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水清澈 錦鯉成群丨美景與歷史交融的五龍潭

天下第一泉景區 發佈 2023-06-01T20:23:00.719472+00:00

初夏時節的五龍潭,潭水清澈,水平如鏡,成群的錦鯉如在空靈的水晶中游弋嬉戲,微風拂過潭邊的柳枝,潭水也隨風蕩漾,真是美不勝收。五龍潭澄澈深邃,佇立水畔觀魚,大有「波清日暖足優遊,去去來來總自由」之感。傍晚,初升的月輪倒映入潭,曲欄畫橋隨波晃動,宛若仙境。

初夏時節的五龍潭,潭水清澈,水平如鏡,成群的錦鯉如在空靈的水晶中游弋嬉戲,微風拂過潭邊的柳枝,潭水也隨風蕩漾,真是美不勝收。

五龍潭澄澈深邃,佇立水畔觀魚,大有「波清日暖足優遊,去去來來總自由」之感。傍晚,初升的月輪倒映入潭,曲欄畫橋隨波晃動,宛若仙境。雨後新晴之時,潭水湛藍,蘚苔靛青,顯得格外清幽,世稱「蒼生霖雨」,為明代歷下十六景之一。

五龍潭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金代《名泉碑》、明代《七十二泉詩》中均有收錄。

歷史上的五龍潭最初名為「大明湖」(不同於今日之大明湖),因西岸曾有一座大明寺而得名。金末元初,因傳說水底有五方神龍居住,易名為「五龍潭」。

據《水經注》記載,早在北魏時期,潭西南處曾建有大明寺,這是濟南老城區附近最早的佛教寺院。五龍潭當時是大明寺的一部分,池邊建有客亭等園林建築,酈道元因此將其喻為「淨池」。客亭周圍楸葉桐成蔭,站在亭內放眼望去,鳶飛魚躍,水木明瑟,盡顯「物我無違」的自然之美。

唐代,秦瓊曾在五龍潭西側建有府第。這種說法最早見於元代文學家張養浩的《復龍祥觀施田記》:「聞故老言,此唐胡國公秦瓊第遺址。」

金元之際,五龍潭西岸建有祭祀五方神龍的龍祥觀。五龍崇拜始於戰國時期,唐玄宗時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五龍神被列入國家祀典。金代以後,五龍祭祀退出了官方祭祀,轉向由民間祭祀。五龍潭泉水從池底和四周湧出,看不到泉眼,卻只見水漲而溢,古人深信為龍窟,於是這裡成了祭祀五方神龍的地方。文學家張養浩幼年時曾多次往來於五龍潭,他聽老人們說,一天晚上雷雨大作,水底發生塌陷,潰陷為淵。有善游泳的漁人潛水查看,發現水底隱約可見玉石台階。又有在水畔醉臥者,夢見宮殿閎邃,站滿了身著朱紅官衣的人。百姓紛紛傳告裡面藏有神靈,不敢就近修築民舍。有人提出,深淵是龍的居所,水底有龍宮,岸邊適宜修建道觀,祀五方神龍,以鎮守本土,祛除災難。於是,鄉里募集資金,準備物料,聚集建築工匠,在水畔建起了一座龍祥觀,由道士王葆光主持祠事。凡遇水災、乾旱、瘟疫,鄉民必往禱之,有求輒應。元至正十二年(1352),監憲楊氏曾重修,在原來的基礎上疊土三尺,然後構堂四楹。殿堂高大明亮,內塑龍像,蜿蜒於樑柱之上。四周圍牆以紅色飾面,青瓦覆頂,高大厚實。前築欞星門,巍然雄峙。門內鋪設雨道,規整如矩,直通殿堂。殿堂東西兩側,又建有亭,作為官府定期祭祀風雨之所。整座建築宏偉壯觀,金碧輝煌。

至元二十九年(1292)十一月七日至元貞元年(1295)春間,元代大文人趙孟頫就曾來此祈雨。某年濟南大旱,時任濟南府同知的趙孟頫親赴濟南東郊外的龍洞山祈雨,「頃之,大雨驟至」。一月後又見旱情,趙孟頫至龍祥觀「為文以責之」,當夜裡雷雨大作。自元代開始,五龍潭繼龍洞之後成為濟南另一處祈雨處勝地。

龍祥觀在清代易名為「五龍宮」,仍是濟南一處重要的求雨場所。宮內「塑五龍,盤楹柱如生。晴午入廟,隱若欲雨」。清代乾隆《歷城縣誌》記載:「五龍潭在西門外,五龍宮東。潭深不測,疑有蛟龍,大旱攪潭,往往得雨。」清代初年,山東巡撫蔣陳錫因在五龍宮求雨多應,特重新建霖雨亭,並根據《詩經·風》中的詩句「靈雨既零」將「霖雨亭」改名為「靈雨亭」,意為美雨常灑。亭周風景秀麗,左右生有高大梧桐,小溪縱橫,曾引得眾多文人贊詠。清朝人黃氏就曾題《靈雨亭》詩描繪說:「漪園水西路,遙聽老龍吟。古殿含秋雨,靈風結暮陰。澄泓千尺水,清越九皋音。憑欄觀魚樂,悠然滾上心。」

清代,五龍潭西岸曾建有「潭西精舍」。在古代濟南為數眾多的園林建築之中,潭西精舍是一處極具文化底蘊的人文勝跡。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春,數位文人客寓濟南,這其中就包括文字訓詁學家、書法家的山東曲阜人桂馥和他的同鄉顏崇規等。他們聚集在五龍潭游賞一番,覺得這裡是遊玩踏青、飲酒唱酬的好去處。文人陳秉灼便提議眾人集資在此建築館舍,作為日後文人學者聚會的場所,贏得了一致贊同。是年四月,潭西精舍初步建成,最初只有三間房子,面南臨水。第二年的七月,陳秉灼又在潭西精舍的西偏建屋四楹,濟南本地的兩位畫家朱照和郭敏磐.浙江歸安人嚴煥為之畫壁。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春二月,東遊萊州歸來的桂馥再次到了濟南,應陳秉灼之請,揮筆潑墨,作了一篇《潭西精舍記》。這篇記由當時已是七十九歲高齡的歷城刻工楊敬刻石。當年五月,潭西精舍的西院牆築好了,《潭西精舍記》的石刻就被嵌在了西牆上。十二月,桂馥等人又新築了潭西精舍的東廊——「秋碧」,在五龍潭南岸作橋,名之曰「倚杖」;又南作小閣,名之曰「杖影」。至此,潭西精舍有了「八景」之目,分別為潭西精舍、七十三泉、談助亭、琴床.倚杖橋、芳林、畫壁和水檻,桂馥作《潭西雜詠》八首分詠之。這八首詩出來之後,一時和者十幾人。此後,來到濟南的文人們常聚會於此,唱和詩甚多,極一時之勝。嘉慶元年(1796),桂馥前往雲南任職,在臨行前,桂馥為陳秉灼、沈默所撰的《潭西精舍紀年》作了序,中有語云:「從此一別,凡潭水之通塞、牆屋之完缺、草木之榮落、賓客文酒之盛衰,不可逆知。然有《紀年》一卷,則精舍不朽矣。」潭西精舍這一人文勝跡至清末已漸至傾圮。清光緒年間,潭西精舍「頹廢已甚,惟流泉仍如舊耳」。至清末,潭西精舍已不存於世。如今,潭西精舍的遺蹟有七十三泉及《潭西精舍記》石刻,五龍潭南岸還有近年樹立的「潭西客夜」碑。

民國後期,五龍潭逐漸隱沒在民居中。1965,在五龍潭西側潭西精舍舊址建起潭西閣(1994年改稱名士閣),20世紀80年代又建造了展廳及遊廊,修石岸假山。經多次整修,五龍潭景色勝過當年。潭西有名士閣,於上俯瞰,正得魚趣,人稱「龍潭觀魚」,為泉城一大勝賞。

圖片來源:邵凱、王琴、陳振、李鋒


END

關鍵字: