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爭端再起!克什米爾地區,到底屬於印度還是巴基斯坦?

環球情報員 發佈 2023-06-01T15:43:22.360188+00:00

2023年5月22日至24日,印度把G20旅遊工作組會議安排在了印控克什米爾的首府斯利那加舉行。5月22日,巴控克什米爾爆發大規模遊行集會,抗議印度在爭議地區舉辦國際會議。


印度是2023年G20會議的東道國。2023年5月22日至24日,印度把G20旅遊工作組會議安排在了印控克什米爾的首府斯利那加舉行。


▲斯利那加,印控克什米爾的「首府」


此舉遭到了巴基斯坦的強烈反對。5月22日,巴控克什米爾爆發大規模遊行集會,抗議印度在爭議地區舉辦國際會議。


G20國家成員中國、土耳其、印尼和沙特拒絕出席此次會議,表示堅決反對在爭議領土舉行會議。


▲印度作為G20輪值主席國的宣傳


此次會議之所以十分敏感,是因為克什米爾被稱為南亞的火藥桶。該地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一直以來都是印度、巴基斯坦爭議的焦點。


1947年印、巴兩國脫離英國獨立之時,兩國因為克什米爾歸屬爆發過戰爭。經過一年多的戰爭,印軍死傷約4萬人,巴軍死傷約5萬人。


1949年1月,印巴雙方在聯合國的干涉下停火。目前,印度占據克什米爾地區的五分之三,巴基斯坦占據五分之二。


▲印度、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


印度在印控克什米爾舉行國際會議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藉助舉辦此次會議宣示自己對克什米爾的主權訴求。


那麼,克什米爾為什麼會成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爭議的焦點。這裡又是怎樣成為南亞的火藥桶呢?




一、英國對印度的管理


克什米爾地處南亞西北部,是青藏高原和南亞北部的交界地帶,地形以山地、河谷為主。這裡成為南亞的火藥桶,跟民族、宗教矛盾有著密切的關係。


南亞歷史上曾經是多個宗教的交匯處。


最早在南亞誕生的宗教主要是佛教。但後來南亞被印度教取而代之,成為主流宗教。而佛教則傳播到了東南亞,成為東南亞最主流的宗教之一。


公元前3世紀時期,南亞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信仰印度教)曾經在今印控克什米爾的首府斯利那加建立城市。


此後,克什米爾,甚至整個南亞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是印度教。


▲阿育王帝國的疆域


此後,伊斯蘭教也開始在南亞進行傳播。伊斯蘭教在南亞的傳播,主要來自兩個方向——阿拉伯商人(從南亞東部傳入)和中亞的突厥人(從南亞西部傳入)。


公元9世紀時期,阿拉伯商人在南亞東部的恆河入海口——孟加拉地區登陸。受阿拉伯商人的影響,孟加拉地區率先皈依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中亞的傳播大約在公元11世紀時期。中亞突厥人在和阿拉伯人的交流中皈依了伊斯蘭教。


從公元11世紀到公元18世紀時期,南亞被中亞人所統治。中亞的主要民族是突厥人和突厥化蒙古人,他們在和阿拉伯人接觸的過程中皈依了伊斯蘭教。


公元16世紀時期,突厥化蒙古人南下,在南亞建立了莫臥兒王朝。莫臥兒王朝時期,印度上層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但下層主要信仰印度教。


至此,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南亞西部的巴基斯坦,和東部的孟加拉地區,其它地區主要以印度教為主。


▲莫臥兒帝國的疆域


進入18世紀時期,莫臥兒王朝因為陷入戰爭的泥潭不斷衰落。一些地區的土司趁勢起義,發展自己的勢力。


其中,南亞西北部靠近喜馬拉雅的克什米爾地區,建立了錫克王國。該王國的統治者信仰印度教,然而大多數居民受莫臥兒帝國影響,信仰伊斯蘭教。


莫臥兒帝國的統治者原本實行宗教寬容政策,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大,1657年,奧朗則布即位後,在印度全面推行伊斯蘭化政策,大舉拆毀印度教神廟、神像。


這使得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日趨尖銳。印度教徒起義頻發。


此時,歐洲殖民者不斷通過戰爭蠶食南亞。宗教矛盾給了外國殖民者可乘之機。英國殖民者利用各個邦國戰爭各個擊破,蠶食了莫臥兒帝國的領土。


▲英國蠶食印度


1757年,英國和莫臥兒帝國爆發普拉西戰役,英國取得了戰役的勝利。逐漸控制了印度。


▲普拉西戰役


到19世紀40年代,印度大多數地區淪為了英國殖民地。但南亞北部靠近喜馬拉雅地區的錫克王國,卻依然保持獨立。


19世紀40年代,英國通過發動第一次英錫戰爭,此次戰爭,錫克王國失利。與英國簽署了《拉合爾條約》,承認查謨-克什米爾獨立。


▲第一次英錫戰役


克什米爾脫離了錫克王國獨立後,被英國所控制。英國把查謨和克什米爾的權力交給了查謨的多格拉人(印度教徒)。


該地區雖然居民以伊斯蘭教為主,但統治權力已經交給了印度教徒。


1848年-1849年,英國為了占領整個南亞,發動第二次英錫戰爭,吞併了整個錫克王國。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


▲印度民族大起義


英國出於管理龐大殖民地的需要,給予一些地區名義上的土邦地位。由王公貴族統治,但必須接受英國君主為共主,承認英王為領地的最高統治者。


這次起義中,克什米爾的王公貴族支持英國殖民者鎮壓民族起義。英國出於「嘉獎」的需要,給予克什米爾土邦的地位。


▲查謨克什米爾的疆域


此後,克什米爾的王公貴族先後征服其它邦國。這一舉動得到了英國殖民當局的默許。




二、蒙巴頓方案的爭議


從19世紀50年代確立對英屬印度的殖民統治伊始,印度始終在英國的全球殖民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此時,英屬印度境內主要有兩大宗教:印度教,主要分布在南亞中部的德干高原地區;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孟加拉和巴基斯坦。


▲印度宗教分布,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對立為印度分離奠定基礎


南亞西北部的克什米爾地區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矛盾的交匯點。


根據英屬印度的統計,克什米爾土邦境內最大宗教為伊斯蘭教,穆斯林占總人口77%;其次是印度教徒,占總人口20%。但當地的統治者是印度教徒。


▲斯利那加的土邦王公宮殿


一戰後,受俄國十月革命,伊朗立憲革命、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的影響,民族主義在印度盛行。越來越多的印度上層文化人士開展了一系列謀求印度獨立的不合作運動。


例如甘地成立的國大黨(主要成員是印度教徒)掀起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希望印度獨立後,建立印度教和穆斯林共存的統一國家。


▲聖雄甘地


除了甘地的國大黨之外,另一個重要力量是真納為首的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簡稱穆盟),謀求在南亞建立穆斯林國家。


▲真納(右)和蒙巴頓、尼赫魯商討建國


甘地和真納在建國問題上的分歧使得印度的兩個教派失去了團結的可能性。這給了英國挑撥離間的機會。


20世紀40年代,英國扶持真納提出的「兩國論」,為日後印巴分離墊底了基礎。


▲真納(左)和甘地


二戰後,英國退出了南亞地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仇殺事件頻發。


對此,英國不失時機介入。1947年,英國最後一任駐印總統蒙巴頓提出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印度教徒占優的地區合併為一國,即印度。穆斯林占優勢的地區則合併為另一國,也就是巴基斯坦。


此外,包括克什米爾在內的土邦的王公貴族有權決定自己的前途命運——獨立建國或者加入印度、巴基斯坦。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獨立。其中,巴基斯坦被印度分割為東西兩個部分,首都為沿海城市喀拉蚩(西巴基斯坦)。


▲印巴分離




三、印、巴的心結


印巴的分治政策不僅沒有給獨立後的兩個國家帶來真正的和平、安定,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民族、宗教矛盾。


按照《蒙巴頓方案》,南亞按照宗教建立不同的國家。為了建立「純種」的國家,兩國分別驅趕異教徒。不同的教派遭到了仇殺。大約有1000萬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別遷往各國。


教派仇殺和被迫遷徙,成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難以癒合的傷痛。


▲印巴分離帶來的民族遷徙,為印巴關係惡化埋下隱患


另一個問題就是土邦歸屬問題。按照《蒙巴頓方案》,土邦可以自行選擇獨立,或者加入印度、巴基斯坦。


然而,尤其是克什米爾的歸屬成為了兩國最大的心結。


克什米爾當地的居民大約77%是穆斯林,20%的居民是印度教徒,剩餘3%信仰包括佛教等其它宗教。按照《蒙巴頓方案》,穆斯林為主的土邦「可以選擇」併入巴基斯坦。


當地的權力掌握在印度教貴族的手裡。掌權的印度教統治者可以選擇加入印度或獨立建國。


1947年,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最後一任統治者哈利·辛格為了保持自己獨立的權力,希望克什米爾獨立。


▲克什米爾最後一任統治者哈利-辛格


哈利··辛格認為克什米爾作為印度、巴基斯坦兩個南亞大國之間的「緩衝帶」,可以成為像瑞士(在法、德、意三個大國的緩衝區)一樣的永久中立國。


然而,克什米爾地區卻不像瑞士一樣有著和平的國內外環境。


當地主要居民是穆斯林,長期受印度教統治者的經濟和政治壓迫。


經濟上,穆斯林稅費負擔沉重。政治上,穆斯林被排除在外,對於統治者的不滿越來越深。巴基斯坦成為克什米爾穆斯林的「精神祖國」。


1947年10月22日,在巴基斯坦的支持下,一支由親巴的部落和巴士兵組成的軍隊進入克什米爾,意圖占據克什米爾的首府斯利那加。


哈利·辛格逃亡印度,尋求印度的政治庇護。


巴基斯坦的「入侵」給了印度干預的口實和藉口。1947年10月27日,印度進攻克什米爾,與巴基斯坦爆發戰爭。即第一次印巴戰爭。


▲第一次印巴戰爭


第一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約45%的土地。


印度、巴基斯坦在均無法占領克什米爾的情況下,於1948年12月31日接受了聯合國提出的以雙方占領區的前線作為停火線的要求。


戰後,克什米爾喪失了獨立的地位,聯合國劃定的停火線成為了印度、巴基斯坦實際控制線。


▲戰爭的停火線,大致沿雙方交戰最前沿


印度占據了大約五分之三的土地和三分之二的人口,巴基斯坦占據了五分之二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


相對富饒、且人口密集的克什米爾谷地、首府斯利那加均被印度所占據。


印度占領部分於1956年設立查謨克什米爾邦。印度不斷遷入印度教人口,稀釋穆斯林的比重。而巴基斯坦大量遷入穆斯林,提高穆斯林在克什米爾的比重。


印巴不斷加強對這裡的控制,意味著停火只是暫時的。


1965年4月,印巴再次爆發戰爭,兩國共付出了6000多人(印度3000,巴基斯坦3800)傷亡的代價,卻都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第二次印巴戰爭


1966年1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蘇聯的塔什干(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簽署了《塔什干宣言》。兩國同意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維持現狀。


▲印巴簽署《塔什干宣言》


為了威懾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在距離克什米爾不遠,易守難攻的開伯爾山口建立新城伊斯蘭瑪巴德。


1970年,巴基斯坦遷都伊斯蘭瑪巴德,表明了其希望收復克什米爾的決心。


▲巴基斯坦從喀拉蚩遷都伊斯蘭瑪巴德,意圖控制克什米爾


當時巴基斯坦面臨的問題不僅包括克什米爾,還包括東西巴基斯坦問題。


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之間相隔1600多公里。他們能組成一個國家,是基於宗教因素。但獨立後的巴基斯坦政權掌握在西巴基斯坦人的手中,東部備受排擠。這加劇了東巴基斯坦對於中央政府的不滿。


▲巴基斯坦分離


1971年,印度為了肢解巴基斯坦,利用東西兩個地區的矛盾,發動第三次印巴戰爭。


1972年,在印度的支持下,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宣告獨立。巴基斯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和印度爭奪克什米爾上。伊斯蘭瑪巴德的軍事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孟加拉國(東巴基斯坦)慶祝獨立


巴基斯坦為了控制這裡,驅趕印度教徒,鼓勵國內的普什圖人和旁遮普人(均信仰伊斯蘭教)遷入巴控克什米爾。巴控克什米爾的穆斯林比重可達驚人的99%。


2019年10月31日起,印度將查謨和克什米爾邦分割成查謨和克什米爾中央直轄區與拉達克中央直轄區。


此外,印度遷入了大量的印度教徒。在查謨地區,印度教徒比重高達62%。


▲印控和巴控克什米爾地區人口、宗教比重


如今,印巴雖然早就恢復了外交關係,但雙方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依然衝突不斷。從1991年到2018年這短短的27年間,印巴共有1.5萬平民死於雙方小規模交火衝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