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復盤中,我發現分手不能全怪前男友……

遇見小mi 發佈 2023-05-31T23:04:14.234346+00:00

#挑戰30天在頭條寫日記#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2篇職場文章陪你成長哦。作者|楊小米+小筠 編輯|小辰來源|我和劉先生的日常你好,我是小筠。不知不覺,我已經在公眾號寫了50餘篇日常文章,累計近20萬字了。回頭看看,收穫頗多。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2篇職場文章陪你成長哦。

作者|楊小米+小筠 編輯|小辰

來源|我和劉先生的日常


你好,我是小筠。


不知不覺,我已經在公眾號寫了50餘篇日常文章,累計近20萬字了。回頭看看,收穫頗多。


寫作這件事,無論是否賺錢,我都很樂意做,特別大的回報是在寫作中品嘗到的自我表達的喜悅和成就感。


文章的一篇篇累積,就像在一塊土地上孜孜不倦地挖掘,最終,從這裡湧出甘甜的井水。


這股甜頭,只要嘗過一次,就會上癮。


其中的體會,與你分享。希望有一天,寫作也能成為你生命中溫暖的一部分。


01

寫作是很好的復盤方式


我寫公眾號文章完全是機緣巧合。


那時候,好朋友娜娜是公眾號的常駐作者,她寫了一篇文章,講自己如何在北漂四年後,在北京買房定居的。


當時我跟她開玩笑,說,那我也可以寫一篇自己北漂四年最終選擇離開的文章呀!


沒想到,就這一句玩笑話,開啟了我的公眾號寫手之路。不知不覺,竟已經寫了兩年多。


起初,我覺得自己寫下的這些記錄個人生活雞毛蒜皮的文章,沒什麼意義和價值。


但去年年底,回顧在2022年寫下的所有文章時,我突然覺得,能夠用文字來講述自己的故事,記錄自己的人生路程,是非常幸運的。


寫作的過程,其實也是復盤過往、正視自我的過程。


比如,前一陣,我寫了文章,講述自己與當時的男朋友在北京蝸居的日子。


在寫那篇文章的過程中,我得以反思自己與前男友的關係,於是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意識到,走到分手的結局,自己也有相當大的責任。


而如果我沒有作出相應的改變,沒有修正自己的戀愛模式,那麼無論換多少個對象,換到誰,我都不可能跟對方走到最後。


現在,幾乎所有的哲學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同意,真正的思考需要一定形式的外顯化,尤其是以寫作的方式進行的外顯化。


尼克拉斯•盧曼說:不寫作,就不能系統性地進行思考。


直到寫下來,我才能更好地認清自己心路的變遷和心情的波動,明白這些年的境遇,自己是唯一責任人。


寫作也能幫助我發現生活中的漏洞,讓我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想要什麼,從而牢牢掌握住生活的船舵。


寫作,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生活。


02

經由寫作

做自己的旁觀者


我一直有在日記中記錄日常生活的習慣。


但在公眾號上分享自己的日常後,我發現,比起在日記里自言自語,寫給外在讀者的文字有時反而更能顯露自己的真實想法。


同樣是輸出,能夠被別人看到的輸出和只寫給自己看的輸出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對外敘述會逼迫我更客觀全面地陳述事實。


而寫日記的時候,因為默認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所以一般不會再把事情複述一遍,更多時候只是發泄情緒。


但通過複述,我得以回顧事情的始末,因而也更有助於認清事實真相。


把寫的東西留在某個公開的地方,讀者的評論也給我提供了認識自己的視角,那也是文章發出來後我很關注的事。


評論區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種各樣的觀點,讓我收穫頗多。


有人理性,有人偏激,有人提出我從未想過的觀點,讓我意識到原來還可以這樣想這樣做。


比如,我寫過一篇《我媽說,過了34歲還嫁不出去,就是剩女了》,獲得很多讀者的評論。


有讀者說:


「也別說大齡不將就了,更多是自己條件不夠,夠不上自己覺得很匹配的人,自認為很匹配的人不選擇你罷了,作者身高、年齡確實不占優勢啊……誰是有趣的靈魂?世界上有多少有趣的靈魂呢?」


這些留言我可能未必認可,但它們會提醒我,很多人就是這麼看的,我就身處這樣的社會環境中。


我也接受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這個現實,學會了反思,更學會了包容和面對不客觀的評價。


還有的讀者留言,讓我看了很受觸動,一個南寧的讀者在這篇文章下留下這樣一段話:


我是南寧人,經常出差桂林七星區。桂林屬於三線城市,消費薪資都不高。


之前預料到小筠會和黃老師分手,追求的不一樣,黃老師習慣了安逸舒適,認知不一樣很難達成共識跟理解。


畢業後我在深圳四年結婚回南寧特別理解小筠,不是你的問題,是你屬於北上廣,這裡只是你的客棧,你還會起身前往前方追求心中那個夢。


當時我眼淚都要流下來了,莫名有種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覺,心中的委屈似乎也有了安放之處。


這也是只有寫作才能帶來的幸福感。


03

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文學世界也有很多賽道,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


有的人寫小說,有的寫散文,有的寫詩,有的寫論文。


你能想到什麼,就寫下什麼,那就是你的天命領域之所在。


就算只能記錄自己的生活,沒有能力去虛構或者建構什麼宏大的東西。


但就像人們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每個人的人生,作為這個世界中萬千活法的樣本之一,都具有崇高的意義。


畢竟,連茨維格都說:「其實作家用不著虛構,只要能保持日益精進的觀察與傾聽的本領,就自有各種形象與事件連連不斷地找到跟前。


誰要是常常致力於解釋他人的命運,那麼,會有許多人向他傾訴自己的遭遇的。」


起初,我只寫自己的生活。後來,慢慢地,我開始寫下與別人的相遇與交流,寫下別人的故事。


如今,寫作於我,幾乎成了一件下意識的事。


當生活中發生一件事,我會馬上很敏銳地想到,這是否就是一個現成的選題?


通過寫作,通過講述自己和身邊人的故事,通過自己的文字,我們可以讓私人的生命體驗成為一扇明亮的窗,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不同身份、地域、文化、階層的人的共情。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更懂得感恩。


這些都是寫作給予我的快樂。


04

所有說出來的故事

都是被編輯過的人生


《掌控習慣》引用企業家和投資者納瓦爾•拉維康特的話:要想寫出一本偉大的書,你必須首先成為這本書。


這句話讓我想到寫日常文章的意義。


在寫了50餘篇日常文章後,我突然意識到,人可以活得更有前瞻性一些。


比如前一陣,我寫下自己第一次參加半程馬拉松的經歷。


事實上,備賽的時候,我就已經在醞釀這篇文章了。我會告訴自己,你只有堅持備賽,順利完賽,才能寫完這篇文章。


而無論是你的參賽還是你的文章,也許都能鼓勵更多的人開啟正向生活。


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完成了這一切。


也由於始終記掛著文章如何寫,我會更注意觀察生活,留意並隨時記錄自己的感受,以及一路的見聞。


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自證預言」。


如今,我會常常問自己:你要活出怎樣一個精彩的人生,才能讓將來的自己有東西可寫?


如此一來,生活就成了一場華麗的冒險,我也成了自己生活的總導演。


寫在最後


在我三十多年的人生里,我做過很多浪費時間、沒有意義的事情。


也有過很多盲目的、缺乏連貫性的行為,細數下來,似乎只有閱讀與寫作是一直堅持到現在的。


寫作是一種技能,而技能是可以磨練的。按史蒂芬•金的觀點,不外乎多讀多寫。


實在寫不下去的時候,我的應對之道也很簡單:讀不下去就寫,寫不下去就讀。


一起寫吧!


楊小米:自媒體【遇見小mi】創始人,《行動變現》一書作者,心理學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東人,3年從普通職員到市場總監,並創業,分享職場經驗和成長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