜——幾乎所有的戰場司令官獲得一條運輸船隻後,他們都會命令這艘船停留在附近海域,充當臨時的漂浮倉庫或者是戰場運輸船。

麥克阿瑟將軍在進攻萊特島的時候,就這麼幹過——他直接扣留了221艘運輸船,讓它們在登陸點附近的海面上充當備用船隻。

除了運輸的問題,太平洋戰場中的島嶼爭奪戰,也在考驗著美國海軍的補給和後勤能力。

首先,幾乎所有的島嶼,沒有哪個天然港口是能夠直接使用的,許多貨輪的船長會發現,他們能夠找到一個暴露在狂風和潮水中的停泊點都已經相當不錯了;更多的時候,貨輪面臨的是暗礁林立的珊瑚礁。而卸貨的地點,很有可能就是密林、沼澤或者懸崖。

這種時候,想把貨物真正送上岸,就需要各種登陸艦艇來幫忙了——可是隨著戰事的擴大,這類艦艇數量也嚴重不足了。

而另外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問題就是,太平洋戰場完全不同於歐洲戰場,無論是防守一方還是進攻的部隊,他們幾乎都無法從島嶼上獲得有效的戰爭物資或者是機械資源,對於後期的美國海軍來講,他們也不用指望能夠從日本軍隊那裡繳獲什麼可以直接利用的東西。

如此一來,進攻的美國軍隊,不得不自己準備好所有的他們在戰鬥中需要的任何東西:帳篷、野戰醫院、彈藥軍火、移動式的碼頭、鋪設飛機跑道的鋼板、大型的鋸木機設備、混凝土攪拌器、起重機、製造瀝青的裝置、吉普車、坦克、火炮、無線電台、電話線、燃料、乃至食物、啤酒、香菸和衛生紙。。。

根據以往的經驗,所有人公認不可或缺的裝備就是——推土機(哈哈,不是坦克哦!)——當你不斷地要在每一個荒島上為所有的基礎設施鋪設地基的時候,推土機才是真正的萬能裝備。

持續不斷地建設讓人們又遇到了另外一種短缺——所有的地方都沒有足夠的木匠、電工、機械工、水管工人、搬運工、卡車司機、推土機工人或者是其他的機械操作人員。。。。

偵察和地底下的日本人

尼米茲手下的參謀人員從得到命令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制定進攻計劃,為了儘可能多地收集資料,美國人不但要審訊那些被虜的日軍,還要研究在其他戰役中繳獲的文件;他們還詳細地研究手頭的日本的舊的出版物——力求從製造商的廣告裡分析出有價值的軍事情報。

為了獲得最新的軍事情報,兩艘裝備了特殊的照相裝置的潛水艇從珍珠港出發,前往硫磺島和沖繩島,去拍攝海灘和海岸線上的防禦工事照片。

派遣到沖繩島的「劍魚」號潛水艇一去不返。

而派往硫磺島的「槍魚」號潛水艇運氣相對好一些,通過潛望鏡拍攝的照片對於評估硫磺島海岸防禦工事提供了一定的幫助;通過這些照片也可以很好地分析硫磺島的海灘,如何讓士兵和裝備適應滿是火山石碎屑的灘頭被納入了日常訓練。

主要的偵察方式還是得依賴空中的飛機,而所有美國人都清楚,日本人很擅長將自己的防禦工事隱藏在洞穴或者是地下通道里。

以馬里亞納群島為基地的飛機對於硫磺島展開了大規模的強化空中偵察。反覆偵察帶回來的證據,顯示了日本人一直在穩步擴充的他們的防禦工事。

斯普魯恩斯將軍開始懷疑直接進攻硫磺島是否明智,而海軍陸戰隊的地面指揮官:「嚎叫的瘋子」霍蘭德·史密斯將軍對於戰役傷亡的預測——高達15000人的傷亡——更加加重了海軍上將的疑慮。要知道,史密斯將軍是個喜歡戰爭的傢伙,他很少會表現出對於未來傷亡的擔憂。

而當在馬里亞納群島B-29轟炸機的指揮官,李梅將軍到旗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上來拜訪他的時候,斯普魯恩斯藉機談到了行動必要性這個問題。

斯普魯恩斯將軍想知道李梅的轟炸機部隊到底有多需要這個島嶼。

「沒有硫磺島,」李梅將軍告訴他,「我就不能有效地轟炸日本。」

「這解除了我的思想負擔。」斯普魯恩斯後來回憶道。

從1944年的11月開始,美國人加快了進攻的準備工作。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B-29和B-24轟炸機——後來航母編隊的艦載機也加入其中——進行了創紀錄的持續74天的轟炸。

那麼島上的日本人在做什麼呢?

答案是,他們把藏身的洞穴挖的越來越深。

正如前文所說的那樣,栗林忠道將軍雖然了解並欽佩美國人,但是他仍舊打算儘可能多地消滅他們,而且,他會採用他能夠想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做到這一點。

剛一抵達,栗林將軍就拿著一根木頭拐杖,背著水壺,開始步行環遊全島。他帶著堀江芳 孝陸軍少佐來到折缽山下的海岸,趴在地上,用木拐杖瞄準著海岸線,仿佛自己拿著一支步槍。

「海灘的寬度足夠。」栗林指了指附近的1號機場,「敵軍必定會在這裡登陸,他們別無選擇。」

隨後,他要他的副官堀江少佐從不同方向朝他走過來。栗林隨後就在小本子上畫下了他的瞄準線。這一番折騰,足足花費了兩個小時。精疲力盡的堀江少佐心想,傳言果然不假,栗林身為中將,做事的方式卻像個分隊長。

在栗林將軍最初的設想中,硫磺島作為帝國的防禦工事和堡壘,它可以讓進攻者付出極其 高昂的代價——「當敵人來犯的時候,我們可以牽制住他們,」栗林說,「然後,我們的聯合艦隊就會可以扇他們的耳光。」

可是不久前的雷伊泰灣海戰的慘敗讓他的計劃成為了泡影,日本的海軍和空中力量大部分被摧毀殆盡,聯合艦隊實質上已經不復存在。

在感到震驚的同時,栗林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他要把把硫磺島變成停泊在海中的堅固堡壘。

為了減少吃飯的嘴巴,栗林將軍命令將硫磺島上的所有平民撤回日本。從7月3日到14日,一千名住在島上的老百姓被送回到日本本土。而島上所有的16歲到40歲的單身男子都被徵召入伍。

栗林打算採用的縱深防禦體系是如此的極端,同時徹底的背離了日軍的「水際灘頭防禦戰略」,他知道再多再密集的海灘上的碉堡根本抵擋不住美國空軍、海軍和兩棲攻擊部隊的聯合打擊。

他完全不打算為硫磺島的海灘而戰,他也不允許自殺性的敢死隊式的進攻。相反,他要求幾乎全部的部隊都藏到地底下去。栗林將軍像個暴君一樣,命令他的部隊要儘可能長期地堅守(地下)陣地,每個人都要取走10個美國兵的生命。

這個防禦計劃是如此的大膽而顛覆常規,因為幾乎沒有什麼地方要比硫磺島更不適合進行大規模的地下防禦工程建設的了。

當深入到地下大概10米的深度時,越來越高的地熱溫度和硫磺蒸汽對於施工人員無異於一種酷刑;而唯一幸運的是,硫磺島上大部分地區的岩石都是一種由火山灰積壓形成的多孔透水的岩石,用鐵鍬和鎬頭很容易就可以挖掘下來。

從日本過來的洞穴防禦工事的工程專家設計了島上的防禦工事。一支包括了數百名強征過來的朝鮮勞工隊伍,每周7天,每天24小時輪班倒,他們每天可以掘進1米。挖出來的灰土和碎塊會裝在帆布袋裡運上地面。

他們光著膀子,只纏著兜襠布,踩著膠底分趾拖鞋,每次下去挖掘都堅持不了10分鐘就要回到地面呼吸新鮮空氣,休息一會兒。

鋼筋和混凝土等貨物從200多公里以外的父島(位於小笠原群島)源源不斷地運來。一個海軍的建築工程營砍伐了大量的橡樹以供應木料用來支撐山洞。

栗林將軍在每日視察時都會親自檢查陣地。有的時候,他站在一座碉堡的射擊口處,會舉著他的輕便手杖,就像舉著一把步槍一樣瞄準外面的景物。

這套迷宮式的防禦工事的核心被設在了折缽山山內,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之後,到1945年初,栗林擁有了一個由山洞、碉堡、戰地指揮所和醫院組成的錯綜複雜的地下網絡防禦工 事,在折缽山裡面,那些天然的大山洞可以一次性容納500多人。日軍在裡面安裝了電燈和通風系統,裸露的岩壁被刷上了石灰。各個指揮所之間通過無線電或地下電話線相互聯繫。

1860人負責把守折缽山,這支部隊將獨立作戰,他們的任務是儘可能地拖住敵人的腳步。俯瞰海灘的折缽山山坡上,早已挖好了大量洞穴。洞口角度經過調整,內部防守的士兵不會輕易被爆炸和火焰噴射器傷到。

大約1500座地下掩體由總長度達到25公里的地道連接到一起,單獨的一條地道就有近700米長,14個出入口分布在地面的各個隱蔽點。這些隱蔽的防禦工事裡儲藏了食物、水和彈藥,每個防禦工事都通電並安裝了無線電台和有線電話。

在地面上,堅持「水際灘頭防禦作戰」的海軍的勞工隊沿著機場周圍建造了數百座半球形混凝土碉堡。碉堡周圍堆上了厚厚的沙子,這既可以起到隱蔽作用,同時還可以減輕艦炮的攻擊力。

在硫磺島上,栗林總共設置了大約 800個槍炮陣地,這其中包括:深挖的迫擊炮坑道,坑道的牆壁上粉刷了指南針的度數以便用於定位;機槍碉堡和掩體炮台的發射口都是傾斜的,這樣就不會被海上的艦炮火力直接命中;高射炮部署位置刁鑽,只有垂直落下的炸彈才能將它們摧毀。

島上的守軍一共有21000人(陸軍14000人,海軍7000人),他們分駐5個區域進行防守作戰,第一道防線是一片戰壕網絡,由火炮、輕機槍以及埋在土裡的坦克組成,沿著兩座機場之間的高地的南部邊緣建立。第二道防線則緊貼著二號機場後側,穿過元山地區。

眾多狹小射擊陣地的射界在登陸灘頭上相互交叉重疊。反坦克壕溝和步兵塹壕縱橫交錯。在大多數的防禦系統中,眾多的出口使得日本守軍能從看似不可能的地方突然出現,並發動反擊,在初期的戰鬥中,日軍經常從側翼包圍前進的海軍陸戰隊。

隨著防禦體系的基本完工,栗林召集了各支部隊的指揮官,正式宣布了戰鬥計劃:

沒有得到命令,全體官兵不得朝登陸艇開火,也不得阻止敵軍登陸海灘。等敵人向縱深推進500米後,機場附近的所有自動武器和部署在折缽山、元山高地的大炮便一齊開火。

「一旦敵人侵入,全體官兵須以陣地為墳墓,以一當十,奮勇殺敵,死戰到底。」

栗林有著定時寫家書的習慣。在信里,栗林會抱怨妻子串門過多,責備長女洋子字跡不夠工整,且老是寫錯別字。他還勸長子要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別抽菸,少喝酒,在家裡多多說笑,活躍氣氛。

在寫給妻子的信中,栗林偶爾會提到他自己的情況。「我瘦了很多,」他寫道,「某種程度上,我看起來就像那個偉大的印度人甘地。每天吃的主要是乾菜,以致我經常感到胃裡酸酸的。我們出汗很多,然而不幸的是,這裡沒有可以用的清水。這裡有如此多的蒼蠅和蚊子,以致有時我們不能張開嘴巴或睜開眼睛。」

對於未來的戰局,中將坦言自己註定在劫難逃:

「對我來說,哪裡將是我的墳墓根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他在給妻子良江的信中寫道,「如果真有靈魂這東西,那麼,我的靈魂將永遠與你和我們的孩子同在。」



注1:日本政府對外聲稱,小笠原群島是由小笠原貞賴於1593年發現的,從而將它們納入領土之中。而這名武士生平不詳,人們只知道他出身某個大名家族,後來臣服於德川家族;充其量就是個普通家臣,遠遠達不到分封的程度。


囉嗦兩句:在描述這些二戰的著名戰役時,我比較喜歡進行一個全景型的展示,我希望每個讀者在閱讀文字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如同電影或者紀錄片一樣的畫面感;現在網上常見的那種1-2000字,就水完一場戰役的文章,在我看來,只能稱之為簡介或者說明書。。。


感謝各位閱讀,喜歡這個故事的話,麻煩點個讚吧。

#二戰##軍事##軍事趣科普##頭條創作挑戰賽##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