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七望在隋唐有多豪橫?宰相想結親都難如登天,黃巢:不能慣著

歷史人物品評 發佈 2023-05-31T12:05:54.830256+00:00

如今歐洲有很多古老的貴族家族,已經顯赫了好幾百年,在政治和文化領域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比如霍亨索倫家族、卡佩家族,哈布斯堡家族,拿破崙家族,美蒂奇家族,羅曼霍夫家族、羅斯柴維爾家族……但是轉過頭一想,如今在咱們中國,好像沒有這樣從古代一直顯赫到現代的貴族了,你說王思聰?

如今歐洲有很多古老的貴族家族,已經顯赫了好幾百年,在政治和文化領域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比如霍亨索倫家族、卡佩家族,哈布斯堡家族,拿破崙家族,美蒂奇家族,羅曼霍夫家族、羅斯柴維爾家族……

但是轉過頭一想,如今在咱們中國,好像沒有這樣從古代一直顯赫到現代的貴族了,你說王思聰?那只能算是富二代,不是有歷史底蘊的貴族呀。

雖然現在沒有,但是古代也是有貴族的,咱們中國的貴族萌芽於東漢中期,亡覆於唐朝末年。有兩個階段最為輝煌,一是魏晉南北朝,二是唐朝。

提到中國古代的世家貴族,就無法避免這五支,它們就是著名的「五姓七望」。

五姓是哪五姓?崔、盧、李、鄭、王。

七望是哪七望?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和。因為在五姓之中,崔氏和李氏各有兩個郡望,所以合起來稱之為「五姓七望」。

在隋唐時期「五姓七望」非常的尊貴,當時衡量一個男人成功的標準,就是他能否娶到「五姓七望」家族的女兒。

唐高祖李淵的薛婕妤,有一個侄子叫薛元超,後來做到了大唐宰相,享盡了榮華富貴,但是卻還是覺得自己生平有三大恨事:「沒有進士及第,沒有機會修國史,沒能娶五姓女。」

「吾不才,富貴過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隋唐嘉話》

實際上,薛元超的老婆可並不差,他的老婆是由他的好朋友李世民幫他介紹的,可大有來頭,是李淵的親孫女、李世民的親侄女、李元吉的女兒——和靜縣主,可謂是金枝玉葉,但是薛元超還是覺得,娶一個皇家的公主,遠比不上娶五姓女榮耀。

由此可見這「五姓七望」地位之尊貴,到了連皇室都比不上的地步。

那麼「五姓七望」的社會地位怎麼這麼高呢?連李世民都拿他們沒有辦法,這些家族聲望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經過了漫長歲月的積澱,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些家族的歷史,看完您就有所了解啦!

五姓七望

1.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

咱們先說隴西李氏,隴西泛指隴山以西,即今甘肅省東部地區。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最早的郡守叫李崇,他便是隴西李氏的始祖。漢朝的時候出現了飛將軍李廣,魏晉時期,出現了西涼王李暠。到了隋朝更不得了,李暠的後代李淵滅隋,建立唐朝。

我們說隴西李氏的始祖叫李崇,李崇的四弟叫李璣,這個李璣的兒子非常厲害,是戰國時期的名將李牧。後來李牧做了趙國的丞相,封武安君,居住在趙郡,趙郡在今天的河北趙縣,而李牧也就成為了趙郡李氏的始祖。趙郡李氏在後來也很興旺,到了唐朝時湧現出17位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2.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

秦朝時有個大夫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他的大兒子崔業定居清河郡的東武城,今衡水故城南部,後代發展為清河崔氏;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有東漢時期的崔琰、崔林兄弟,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時期的權臣崔宏、崔浩父子。

這個崔意如的二兒子叫崔仲牟,後來定居博陵郡安平縣,今安平縣黃城村。後代發展為博陵崔氏。博陵崔氏從東漢末年到隋唐,也一直名人輩出,東漢著名文人家族崔駰、崔瑗、崔寔,像是將軍、侍郎以上官員上百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不可勝數。到了唐朝時僅宰相就有15位,比如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崔玄暐就非常著名,以沉默寡言卻胸有城府,為官清正著稱。

3.滎陽鄭氏

春秋末年鄭國滅亡以後,鄭國最後一位國君鄭雍公的兒子們當中,有一支的後代遷到了河南開封,從此定居在了這裡。到了晉朝的時候,在這裡設置了一個郡叫滎(xíng)陽,設立了滎陽郡以後,天下鄭姓,都說自己出自滎陽。有一句話叫「天下鄭姓出滎陽,滎陽鄭氏遍天下。」從南北朝到隋唐,滎陽鄭氏中高官累世不斷,唐以後滎陽鄭氏連續出了9位宰相。

4.范陽盧氏

秦漢時期盧氏子孫遷居至涿水一帶,定居在涿縣(今河北涿州)。三國時期,曹魏在這裡設置范陽郡,這就是「范陽盧氏」的由來。

范陽盧氏的始祖是盧植,小說《三國演義》的第一回,劉備第一次登場時介紹他「嘗師事鄭玄、盧植」,劉備曾經跟隨盧植,說的就是這位。

從盧植開始,范陽盧氏經歷了兩晉南北朝數百年亂世,隨後又在隋唐繼續興旺,在唐代出過8位宰相,不僅如此,還出過很多的文人,如「初唐四傑」的盧照鄰、「大曆十才子」的盧編等。

5.太原王氏

有一句話叫「天下王氏出太原」,周靈王的太子,在歷史上稱為「太子晉」。太子晉的兒子宗敬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王姓始祖。

太子晉的八世孫王錯,是魏國的將軍,王錯的兒子王翦成了秦國大將軍,王翦的兒子王賁被封為武陵侯,王賁的兒子王離又被封為武城侯,祖孫三代都是秦國名將。

王離曾經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結果不敵一代戰神,王離兵敗後自殉。他的長子王元為躲避戰亂,遷到了琅琊皋虞(今青島皋虞村),後又搬到了琅琊國臨沂縣(今臨沂孝友村),是為「琅琊王氏」。

「五姓七望」有多豪橫?

「五姓七望」為整個社會所艷羨,與之結為婚家,被視為很大的榮耀。

不過既然是高貴門閥,自然對婚姻大事有著嚴格的要求,形成了一個持續數百年的潛規則:只允許「五姓七望」家族內部通婚,至於其他的家族,縱然是政治暴發戶,哪怕是皇族,對不起,咱們也看不起你!

「以太原王、范陽盧、滎陽鄭、清河博陵二崔、隴西趙郡二李等七姓,恃其族望,恥與他姓為婚,乃禁其自姻娶。」——《隋唐嘉話》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曾想從五姓七望中為自己的女兒挑選駙馬,誰知五姓七望一口回絕!

有人要問了,李世民的姓氏,不是可以追溯到隴西李氏嗎?想當年李淵建立大唐之後,就曾經說過:「前王多興細微,間關行陣而後成功。我家隴西舊族,世姻婭帝室,一呼倡義,不三月有天下,公復華胄,職宦光顯。」原來的皇帝,幾乎都是尋常人家出身。可我隴西李氏,卻牛逼得不得了,一直是貴族。因此一呼百應,三個月就入主長安,定了天下。

但是即使如此,五姓七望之間,仍然在本質上瞧不上唐朝李家,不屑於與皇族通婚,這是為什麼呢?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這是因為李家雖然自稱是隴西李氏的分支,可分得有點兒太遠了,有點像劉備說自己是漢室宗親,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可是那中山靖王有120多個兒子,誰知道你是哪一支呢?!此外,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正兒八經的鮮卑人,因此老李家帶有鮮卑血統,在「五姓七望」看來血統不純正,更加無法代表隴西李氏了。

「五姓七望」的這種態度,讓李世民非常生氣,李氏是尊貴的皇室啊,卻還是入不了他們的眼,這是哪門子事呀!而且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敏銳的從這件事中注意到一個更大的問題,士族和士族互相通婚,利益已經形成了一塊鐵板,不利於統治天下!

李世民一想,決定通過撰修家譜,來提高皇家的聲望,順便遏制一下這些世家大族!然後他下了一道旨意:命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撰寫《氏族志》!

高士廉等人在修《氏族志》的時候,非常的用心,請了天下最有名的精通族譜的專家來,把天下的族譜都收集了來,然後去排序。

貞觀十二年(638年),唐朝第一版《氏族志》宣告面世!可是選取的標準還是門閥底蘊,也就是家族傳承的時間來計算,還是按照崔、盧、李、鄭、王這個順序。

把《氏族志》上呈皇上,唐太宗看了以後很不高興,唐太宗就說了:「這山東的崔家和盧家,都已經衰落了,沒有什麼高官達人,憑什麼他們還排在第一等呢?更何況我聽說他們嫁女兒,每次都要收很高的聘金,社會影響很不好啊,很無恥,我不知道為什麼你們還要把他們定為第一等!」

崔、盧、李、鄭四姓,雖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稱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為貴,論數定約,同於市賈,甚損風俗,有紊禮經。——《新唐書》

李世民迷茫說道:我就奇怪了,這四大姓氏有啥傲嬌的?比得過我李姓皇帝嗎?可偏偏民間卻那麼認可他們。不行,這事必須要改!

其實,唐太宗這樣說,不是站在一種個人的狹隘立場上,不是只為了讓皇姓超過這「五姓七望」。唐太宗很清楚這些貴族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可程度,只不過唐太宗要建立一種新的標準,以當朝的政治標準,來決定士族的高下。他要用唐朝官位來確定尊卑,他確立了這個新的標準。

但是這種社會的共識,並不是政治權力就能那麼容易把它改變的。

很快,第二版《氏族志》出爐,高士廉最後也只是做了一個妥協,把李唐的皇族李家排在第一等,以下還是按照崔、盧、李、鄭、王,所以這種國家權力要去改變社會一種觀念,是一種逐漸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從唐太宗修《氏族志》,又過了三十多年,這個時候已經是唐高宗時期,唐高宗體弱多病,皇后武則天主持大局,武則天要求,再次修訂《氏族志》!

因為高士廉修訂的那版,是按照社會共識來修,武則天這一家就肯定進不去了,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是賣木材的商人出身,雖然跟隨高祖李淵打天下的功勳之臣,曾任工部尚書(正三品),還被封為應國公(從一品),可是在傳統貴族的眼裡,武家只是個政治暴發戶,肯定排不上名次。

而現在武則天貴為皇后,必須把自己的家門粉飾得非常高貴。否則她在唐朝最高階層立足的底氣就不夠。

修訂《氏族志》這件事交給武則天最信賴的大臣,禮部尚書許敬宗來修,新的修《氏族志》的標準,嚴格按照官場的官品來定。

可是修《氏族志》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一件事,許敬宗在官場歷練了很多年,也知道這裡面很不容易。許敬宗組織了一個班子,請了禮部侍郎孔志約,著作郎楊仁等人。

這一次修訂,不再按照錯綜複雜的門第家族,而是按照官位規定五品以上官員通通入譜。這個就做為當時修訂的標準,修訂完以後名字也改了,不再叫《氏族志》,而是叫《姓氏錄》。

可是社會上不接受,認為這份《姓氏錄》上的家族排名,不能體現出社會名望,這就是一份官場排行榜,所以大家都很鄙視。

武則天有一個宰相叫李義府,深得武則天賞識,即使屢犯錯誤武則天都罩著他,在朝廷里地位很高。他想給兒子找個貴族媳婦,沒想到「五姓七望」全不給他面子,都婉言謝絕了。李義府很生氣,正好當時武則天修了《姓氏錄》,也要壓制舊貴族,抬高當朝權貴的地位,李義府就趁勢要求皇帝下詔,嚴禁「五姓七望」互相通婚!

這些家族互相通婚都已經好幾百年了,這種風俗世代相傳,根深蒂固,這樣強行禁止,肯定讓他們很反感。但是沒法跟皇室明里反抗,就暗裡抵制。有的貴族就不辦婚禮了,偷偷把女兒送到夫家去;有的貴族女子不願意這樣偷偷結婚,寧可終身不嫁,甚至以「禁婚家」自詡,可見,社會風氣的扭轉不是一紙命令就能解決的。

武則天之後又過了一百多年,到了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在位時,「五姓七望」在社會上的地位還是非常高,唐文宗想給自己的太子選老婆,也就是選太子妃,看中了宰相鄭覃的孫女,這是「五姓七望」中滎陽鄭氏家族的孩子,唐文宗想跟他們聯姻,而且一旦當上太子妃,未來就是皇后啊,可是這位宰相鄭覃卻毫不稀罕,轉頭就把孫女嫁給了一個九品小官兒崔皋。

原因就是博陵崔氏和滎陽鄭氏都屬於「五姓七望」,這才是真正的門當戶對。

可想而知,這件事讓唐文宗很生氣,對鄭覃罵道:「難道我們李家當了二百多年的皇帝,還比不上博陵崔氏、范陽盧氏尊貴嗎?」

雖然唐文宗被憋出了內傷,也沒辦法。因為在當時公眾看來,「五姓七望」就是比皇族還尊貴,當時有句傳得很廣的順口溜叫作:「崔家醜女不愁嫁,皇家公主嫁卻愁。

「開成初,文宗欲以真源、臨真二公主降士族,謂宰相曰:『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吾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新唐書·杜兼傳》

唐末五代逐漸衰落

由此看來,這「五姓七望」實在太厲害了,連皇上都拿他們沒辦法,據說隋唐時期大力發展科舉制,讓普通寒門百姓入朝為官,也是想衝擊一下這些世家大族的勢力!

可是有一句話叫:「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即使隋唐時期是以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但仍然無法杜絕這種風氣,官官相扣、環環相護,寒門士子的上升之路異常艱難。

那麼,這些世家大族是從什麼時候衰落的呢,唐末五代時期,戰亂頻仍,像是寫出過「菊花詩」的那位黃巢發動的起義,對士族大姓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黃巢率領起義軍攻破陪都洛陽,然後一舉占領長安城,登基稱帝,國號「大齊」。

衝進長安以後,對李唐宗室和宦官進行大規模搜索和捕殺,大範圍搜刮財產。對於包括「五姓七望」在內的世家大族,明面上說只要願意歸順便赦免他們,但是暗地裡告訴負責追查的人,只要發現世家大族的人,便格殺勿論。經過幾個月的追查,世家大族的人口已經是所剩無幾,即便有人倖免,也面臨著骨肉分離,家財盡失的局面。

隨著唐末農民起義的屢次衝擊,如果從三國時期曹丕設立「九品中正制」開始算起,存在了600多年的士族門閥這才正式退場。有人說世家大族的衰落,造成了如今咱們沒有傳統貴族延續下來的遺憾,也有人說正是這些世家大族的衰落,讓更多的寒門開始崛起,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發表你的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