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稻米文化節啟幕,耕牛與無人插秧機「同框合影」

新民晚報 發佈 2023-05-28T10:55:09.776620+00:00

新民晚報訊(記者 李一能)一邊是轟鳴作響的無人插秧機,一邊是憨態可掬的崇明水牛,人類農耕最尖端和最古老的好幫手在田埂「偶遇」,猶如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新民晚報訊(記者 李一能)一邊是轟鳴作響的無人插秧機,一邊是憨態可掬的崇明水牛,人類農耕最尖端和最古老的好幫手在田埂「偶遇」,猶如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昨天上午,這一幕在崇明區新村鄉新樂村百畝稻田出現,第六屆「五美社區節」暨新村鄉第五屆稻米文化節正式啟動,迎接各方來客前來領略生態農旅的獨特魅力。


圖說:崇明稻米文化節啟幕 徐程 攝

活動現場,位於會場道路兩側的特色集市人氣滿滿,手工編織玩偶、手工製作稻草人、稻米文化展示、麋鹿主題文創作品展示等攤位前人頭攢動。繪畫、彩繪草帽等DIY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體驗參與。隨著倒計時啟動,會場外多台無人駕駛插秧機轟鳴作響,現場演示自動插秧,令人大開眼界。

而就在此時,一位村民牽著水牛從田埂經過,在崇明有歷史記載的大部分時間裡,這種被「溫柔巨人」的本地水牛都是農民插秧耕作最好的幫手。「這塊地大約10畝,四台無人插秧機連犁地帶插秧一共用了5分鐘不到,所以現在水牛快被淘汰了。」這位村民告訴記者,如果是用最傳統的方式,先要用水牛犁地,要等個一兩天時間才會開始插秧。如今在高科技的助力下,各種無人機械被大量運用,耕作效率得到了極大提升。

圖說:耕牛與無人插秧機「同框合影」

但即便如此,水牛也並非完全「失業」。在崇明還有不少不規整的小塊田地,不適合大型機械化設備進入,至今還使用水牛耕作。當下,被稱為「稻米之鄉」的新村鄉已經進入水稻播種的季節,能夠同時看到人類最尖端和最古老的種植方式,也成為了這裡的獨特魅力。

除了耕作工具、農業理念、農產品質量的跨越式發展,崇明的生態優勢也吸引著眾多上海市民來到農村體驗農旅。多年來,新村鄉通過連續舉辦稻米文化節,將其打造成了該鄉立足農業舞台、激活鄉村潛能的區域品牌。這一節慶活動已成為推介新村產品、講好稻米故事、展示新村形象的重要舞台,為區域鄉村振興積聚力量,為稻米文化小鎮注入嶄新活力。

據了解,今年新村鄉稻米文化節期間,將舉行環島騎行、春日開耕、「禮儀新村」研學、冠華喜時購物季等主題活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