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8縫縫補補又十年,好不容易解決三大設計問題後,又發現out了!

這個世界很名謠 發佈 2023-05-30T23:00:13.658334+00:00

講述國防故事,感受非凡人生,品味家國情懷,謝謝關注!前言顧誦芬-「殲-8」總設計師,1979年的最後一天,在一場慶功宴上他喝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酒,酩酊大醉!這是為何呢?原來,這一天是「殲-8」設計定型的日子。

講述國防故事,感受非凡人生,品味家國情懷,謝謝關注!

前言

顧誦芬-「殲-8」總設計師,1979年的最後一天,在一場慶功宴上他喝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酒,酩酊大醉!

這是為何呢?原來,這一天是「殲-8」設計定型的日子。

前期,我們講了「殲-8」戰機從立項到首飛過程中遭遇的無數困難,以及為解決抖振、音速異常所付出的艱辛,終於成功試飛的故事。

然而,成功試飛的「殲-8」所遭受到的挫折僅僅只是冰山一角,要達到真正的設計定型,它還要闖過一道又一道的險關。

那麼,多災多難的「殲-8」又迎來了那些艱苦的挑戰呢

1951年的國慶典禮,人民空軍首次接黨和人民的檢閱,在飛過天安門上空的戰機編隊中有一名年輕的飛行員叫滑俊

試飛遇險,寧保戰機

25年後的1976年,滑俊已年近半百,他終於等到中國自己研發的高空高速戰機。

這一次,滑俊要對「殲-8」進行後機身測溫試飛,要求在極限狀態下記錄平飛數據。

升空後,突然之間,飛機強烈震動,滑俊試飛經驗豐富,此時狀態下肯定是不能繼續加速飛了,收油門是最有效的決定。

但他萬萬沒想到,收油門動作過後,「殲-8」發動機出現雙停,在2萬米高空滑駿對左右兩台發動機各啟動了三次,均沒有任何反應。

僅僅六分鐘,飛機就迅速跌落到高度四千米,這意味著,十幾秒後飛機就將墜地,此時,華俊告訴塔台指揮員,如果啟動不了,他將進行直接迫降著陸。

塔台一片寂靜,每個人都抱著一絲微弱的希望在等待,等待飛機的出現。

而在另一場後機身測溫試飛中,試飛員王昂遇到了同樣的情況,已經看見飛機的塔台指揮員下達了跳傘指令。

然而王昂並沒有照做,飛機油量很多,他先在跑道通場一次,此時,塔台的地勤人員都看見飛機的尾部冒出濃濃的黑煙。

邊界飛行,死神如影隨形,滾滾濃煙不止一次出現在是試飛場的上空,作為試飛員,實際上他們都早已做好了摔機出事的心理準備。

王昂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他知道科研試飛有多少危險,就有多少收穫,九死一生的關頭,他因此決定拒絕跳傘。

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因為「殲-8」是我國第一架自行研製的高空高速飛機,作為我國航空工業的「獨生子」,他要想盡一切辦法保住它。

此時的滑俊同樣沒有選擇跳傘,現在他已經失去了最後逃生的可能,當左發動機在反覆開啟到第七次的時候,或許是天意,這次竟意外啟動了。

滑俊不僅保存了飛機,還最終取得了寶貴的測試數據。

隨著密集的試飛,各種問題相繼暴露,但試飛仍需進行,此時,試飛員鹿鳴東已是殲八的教員,他跟王昂、滑俊一起為「殲-8」定型反覆試飛。

抖振頑疾、終被冶愈

這天,鹿鳴東給老朋友顧誦芬帶來一個壞消息,「殲-8」在跨越音速執行高難度技術動作時,還是會出現強烈的抖振。

抖振是個老問題了,雖然前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但這次又出現了,證明改進的還是不徹底。

最終,630試飛研究院得出結論,「殲-8」因存在機頭抖振、發動機停車、後機身溫度高三大設計遺留問題,不能設計定型。

此時的顧誦芬已經擔任601所總設計師,一頭烏黑漸染霜雪,跨音速抖振問題卻十年未解。

試飛10年,關於氣動布局的缺陷,設計人員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只是苦於沒有充分的試驗條件。

飛機尾部離飛機的重心距離很遠,後機身有一點點力的變化,飛機的機頭就會出現抖動。

「挑毛杆」的土辦法又一次派上了用場,只是這一次,不再是地面,而是在空中。

顧誦芬大膽決定,來一次史無前例的1比1的空中吹風。

他買了兩斤紅毛線,每段裁剪成200毫米長,以半米為一個間隔,把飛機的後機身全部粘貼滿,地面看不清,48歲的顧誦芬決定上天看。

1978年夏日的一天,顧誦芬登上了「殲-教6」的後座,坐在他前面的正是有著共同目標的鹿鳴東。

顧誦芬實際上並不具備空勤的身體條件,他的前任「殲-8」總師黃志千正是死於空難,因此顧誦芬妻子江澤菲與他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

顧誦芬瞞著妻子開始了空中觀測,他三次飛上天空,觀察「殲-8」後機身的毛條擾動情況。

為更好的觀察,兩架飛機的間隔最小時只有五米,細小的毛條在空中飛的太快,眼睛的速度壓根跟不上。

在空中,顧誦芬沒有找到氣流分離的具體位置,但是當飛機一落地,毛線卻給了他意外驚喜。

停機後,他發現,在飛機尾噴口的三角區域,整個毛線全部沒了,這個區域的毛條破壞最嚴重。

可見後機身的氣動外流分離是很大的,大家就感覺到還得從外部流暢來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填平了尾部的銳角三角區,在平尾旋面的上表面上鉚貼了一層「蒙皮」,使得外形的過渡更融合一些、緩和一點。

改進後,飛行員再次駕駛「殲-8」飛上天空,這次,在空中終於傳來了那期盼已久的喊聲

「好了!不抖了!機頭不抖了!」

聽到飛行員空中傳來的喊聲,地下塔台里瞬間響起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三座大山、終被移除

1979年3月,研製團隊攻克跨音速抖振

1979年4月,攻克空中停車

1979年8月,攻克後機身溫度過高

1979年底最後一天,國防科工委召開的「殲-8」試飛報告審定會一直開到了晚上十點,這一天,中國人自主研製的第一架高空高速飛機終於可以定型了。

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後首次閱兵,這一年國慶觀禮台上坐滿了外國來賓,中國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逐一亮相。

這是新中國成立35年來規模最大的閱兵,對於「殲-8」科研人員來說,這是他們期盼已久的機會。

但是,從頭到尾只有「殲-7」的身影,「殲-8」始終都沒有出現,而早在四年前,「殲-8」就開始小批量試裝部隊。

而當時空軍的王牌戰機是「殲-7」,「殲-7」服役快20年,性能優異,頗受飛行員喜愛。

「殲-8」要想贏得空軍的信任,就必須要迎接這個「老兵」的挑戰,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溜溜。

空中比武、再現不足

於是一場「殲-7」和「殲-8」的空中比武開始了,以照相槍代替機炮,誰在照片中出現得少,誰就獲勝。

這次空戰比武,足足打了40天,「殲-8」大勝,各項指標遙遙領先,唯獨一點例外,「殲-8」不夠靈活,咬不住「殲-7」。

總設計師顧誦芬立即趕往試飛站,考慮改進,在他心裡,「殲-8」必須要有面對任何的對手挑戰的能力,不能失敗。

但是僅僅是「殲-7」這個對手顯然不夠,有些對手比這麻煩的多,這就是「米格-23」

此時,中國周邊布滿了大量的「米格23」,這是很多國家裝備的主力戰機,性能十分優越,氣動外形,兩側進氣,可變後掠翼,探測距離能夠達到五六十公里。

我們的「殲-8」機頭進氣,沒有雷達和飛彈,如果真和「米格-23」在戰場上相遇,結果可想而知。

中國科研人歷盡艱難,研製出來的「殲-8」並沒有足夠的底氣,確保領空的安全,此時的中國,必須立刻擁有一款能與「米格-23」相抗衡的戰機。

對標米格23、新機問世

中國的飛機設計師們希望能夠通過摸透「米格-23」來改良「殲-8」,有人提出了仿製的想法。

仿製還是自研,各有各的道理,團隊一時間僵持不下,爭論傳到了空軍司令員張延發的耳朵里。

他決定親自來瀋陽調研,一場決定「殲-8」命運的會議,在國營松陵機械廠召開,這是眼前戰力和長遠發展的博弈。

左手是中國自行研製的「殲-8」,右手是仿製即可列裝的「米格-23」,最終,張庭發決定「殲-8」升級大改,但是,改就必須要快。

這一年,許多「殲-8」研製團隊人員已經鬢染霜華,他們承諾五年之內拿出新機

「殲-8」大改工程很快啟動,新機被命名為「殲-8II」,機頭改兩側進氣,首次研發的複合材料和差動平尾技術,讓「殲-8II」更輕更靈活。

接照慣列,一般國際上一架戰機從設計到首飛,很少會低於六年,可這一次,中國的科研人員只用了三年半。

這是中國戰機研製的最快記錄,中國從來沒有過這麼漂亮的戰績。

「殲-8II」很快有了一個新名字,叫「空中美男子」,至此,我國空軍終於有了可以和「米格-23」一較高下的戰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