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日》流露的是對美國的冷戰領袖地位和權威的懷戀

說似一物即不中 發佈 2023-06-01T00:56:06.728877+00:00

《獨立日》把從1950到1960年代科幻電影中分歧的政治重新組裝到一套關於美國必勝的敘述當中,它鼓吹美國在打贏冷戰和海灣戰爭後必能保持整個國家的良好勢頭。1980年代的科幻電影中暗含的對市場經濟的批判如今被轉移到試圖奪取地球上的原材料的異形身上。

《獨立日》把從1950到1960年代科幻電影中分歧的政治重新組裝到一套關於美國必勝的敘述當中,它鼓吹美國在打贏冷戰和海灣戰爭後必能保持整個國家的良好勢頭。

1980年代的科幻電影中暗含的對市場經濟的批判如今被轉移到試圖奪取地球上的原材料的異形身上。這些異形被描述為試圖向地球殖民,等「耗完了地球上的所有資源以後再轉移到」另一個倒霉的星球。現在所有人都成了殖民主義的犧牲品,他們只有在美國的領導下才能聯合起來抵抗外星壓迫者。

這部電影描繪了一位不受歡迎的年輕總統托馬斯·小惠特莫爾(比爾·普爾曼飾演)浴火重生的經歷,在一開始他犯了一些錯誤,後來他學會了如何去展示真正的領導才能,並挽回了錯誤,影片用這些英雄主義的詞彙再造了在任的柯林頓總統的形象。

在銀幕上,我們看到CNN電視台的「麥克勞克林團隊」——這是一個右翼的政治評論節目——的評論家們在影片一開始就在攻擊總統,只是在他後來宣稱要擺脫外星生物的控制時,才給予了讚揚。在這裡所流露的是對美國的(冷戰)領袖地位和權威的懷戀,這種懷戀現在則發展到要拼命地尋找一個敵人和一個宣洩的孔道。

當美國人用摩斯碼將攻擊外星生物的解決辦法播發出去以後,一位身處伊拉克沙漠中(這是對海灣戰爭的一種回聲)的英國軍官嘟囔說:「血腥殺戮的時刻。」對美國觀眾和電影製片人來說,這是維護美國的全球領導權的時刻。而對其他觀眾來說,《獨立日》可能會讓他們想到美國繼續堅信它擁有一種獲取全球領導權的道德正義。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視覺文化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